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伊利亚·苏雷曼 / Manal Khader / George Ibrahim
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语言:阿拉伯语 / 希伯来语 / 英语
地区: 法国 / 德国 / 摩洛哥 / 巴勒斯坦
编剧:伊利亚·苏雷曼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战争
上映时间:2002-10-02
别名:妙想天开 / 神圣的介入 / Divine Intervention
用户标签:巴勒斯坦,Elia_Suleiman,巴勒斯坦电影,2002,EliaSuleiman,喜剧,摩洛哥,2000s
片长:92 分钟 / France: 100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274428
影片开始于一组生活在以军占领区拿撒勒的巴勒斯坦人的日常小插曲:一群年青人在一座小山上追赶一个圣诞老人装束的男子,他正背着商品去犹太人区;一名中年男子开着车和街上熟人招手,同时又诅咒着他们;一名愤怒的男子在房顶推了许多燃烧瓶,和警察对恃;一名邻居向隔壁的妇女扔垃圾袋。一个拿撒勒人经济破产,突然病倒,他住在耶路撒冷的儿子E.S去医院看望生命垂危的父亲。在停车场,他碰见了住在拉马拉的女友。由于紧张的政治局势,两人无法一起生活。在耶路撒冷和拉马拉之间的检查站前,两人默默地看着巴勒斯坦人在检查中被羞辱。E.S吹了一个有阿拉法特头像的气球,恶作剧式地将它放到天空中。影片最后,主角依然和女友在边防站旁边观察着。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伊利亚·苏雷曼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伊利亚·苏雷曼第55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伊利亚·苏雷曼
《必是天堂》导演 2002年旧作,相比《必是天堂》中导演作为巴勒斯坦人的流亡与身份认同,这部电影更聚焦巴以冲突本身,并且试图把日常生活与冲突现状以各种黑色幽默囊括在同一部电影中:日复一日的焦虑暴躁的生活、巴以边检区的荒唐与对立、以及飘荡在空中的醒目却无用的「阿拉法特」头像的红色气球……印象深刻的是男女主每次只能在巴以边境的中立区见面,每次见面就只是安静地坐在车里抚摸对方的手,前面焦虑的节奏衬托出这份爱的静谧却又情欲暗涌。整部电影看似琐碎,却充满战争带来的无常、沉默、荒唐与无力。
2002戛纳评审团奖+费比西,副标题是“爱与痛的编年史”,片尾:“献给我的父亲”。前半段主要在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仇恨与不宽容,后半段则围绕ES与女友,以及以色列军队检查站展开,有很脑洞大开的想象(ES用果核炸了坦克,女友走过检查站就自动崩坏,还有“天降女忍者”那段WTF),绘有阿拉法特的气球真是神来之笔。导演亲自扮演的ES这次干脆一句台词都没有(大概提雅克·塔蒂的都是从这儿来的……),对父亲的怀念很动人。
【不严肃打分】三部曲其二,政治历史元素没上一部多、复杂、隐晦,依旧分散,但整体友好很多。妙与猎奇,戏谑和独特的幽默感,惯有招式——想象力自然涌出,凸显乱象丛生。两个点:“边境检查”的点明是把双刃剑,要不就是过于直白,不符合基调;要不就是贡献了一个剧情高潮,以此来深化主题。最后的“花式枪战”,妙是妙,但也有些过头,停在国旗那儿刚好。
献给父亲的作品。前边有点像日常小品锦集,要是熟悉巴勒斯坦国情应该观感会更好吧。导演像自闭青年一样一句话都不说,眼神呆萌又纯洁,老了在必是天堂里又多了调侃和困惑,有些可可爱爱的时刻想起瓦尔达。还有一些贯穿始终的作者元素 便利贴 镜像动作二人组 墨镜 “put a spell on me”了 真的很上头 。
非常狠,非常恨。边防站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羞辱是现实主义的处理。而男主炸掉以色列坦克、女主化身动作片忍者把以色列人炸成巴勒斯坦??国旗、印有阿拉法特的气球?飞过边界停留在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都是科幻奇幻武侠风格的幻想。男主盯着以色列??老哥,车里传出I put a spell on you~~~
(金馬影展2019)初嚐伊利亞蘇萊曼。時而氛圍冷調且無對白的生活化、時而妙趣橫生的異想之景映入眼簾,不是很能理解蘇萊曼想走哪條路線,是想走冷幽默?抑或是諷刺喜劇兼荒謬喜劇?明明飄散著日常性的文藝氣息,最後卻冒出了一名外掛全開、形式玩得超中二的忍者段落,只能說蘇萊曼的平靜與脫序只有一線之隔?
阿拉伯视角下的巴以冲突。电影设定里藏了不少梗,男主所在的Nazareth是新约里耶稣的家乡,也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女主所在的Ramallah是巴勒斯坦民权机构(PNA)总部所在地;异国的巴勒斯坦恋人在耶路撒冷郊外的边检站约会,爱情和政治的双重隐喻,邻人之间的暴力暗喻政治危机...
比《时光依旧》更靠近罗伊安德森,也更自由随性。远景意在空间构建,中近景则通过间离强化荒诞气氛,以此形成稳定周期并循环往复。人物的行为动机永远滞后于行动本身,但可通过地理与历史语境进行预判。形神皆散的问题更明显了,结尾的超级英雄附体非常大胆,但也仅限于大胆,不如“果核引爆坦克”的力道强。
12年后,E.S与观众看完影片,羞涩的对大家说,I was a bit angry... 但是那些大胆出格的镜头现在却不一定能勇敢的坚持了。窃以为疯狂的历史和政治对创作者来说是神佑,荒诞都是因为太真实 04/16 @ Columbia University
如此苦大仇深的主题之下,全片依然非常可爱。电影中并不存在任何对话,只有无回馈的自言自语与粗暴的各类指令。与此同时,所有人都处在一种笨拙的呆滞感中,繁复地循环执行着单一的机械运动指令。正因如此,一旦从循环指令中脱身出来,各种鲜活的荒唐想象真是妙趣横生。
到处都是妙趣横生的点子,冷幽默玩隐喻,人物情感瘫痪,对周遭漠不关心,行为机械被生活困于一隅,空间分割,彼此自成体系,荒诞可笑段子冷不丁冒出来,又留有大量时间空白思考,风格喜人,故事结构没[时光依旧]讨喜,但几处特技场面足见预算颇高,增加了电影戏剧性
所有登场人物都是一脸性冷淡……这导演可以加入由基顿、布列松、阿基领衔的“性冷淡执导俱乐部”;后半段节奏炸裂却很无聊,前半段略闷却很好笑,用影像讲段子这点和北野武有得一拼;路人问警察教堂怎么走,问伐问伐警察答不上来把后面的囚犯拉出来回答……笑死我了
绝对大多时候没有台词没有中心人物没有表情甚至连剧情叙事都没有。是一部喜剧片,更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很多地方拍摄得“业余”又"乱来"。但那些画面的排列组合却莫名其妙的搞笑,有很大的反复回味的余地。比伍迪艾伦式笑话段子电影有意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