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Alejandro Ferretis / Magdalena Flores / Yolanda Villa
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
语言:西班牙语
地区: 墨西哥 / 德国 / 荷兰 / 西班牙
编剧: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3-04-12
别名:生命之光
用户标签:墨西哥,卡洛斯·雷加达斯,CarlosReygadas,墨西哥电影,Carlos_Reygadas,拉美,戛纳,2000s
片长:130 分钟 / Argentina: 132 分钟 / Canada: 122 分钟(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Netherlands: 143 分钟 / USA: 122 分钟 / UK: 133 分
imdb编号:tt0322824
一个画家来到远离尘世的小山村,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画家借宿在山顶一个年迈的老妪家里。那被岁月摧残的面容,丝毫没有减弱老婆婆的生命力,在这荒蛮的山野间,枯槁的身躯仍在灿烂的绽放着。结局是充满震撼力的:那个无力的生命最终无法被结束;而那些生机勃勃的,却突然终止于意外事故中……这似乎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生命原本就是这么脆弱。
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 特别荣誉奖卡洛斯·雷加达斯
【78%】2.88:1的超宽画幅起到了巨大效果:明明画面充斥着山峦、云海与天空,但最终呈现的观感却是「无限」和「绵延」,远非「开阔」乃至「天地悠悠」。文本蕴含着复杂的「人与自然」之关系:自然的生命力是野蛮、残酷的吗?人性和兽性(自然性)哪个更接近神?此类概念,若以浪漫笔触去描绘,就会羽化登仙、达到「诗性」境界;而雷加达斯选择了庄严的笔法——避免使用大量空镜头强化环境的地位,而是以视线牵动镜头、以180°摇镜代替正反打,环境只是顺带展示,人物才是摄影机的重心;或用视点镜头,以人物为主体来凝视环境这个客体。如此手法,再加上结尾神来之笔的(上帝视角/灵魂出窍)镜头,将全片拔至「宗教性」的高度——「诗性」的反面。虽然二者都有震慑人心的力量,但比起宗教的无可解释,我更喜欢诗的不言自明。#永无岛-5
实话说挺不喜欢的 过于浓重的宗教气氛并没有真的突破天主教的框架 对圣母像自慰和男主最后上了“圣母”形成一种平行呼应 这种对圣母的亵渎虽然因为染上了生殖欲望的超越性而变得可以接受 但始终和男主寻求上帝启示(寻求平静与自杀)一样被基督教传统深深束缚。电影的镜头语言放在今天看实在很少有可圈点之处。对动物的残忍(掰鸟头、死马、杀猪、捻蜘蛛等)透出对贫瘠山谷与粗粝生命的环境的一种宗教式理解 上帝在吗?对上帝的否定或许恰恰是上帝在场的验证。无数上摇镜头透露一种对上帝的渴望 台地环绕直升机镜头是一个叙述隘口。总的来说男性气质太浓 太宗教 对赤裸生命的理解太暴力 不喜欢
不同于《八部半》开场令人窒息的地下隧道,雷加达斯镜下的隧道很快疏通,Japon关于生命,而非死亡,或者说,正如同结尾长镜所暗示,在追求某种自然恩典(Grace)性质的死亡。Ascen:“上升”,或者说“圣化”,在Japon中,越是以主观,强“主体”性质的方式呈现,就越是证明了它的超验,因为极欲轻生的画家只不过是观看者愤世嫉俗的“介入”替身,是从由枪与力比多的情节剧世界中走出的主角,由此,神圣而诗意的世界被引入张力,但老妪的受难永远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那场并不色情也并不可笑的性爱场景之中,吊诡的是,从文本来看,最为淫秽的一方反而自认为是崇高。
男性总是喜欢圣母玛利亚,而女性则喜欢耶稣。一种献身精神,年老色衰的夫人。残忍的结尾被红色外套包裹着的生命戛然而止。想要离开的人在梦里流泪忏悔,离开的人却不会再回来。前半段会想起樱桃的滋味,自杀,寻求内心的宁静。后半段多上帝镜头,人的渺小与脆弱皆在眼底。性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动物在人,没有年龄老丑之分。疾驰的镜头与前面在雨中的等候,这趟旅行是否会治疗心中的伤疤或者留下更大的郁结~
8.5/本片的贡献在于使用了一种“耶稣视角” 在人的尺度上使用大俯拍和360度的环摇 这是一种受难级的视听 独特的影像建立在过爆和伪纪录片质感的统一体中 开头让人想到《樱桃的滋味》结尾似乎可以看成《太阳照常升起》的反写 那场出格得性爱戏做了很巧妙的视听设计 与马的互文 对老塔的致敬 以及双眼的蒙太奇
7.8 第一部雷加达斯,长宽比惊人,悠长间聆听着生命的呼吸,似乎很沉重,可同时也很脆弱,世事总是如此无常。比起结尾稍显刻意的长镜头,更喜欢中段山顶处镜头设计,在山与天的交旋间感知着生命的意义,落雨的环境音和肃穆的音乐增添了几分神圣之感。对宗教的引用非常大胆,可同时又将影片的方向偏离个体的存在,落了几分纯粹性。
有很多重复的意象,公马(来对应性爱)早已看得厌倦疲惫,模仿气质重。而充盈全片的宗教意象,也并非我旨趣,比如一开始男主唤错夫人的名字,将其称为AsUncion,然后与其交合一系列的行为,就赤裸裸地表明了宗教对男主的束缚。至于天地悠悠,倒是被消解了,变成了苦难对男主的磨练与拯救。和樱桃的滋味一般的观感,不分高下。
如今再来看雷加达斯的处女作,自然有生硬之处,但也颇多亮点。过曝的画面承载的是对生命本身的不适反应,声音配乐处理堪称一绝。一些场景依稀对应了画家本身的创作风格,那两匹马太耸动了。这也是影片试图用视听设计,反应画家与现实世界的割裂,而这也正是画家一心寻思的根本原因。由此展开的,便是对爱、宗教与死亡的絮语。
今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謐光,沒想到這年內能把雷加達斯三部作品都看全了.他該是新世代最有才的導演吧,風格大膽多變但每部都很成熟.作為處女作這部在運鏡上稍嫌粗糙,但表現出的頹敗感有力得讓人無言.有人覺得這部敘事零碎毫無主旨,但私以為影片本身就不是帶出人類道德,它想表現的是大自然的殘酷無常
固定机位长镜头、手持跟拍、移位,融入人物特写和群像侧面,加上景色近远景,一部颇有诗意的片子模式出炉了。很多片子都是这样的,例如河濑直美的《萌之朱雀》。画家迫切地需求性爱,这份目的有相应的答案吗?他的求死与性爱是违背的。结尾一路长镜头展现上帝赐死一车人,仿佛是注定的,却也是无因的。
一双濒临死亡的眼睛目睹着《天地悠悠》山谷里生机勃勃的清静世界,然而没有谁知道主人公在尘嚣中遭遇到的挫折,通过梦境和告解我们隐约知道他受困于情感上的纠缠。雷加达斯这部不可知论调的处女作试图展现生命的意义与质感在于前行和继续,但那场干涩苍白宗教仪式的救赎并不能证明彼岸的上帝就此存在。
中年画家离开喧嚣城市来到偏僻山村寄宿老太家,想寻找内心宁静并自杀。她信仰基督耶稣对他照顾有加。他对自杀犹豫迟疑,受原始生命本能感染,恢复尘世欲望(手淫/比基尼美女梦)甚至要求和她做爱。气质神似塔可夫斯基:旋转长镜真实时间,主题参考阿巴斯:欲死之人重拾希望,神圣仪式感死亡巡礼结尾。
雷加达斯的处女作。异乡人走进一个村庄,听腻了村长的伪善演讲。老太太的房子被她的侄子带的一大帮人拆了,她还给他们送龙舌兰酒,听他们侃天侃地,看着他们欢天喜地把一块块石头运走。结尾那个异乡陌生男人与自己的旧爱相拥,不远处的轨道上却是满地碎石和残骸。所谓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