|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布鲁诺·帕特祖鲁 / Cecile Camp / Jean Davy / Françoise Verny / Audrey Klebaner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 瑞士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1-05-16
别名:爱情研究院 / 爱的礼赞 / 爱之颂 / In Praise of Love
用户标签:法国,戈达尔,新浪潮,法国电影,Jean-Luc_Godard,JeanLucGodard,让-吕克·戈达尔,2001
片长:97 分钟
imdb编号:tt0181912
内容简介:
主角Edgar 要进行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邂逅、爱欲、分离、重逢)的创作,但他不知道该用甚么形式才好,清唱剧、小说、电影、戏剧?他找了好些演员来试镜,可是总找不着合适的人选去饰演故事中的成年人。「根本没有所谓成年人」是他的呼告。后来Edgar想起一位他两年前做历史研究调查时认识的女子,想找她来试镜,找她参与他的计划,但她坚决地拒绝了。 Edgar最后没有完成他的创作计划。后来他也收到那女子去世的消息。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他找不到合适的形式,找不到爱的形式。虽然片里没有直说,我知道,他爱上了她。有一段他的同伴向他提起:「你不是一直在找一本Balzac的旧版书吗?你不用再找了,我在巴黎某区找到一个该书的真人版(vivant),真人版!」
背景介绍:
法国电影界普遍认为,当代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前戈达尔”和“后戈达尔”阶段。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但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戈达尔的崇高地位。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他完全颠覆了陈旧的电影美学观念和技法,根本不考虑电影的规范,从不受程式的束缚,显示出令人咋舌的独创力。他那些结构松散、情节淡化、在表现手法上花样不断翻新的电影使他成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大师,并一直保持着十分前卫的风格。
70年代后,他移居瑞士,通过建立自己的录象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电视片和录象。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电影拍摄,他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充裕的资金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的导演。这部
直接观感繁复零琐:画外音频频切断言语的连贯性,场景的辗转切换淡化了情节;但反思后深觉“选角”二字足以投射全片底蕴。其一,选角意味着寻找/介定,该过程的有始无终/始乱终弃印证着迷失,是个人层面“成人”阶段的丢失:现代人放弃了成长,服从于量化的机械时间和历史的工具理性目标,丧失了个人经验的完整性,成为了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漫游者”;又是历史层面“记忆”的遗失:当下的行尸走肉是由过去所塑造的,有勇气苟活没勇气想象指涉出未来的渺茫,三个时态的虚无却被历史目的论下的“进步”概念所包装,构成了一场无止境的灾难。其二,“我们都是小丑”:买别人的记忆(演戏),贩卖自己的故事(编剧)已成常态,因此我们呼吁导演——“重点不是导别人,而是导自己。”恋人的寻觅与选角的寻找相复杳,不露声色的“镜中镜”折射出同质的孤独。
戈达尔的作品众多,人们认识赞誉或者讨厌他大多源自他在五十年代末到整个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作品。那时候他的风格便已是如此,松散如薄雾的情节加上大段大段的哲学语言,似乎引人走进的是一个激情迷宫。新千年到来了,他已经是个老人,对于革命的力量微弱,人们对老人会讲的哲学也了然于心。他就像激流退却后的浪潮一阵一阵地拍打着河岸。世界曾经以许多种方式鼓动我们,最后它才会告诉你天地人与万物都是一体的,爱的结束正是爱的开始,同样结束也意味着开始。
重看x天知道第几次。至今不懂éloge明明是赞颂为何中文译作“挽歌”。一整天都在想看便又翻出来,与其说是高达最好的,倒不如说是他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一部。我们总习惯将秘密想象成某种微小的东西,譬如珠宝,好像这样才可以藏起来;但有的秘密如此巨大,浩瀚如星空,反而更不容易被发现,只有张开双臂拥抱它,才能看得见,譬如爱。若可以抵御时间,与过去共进退,与它达成某种隐晦的契约,是否就可以稍作保存,不再那么惧怕消逝呢?
9.6影片延续着戈达尔60年代的风格,不是特别难理解。前半段主角想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者电影,因而对挑选演员极为严苛,这里对筹备私人电影的焦虑和迷惘很像《八部半》,而对实景美到极致的拍摄以及艺术片和好莱坞电影海报的展示都让人回想起当时的新浪潮。后半段色调温暖的彩色片段与其说是基调由忧伤转向乐观,倒不如说是暗示和讽刺好莱坞电影所给人带来的虚幻的美好。
戈达尔后期作品中特有的浓烈色彩和鲜明实验性。画音的不同步,说话人的缺席,诗式的对白,音轨与画面的交叠,个人认为这是戈达尔作品中最具诗意的一部,非传统叙事,有一丝阿尔法城的温柔,有哲学的思考,有政治历史人生的讨论,而且第一段黑白的夜晚拍得实在美。第一次观看感受大于理解,值得再刷。(感觉听到了一句瓦尔达的旁白诶)
悲剧总是容易化为水到渠成,死亡、绝望、背叛接踵而来,然后闪电、雷暴、一片静寂,悲剧都是干净利落的,使人安稳。通俗剧则不然,其背叛者和坏人,其一线生机,使死亡变得狰狞。在悲剧里,我们无后顾之忧。/奇怪的是,这世界里形容行尸走肉的活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那逝去的世界创造出来的。/爱的法则,就是毫无法则的爱。
關於愛的思考的永恆輪迴,和鏡中之鏡(Spiegel im Spiegel)一樣充滿歧異的復寫。偏離軌道的計劃和尋找,死亡、記憶、檔案、詞語⋯⋯直到最後,最小單位的純粹悲哀依然在側。不存在的「成人」,無法構成的歷史之子,只能是當下的「孩子」//「我要奔向那片熱土,攜帶著比任何人帶走的都多得多的幻影。」
8.5“爱的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的去爱”“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正如《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8.5爱的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的去爱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正如《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从《法国电影新生代》一书中找来看的电影,法国人在电影方面真是太骄傲了,无论是那本书或是这个电影,一律都在diss美国人的好莱坞,不过他们确实是有资格。这个片子开始我还以为看的是《电影史》的某集,和六十年代的作品差距很大,算是一种电影诗歌吧。
面对一些事物,我们总以自己想的那样判断,电影何尝不是,多少都夹杂着私人欲望,嘴上说的爱与心里要表达出来的,或多都有些许不同,内心深处的感觉海洋一般的多变,有的喜欢彩色,有的喜欢灰白,你现在的快乐已经在为以后的悲伤留下基础,平静着看向远方。
影片就像最后一句台词说的“也许什么也没说”。戈达尔无意去花97分钟告诉观众他认为什么是爱,潜台词似乎是——“如果你想去想一些其他事情,你就去想吧。”,导演给观众一些素材(声音,画面),去想吧,什么是爱。
我这样爱你,分分秒秒想起你,已到了不离不弃的地步。因为我觉得我可不见你,反正你长系我心。她急的一手拉紧了胸前的项链,断了,珠儿散落水中,他潜进水里,捞回一颗珍珠,说了点什么,然后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