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Tsewang Dandup / Sonam Lhamo / Lhakpa Dorji
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
语言:宗喀語
地区: 澳大利亚 / 不丹
编剧:宗萨钦哲仁波切
类型:剧情 / 冒险
上映时间:2003-09-09
别名:旅行者与魔术师
用户标签:宗萨仁波切,不丹,宗教,宗教哲思,旅行者与魔术师,不丹电影,旅行,西藏
片长:108 分钟
imdb编号:tt0378906
不丹村官敦杜(Tsewang Dandup 饰)很快厌倦了乡村乏味的生活,怀念大城市的绚烂,并计划借朋友的关系前往梦想之地——美国。敦杜在帕罗节(不丹最大的宗教节日)期间请假,不声不响的包好行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乡村公路旁,敦杜邂逅一位僧人,后者为他讲述了一个梦想之地的故事:不丹青年塔西荒废了自己法术的学业,整日心中只是思量女人,这天他骑上了新买的马,却被马儿丢弃在森林深处,塔西向林中的隐居老人求助,并被他年轻貌美的妻子吸引,遂滞留此处。不久塔西和老人的对立愈发明显……在故事之外,敦杜和僧人的旅程中加入了一位少女,这使敦杜的看法发生了些许变化……
本片由多才多艺的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拍摄,而他在拍摄电影之前曾经担任贝托鲁奇
2020422似乎喜歡把女性塑造成負面形象,勾引了男性,心思不正,甚至歹毒到殺人。怎麼不從另一個角度講,講男性沒能力自制,抵不住誘惑,為自己的慾望所累。不塑造個這樣的女性形象就沒法告訴人情慾所觸發的惡了嗎?即使是個幻境也並非必須如此吧。比起講的故事,更喜歡這一行人走在路上的情景。「他去夢想的地方」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聽著感受很特別。喝酒的人唱歌很好聽。攔車,對著急馳而過的人打趣說看起來那也是個想去美國的人。官員說我可以講個比他好多了的故事。確實,官員講得好多了。2028423想了下,也正因為這樣講了才更顯得官員的故事講得好吧。但完全可以把那些東西放到塔石身上講。佛教這種遠離女色的持戒讓人覺得或多或少帶著點修行人對自己的不自信因而轉移焦點推託的嫌疑。
双线平行叙事,高僧深入浅出讲述一个禅意的故事,逐渐引起了旅行人的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给观者带来思考同时一步步陷入这个故事里。刚开始敦杜烦躁焦急地候车,心中所念的是金钱与女人,僧人娓娓道来的故事,寻找梦境的也会失望,正如佛陀说“希望会引致痛苦。”浓烈的情欲驱使下会变得野蛮暴力,泯灭人性。途中的旅客也道出了相应道理,苹果不及时卖出会腐烂,桃花的美丽是短暂的,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客,缘起时相聚在一条船上,缘灭后上岸走向各自的世界。意象的运用极致,戴客也只不过是水中影,注入庄严佛教元素,使影片富有禅意。画面大多是”空山无人,流水花开“,自在性,寂在境,
谁会相信酒鬼和僧侣?谁能相信,这样一句很像谚语的话出自黄教盛行的不丹乡村官员之口呢?至于结局是乡村官员坚持去美国的梦想呢,还是从拖拉机上一跃而下?这是一个渐修与顿悟的故事。饶舌的喇嘛很具颠覆性,他可能就是所谓佛陀七十二像之一种。啰嗦无比的不丹唐三藏。简单地看,去美国是一个浮华易碎的黄粱一梦,复杂点儿说,所谓的成佛之路,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若坚定地相信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佛陀就只好尴尬地笑了。宗萨蒋扬仁波切,是位非常平易近人的上师,他是我所知的,少有的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上师。他对空性的讲解,非常细致深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本好书,尤其是见地的部分极有见地。我在看第三遍。
西藏LP里推荐的电影。故事的寓意怎么说呢,感觉有种很深奥的教义在其中,但却说不出来那种感觉。大概齐就是: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不要去追求那些遥远的不着边际的所谓的梦想,梦想很多时候会让人深陷其中,迷茫不已,就像是喝了一杯施了魔法的酒,做着白日梦,在梦里得到的东西也不像你曾想象的美好,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美好就像花开一般只是瞬间;期待将造成今日的焦虑,也将化作未来的痛苦。
对不起,没看懂。18/08/07,早晨在冥想过程中突然想明白了:塔西不学无术满脑子都是女人,等他真正尝到了女人的滋味,又因为怀孕怕承担责任落荒而逃。不就是佛教中的空性吗,事物本身没有好坏,是我们的观念赋予而他,而世事无常,好坏善恶的变化也在一瞬间,所以我们不能执着。回到现实中,美国梦也是无常,在追求的路上遇到了另外一个更美的女孩子,把美国梦都忘了,说明执着本身就没有意义
人就是会不早不晚遇见最适合当下状态的电影、书,或者音乐。在片库里放了多少年也没兴趣看它,还是时候没到。时候到了,没人提示,不看推荐,自己就莫名其妙找来看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第二部电影,故事里套故事的精巧寓言。欲望是最大的陷阱。诗和远方都是梦幻泡影,真正的幸福无非活在当下,拥抱眼前的苟且,从里面看见永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公路片,简单纯粹干净到极致。看完好想去不丹。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嵌套叙事手法、佛教思想核心、自然美学。欲望是普遍的,欲望在呼唤,如同远山回唱,一次次飘荡在幽谷山林之间,奏响出灵魂之歌。有人借口旅行体验、炼金修行作精致的利己主义,对藏民而言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僧人嘴中说出来的故事可信吗?不,故事难道不是僧人在脑海里因贪恋、情欲的渴望而构思出来的画面?美丽的姑娘、繁华的都市、堆砌的金钱,最后导演以僧人的视角说出妥协。
一个想离开家,为了赚钱,想去dreamland美国的男人,路途不顺。路途中遇到了给他讲故事的僧人,邂逅了美丽的姑娘……这一路上最后也转变了心意…无常是真,什么是假。放弃一切去追求的dreamland可能就在身边。我想起青春期去参加的心理训练营,我告诉我的导师,我想要自由。她说:“你已经在这这个地方了,还要去找这个地方。”想来确实是我看不清罢了。
一些人把美好希望寄托未来一个理想的生活,一旦我到达了梦土,那肯定会很幸福。例如我要是有很多钱了,我要是换个地方生活,我要娶了怎样的老婆…这样的欲望往往会让人变得暴躁不安。幸福的是当下,少私寡欲,要的努力做好就可以了,关于未来还请坦然。你现在过得幸福,未来自然过得幸福。现在过得不幸福,期待一个梦土,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如果看破了看破,和不看破一样吗?看破看破是最高的境界吗?永无止境。感动、开心等等的时刻,我常常突然觉得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所有表达都极其尴尬。意识到当时的意识让我觉得别扭。一切都是幻象,一切又都是真实的存在,似乎每一种哲学发展到了极致都指向虚无。(女子好看又恐怖,很美,但不喜欢一些说法,即使导演应该是看破的。)
“我给您讲另一个故事吧。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哈哈,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桃花是美丽的,但是你看,花朵是美丽的,因为它是短暂的。。。哈哈,宗萨的电影,有点原始野味,也有点拙朴的电影技巧。
影片于不丹如画的寂静风景中,舒缓如诗般的讲述着饱含真实智慧的故事,所谓一生梦中见,惊觉而恍然,赫然想起了《华严经》卷二十五中的:“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再如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中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