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持话筒、身边跟着摄影师的、时入画时出画的胖小子在四处正在大拆的北京街头,截住形形色色的路人(拣破烂的流浪汉、推婴儿车的老人、羞涩的外地民工、一脸严肃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前卫的都市新新人类,等等),突兀地将话筒伸过去,问“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对这个简单的问题,路人的反应迥异:不置可否、“大”或“不大”、反问他们是干嘛的、骂他们是神经病、似话痨搬瞎扯上半天,等等。
期间,胖小子会因人改变问话的内容,如是一对男女,是“你们幸福吗?”如是正在吃饭的,是“我可以和你们一道吃吗?”如是警察,是“警察叔叔,我捡到一分钱。”等等。而后来,镜头对准了一对孩子患了白血病的外地夫妻。
终于看了。我觉得没有故作先锋姿态,这帮年轻人在拙朴地拷问路人和自我。无论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采访,还是对素材1:1的利用率,都可以说是影像行为艺术了。“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大,或者不大。我觉得雎安奇想问的其实是:“你觉得这个世界会好吗?”进入厕所突击采访确实很违背伦理,更大的价值是对二十多年前的北京风貌的无意识记录。最后拍外地夫妻是很明显的露怯,小知识分子有面对苦难的勇气,但没有消解苦难的能力,最终只能去呈现那种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对生活解构的失败。它很伤感,但不打动人。现在有没有人再拍一部《北京的风还是很大》啊?我觉得依然很有意义。风越来越大,越来越紧了。
“本片拍摄了13本100英尺规格的柯达 伊斯曼16mm胶片 其中七本已过期八年 现在所看到的完成影片包括了全部的拍摄素材 1:1”。你觉得北京的风大么 有风 但是不舒服 警察同志 我捡到一分钱 请问 你们在一起幸福吗 此刻在天安门广场 你有什么想法 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吗 请您抽根烟 你的理想是什么 有钱啊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里面裹挟着时代金曲 逝去的痕迹 街道 医院 学校 婚礼 民宅场景下的众生相 保留最朴实无华的对谈 异乡漂泊的芸芸众生 结尾于罹患白血病的男孩 笑着笑着就难过起来了。
北京的风大吗=你过得幸福吗你对天安门有什么想法=(哔———)在纪录片课上观看的,《夏日纪行》北京版,没放完所以后面自己找了资源看,最后患了绝症的小孩给妈妈擦泪那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近似于行为艺术的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其实是对当时北京风貌和市民阶层的真实记录,毫无修饰的1:1素材运用使得整个片子看起来又松散粗糙又怪异,但绝对是最能诠释“纪录片生命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东西——它绝对切真地记录了世纪之交的北京,反馈了一个时代和时代里的人。毕竟那个年代的生态,好坏都是珍贵的。
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今天真够大的,家里四面楚歌为什么?因为我爱北京喜欢这种充满experimental及ubiquitous的记录片 并不围绕片名呈交一份好学生的工整答卷 融入北京人的随性 仗义 市井人情气息 仿佛一股清流 剪辑有意识流的感觉 反叛和怀疑(但拍摄的伦理道德的问题仍需探讨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东西:2000年的流行乐 建筑 衣着 发型 公交车延续至今的吆喝 柯达的胶卷质感令人喜欢 对于热爱这座城市但又对那个时候的风貌无甚印象的孩子是个补课
垃圾解析度看得我眼睛都快瞎了。致敬《夏日纪事》,还带着一点《柏林城市交响曲》的味道,很是好玩。可以说是大陆独立电影的代表主之一了。暴力的镜头,直接的介入,此时人们对于镜头还有明显的排异反应。镜头具有权力,谁来拍摄,谁来记录,谁允许被记录。看似无厘头的“北京的风很大”,却能诉诸于表现当时中国大陆的阶级,族群,生活,意识形态,甚至于关于权力本身。除了最后一部分的白血病患儿,虽然动容,却没必要以外,几乎是一场完美的艺术纪录了。
冒犯性和侵入感极强的玩票试验,逮人问北京的风大不大,问情侣是否幸福,潜入居民楼、灰色发廊甚至公共厕所寻找拍摄对象,交给警察一分钱,16mm胶片并不能掩盖这种拍摄的非理性和追求刻奇,当然这也是电影人的原始冲动。无意碰到的绝症儿童父母彻底翻转片子调性,嬉闹中看到悲悯,平静下涌动苦难。采访者出镜和在发廊中摄影机将镜中导演摄影摄入区分了真实电影的分野。最后,很想和这样的朋友一起拍东西。
真实电影手法的运用,用无意义的问题作为提问,更多的是借着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让摄影机对被摄者横冲直撞的“冒昧”,观察被冒犯的人的真实反应。虽然这样的采访有悖纪录片的伦理,但正是这种违背伦理,赋予了影片实验的艺术色彩。在无意义的提问和谨慎的回答当中,观众难免会过度解读,这种试图寻找意义的解读是影片作用于观众的又一次观察。最终在无意义中意外发现意义,影片的收尾便放在了这个家庭。
99年的时候我还在幼儿园,第一次出远门,去国庆的北京,在爸妈的怀里昏昏欲睡地去了圆明园、天安门,嗜睡症六岁看老。身处在一个急剧流变、热气升腾的世界,而我只是昏睡;很多时候历史发生时,人们都只是在昏睡吧。“今天风大吗?”今天的风,感受一下。/非常粗暴的提问和纪录,路人的反应也是最下意识的真情流露,由此一窥一个时代里人群的天真可爱、猜疑不安、苦闷无奈,一种迷人的存在。
镜头之下人的警惕戒备太明显了,也太虚假了。“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吗”“哎呀我们这儿都吃完了,可以一起但是你看我们都要吃完了”这种回答,越圆滑聪明,在镜头前越显得虚假。另外……虽然是九十年代的纪录片,但是确确实实是我小时候的北京印象了。很多时候我觉得过二十多年北京都不会变,但是今年回去发现天桥儿公交站的报亭儿都没了,小吃摊儿也都没了。我也不知道更喜欢哪一个北京。
比起片子里遇到的珠影厂(创作理念:人民大众爱看,中外满意),此片的两个年轻人拍的东西从理念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最后出现的一个患病儿童的家庭,我一听口音就知道是我们省大同的。影像纪录一般喜欢纪录具体的事物,但此片纪录的却是抽象的人们的观念以及对待摄影机的思考,时代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各种反应来的更有趣。从这个角度看,此片已经高出太多。
肩上扛的摄像机就像是权力的权杖。问一个中性的问题。随机式采访,随机式介入生活,如今这种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已经不是很受用了,受众的需求门槛被媒体提的越来越高。从小孩治病的部分往后开始回归默片剪辑和呈现,高级!整体就俩字,牛逼。现在的直接电影和观察电影已经越来越呈现泛滥的趋势,相反像如此实验性且有质感的影片真的越来越少了…
风大么?这应该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问题,可是我们的首都城市,北京,对这个问题多半作出了不解或拒绝的回答。是啊,我们追求太多“有用”,应该把时间留给风一些。特别好地再现了90年代末北京的城貌人心,就是有些涉嫌不经允许随便拍照。很搞笑,很深刻,我要多看看这种片子。如果我也能有勇气贸然问出这种问题的话,我也想做个电影人。
感觉是对《夏日纪事》模仿,但确实是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导演的目的在于通过罗列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反应来展现某种社会风貌,或许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但我觉得着实有些牵强且意义不大……片子最后的落在孩子患白血病的一家人身上,我真的看不懂是……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片子有一定的实验性,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