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大象电影

 
影片导演: 格斯·范·桑特
豆瓣评分: 7.8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剧情,犯罪
上映年代: 2003
影片时长: 81
更新时间: 2018-06-01 18:46
浏览次数: 91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大象电影演员名单
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 约翰·罗宾森 , 埃里克·德伦 , 伊里斯·麦康利
大象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影片揭开了美国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样,这个平淡的日子里被家庭作业、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高中生活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独的,或艰难的。    关于影片这部电影聚焦校园暴力,风格上继承范·桑特的前作

自初次相见,便成为全影史我最喜欢的电影,直到今天。是最极致的小而动人,舞台只是一个接近锁闭空间的小的街区,但后面的情节却像是走了很远很远,它戏剧爆发的地方和所有电影都不同:每个人自己的生活,单看起来都是毫无戏剧性的,可你一旦遇到和你完全不同的人,你就像是在体验惊悚片的历险,这也是典型的“我身”即天堂、他人即地狱。时间和空间完全是折叠起来的,影片的展演过程就是把它们像拉页一样笃笃笃展开,美哭了。拍人物的后背能让影片显得更深沉,这确实是没错的,“少无所依”的莽撞青春+多视角+摄影机在后面一路跟拍,也启发了胡波《大象席地而坐》的主要形式,能和胡波喜欢同一部片,想想就很自豪。因为我对建筑的内部空间不能更爱,这点也直接锁定了这是我最爱的电影。有一种最好看的电影类型叫“残酷青春”,这部是其中的高塔。

大象剧照

【97%】调度精彩绝伦,运动长镜头+变焦+升格使景框与景深、时间与空间被彻底驾驭,与绝佳的声音设计共同配合,最终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环境对于人物的裹挟感。GVS的水准比卡隆等以长镜头调度闻名的导演要强得多(如本片和「人类之子」的空间意识对比),无数五星段落。但调度或非线性叙事等技巧方面的长处并非本片真正的优秀之处,更不是作品的核心,它们描摹出一次「毁灭」,其含义不仅限于情节上最后的杀戮,也同样意指母题中青春秩序的瓦解与校园空间的坍缩。从此角度而言,前半段的每一个视点人物都很必要,他们是最后的毁灭舞台上的演员,他们的生活图景便是毁灭的原材料(当然每条支线也自有其用意)。于是,校园阴暗面与结尾杀戮的关系,同「泰坦尼克号」中爱情与沉船的关系是相似的:前者是后者的部分肇因,后者是前者的唯一出路。

大象剧照

原来这就是Gus Van Sant,自凤凰River喜欢上《My Own Private Idaho》,却再没仔细看过导演作品,谁想到风格还是一脉相承,但不同的是,场面调度已经成为引领故事走向和激发剧本张力的养眼之处,长镜头行走自如,根本停不下来却丝毫不“在场”,这可能会是我最爱的惊悚片了。非线性叙事搭建巧妙,时间和空间压缩折叠再铺叠形成立体拼图,得心应手用小场景化表现惊涛骇浪的知觉,这些都只能在电影画面中呈现。尽管主题黑暗,却用逃生成功的朋友间的一个安慰之吻温柔传递爱的fantasy——故事主角中只有她和他逃出生天,猜想这是导演给出的唯一一个表态。而这份温柔,好像并未在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中看到。最后拿起枪对准房间里的一男一女,枪手反复念叨着杀人的“咒语”,这时不知又会传来怎样的哀鸣。

大象剧照

从没想过会用“细腻流畅”来形容crime film(当然这也因为电影里包含着更多其他元素)。81分钟根本不过瘾。平平无奇7条school routine life学生线,再补一条脱轨school shooters线:对alex弹致爱丽丝念念不忘,还有他跟john说的那句快他妈滚,以及他自始至终的沉着和残忍。虽然把浴室里的接吻片段倒看很多次,但并没有很喜欢这条线,因为这里的eric太傻了(除了和校长的那段话+guess we're gonna die today),傻得有点不真切。结局过于戛然而止,我以为会是两人倒数321饮弹自尽,然而电影结局更冰冷。alex的残酷让我困惑。(另外,主cast竟然基本都是本名,有趣。

大象剧照

1.疏离感:将校园的人与景冷漠化,随看着是熟悉的美国校园,但随处都有一种不安的陌生感。校园中发生的看起来都是平常事,可是又有一种脱离现实感。这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感觉。2.镜头:导演将以一种偷窥视角跟随在人物后方,大量尾随镜头的使用,采取跟拍的方式,犹如纪录的仅仅是一段现实的录像。长镜头的使用行云流水,仅仅客观冷峻地呈现平常的一天中突如其来的一场杀戮。3.角度:多角度的切换使得各个人物所表现的意义不同,让观众以第三方的视角去理解人物的行为。4.意识:试图以这场杀戮表现对边缘人群地关注,没有明确地表示整个事件的对错,只是展现人在极端环境下以暴力解决暴力的行为。非常特别的一部金棕榈影片,给了我以后创作的方向。

大象剧照

不好意思 不认识导演 看完我也尬吹不起来 长镜头每个人都拍一遍 关键每个人都是无聊的teenager,毫无人格魅力或是推动情节进展,很无聊(The Affair两人视角重拍就很有内涵,不同人物线的交织汇合,想起了宝矿力三人长镜头广告)。同性讨论?同性之吻,黄发男父亲这些有什么用?未成年随便网购枪?准头都很棒还没有后坐力?学校有人看见了也不拦,黄发也不报警?霸凌的程度?无差别虐杀,先假意放走再杀?各种不合理 Video game和Hitler两段更是最笨的方法,还好这不是天朝,要不然会禁一大批游戏。校园枪击案频发,感觉这是个恶魔诅咒,邪恶而诱惑着灯塔的荷尔蒙teenager

大象剧照

几处跟拍长镜头很好,就是每段之间的衔接有点参差不齐,有好几处镜头切换的意义不大。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物刻画的很好,性格交代的很明确。很大的问题在于犯罪动机上,如果单纯的把这种技术性偏执人格归结于玩暴力游戏与纳粹思想感召,未免太过草率了,这种反社会人格的心理不能总用希特勒来背锅,他应该有一个自我演绎的过程,所以说如果不能像《金阁寺》一样有明确充分的犯罪动机,倒还不如减少更多的叙述,将事件本身更客观的呈现,观众也会因此有更出乎意料的想象。最后,作为一部如此强度如此近距离叙述校园枪支事件的电影,美国也没有因此改变什么,也许在资本与政治面前,艺术永远是无力的。

“我从未见过如此阴郁而光明的一天”,整体不多余不赘述,只是某一天,前中后三次天空的镜头也强调了这一天的时间感,只是某一天迎来了这场杀戮。《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杀人BGM的位置恰到好处。跟随镜头大量削弱面部表情和人物行动倾向的描绘,从而进入最冰冷的描写状态(“跟随镜头是一个道德问题”)。且跟随时而是被害人时而是凶手,在摄影机面前体现出了平等感,的确反思了“看”本身,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界限的模糊感。喜欢改编的细节,两位犯人的浴室接吻,结局一方爆头另一方,而非原事件双方共赴死。因此没有爱情,只是想一起死掉,少了一些罗曼蒂克更悲伤了

3.5,同空间重复和“变奏”来客观呈现事件发生前的多人视点,电影形式上的“美感”来自于此。对于选取的类新闻事件,他没有一种确定无疑的批评,而是通过群像以及个体差异上的对比,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强烈的虚无,冷漠,怀疑,否定的极端情绪,全片自然的渗透出冷到骨髓的基调(除开个别的人性光辉)。他直面这个世界的空洞苍白、直面事实上早已坍塌的逻辑和秩序,表现了一种后弗洛伊德的犯罪心理,即一些持枪在校园扫射的杂种,只是单纯的追逐快感、追逐心理满足,这才是社会意义上的心理变态。我们也禁不住思考古早的哲学辩题延伸出的社会问题,是否支持个人持枪。

真的很闷,反复的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同一段时空进行不同侧面的展现,没有中心视角,跟刚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采用一样的叙事方式。将现代的校园枪击案与法西斯杀戮联系起来,似乎是在为现代杀戮找一个理由,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此呢?岂不是更可怕。全片用了大量跟拍、水平视角的长镜头,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着生活的琐碎,即使同伙向同伙/基友开枪时镜头也一如既往的冷静的观看着。对美国青少年的行为充满了不理解,当亲眼目睹危险即将降临时,有人并没有及时制止或者报警,当看见有人被击毙,他们各自奔跑,不会跟迎面走来的不知情的人一声告诫,真的这么冷漠吗?

不对,回味了半天明白过来了,这是范桑特的一部实验性电影,各种视角的切换是说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小部分,对白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人物也都是以片面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立体地塑造,没有探讨校园枪击案或是其他什么,冷静的氛围和各种视角的切换其实是在诉说现实就是这么平静。 如果该题材是以一部类型片来拍的话,一定会大篇幅地刻画人物,渲染氛围,而现实不是类型片,每个人只都是事件的一角,范桑特想表达的可能就是这样,他的这种反类型作品可以说非常大胆,于他本人而言一定有着深刻的意义,但也使得这部电影于观众而言注定爱的爱死,恨的恨死。

打碎常规叙事的青春片 难得如此安静的犯罪片 跟拍长镜头无数次 不同人物三重视角的走廊世纪大汇合 无大场面或怼脸特写 台词都少的可怜 无意中将叙事推向应该发展的方向 所有的宁静都是蓄势待发 仿佛游离在外的角色 爱丽丝献给杀人游戏 游戏中被枪击的七人 绿色天空逐渐蒙上黑幕 穿着张扬的杀手若无其事的走进学校 只有一人警觉 还是跟拍 走廊 虚焦 口吐芬芳四舍五入为零 枪击了几个人慢悠悠地晃荡在走廊 偶尔淡淡的吐出一句fuck 坐下喝了一口果汁几秒后杀了同伴 枪杀 放火 无声势浩大 兵荒马乱 天空的延时 变青色 散场

看不见的大象,真的看不见吗?未必。大段大段的长镜头跟拍,很纪实也很抽离,在日常化的镜头里面,我们猜猜猜,猜到结局也没有猜到“幸福”,空镜头、钢琴曲、游离状态的细碎片语,构成一个密闭的压抑空间,是悲剧的开始,也是舆论和反思的起始点。没有太多的败笔,也没有太多的情绪,但铺陈开来的,却是实打实的悲痛欲绝。这绝对是一部不爱,但也足够震撼的电影,相对立的几个人物,让我想到《少年的你》,是啊,难道家教好,看似温顺的人,就没有坏脾气?不是的,掩藏在内心深处的黑暗,黑化起来更恐怖,只能希望悲剧不再有,不再重演。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