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卫铁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
别名:SCHOOL
用户标签:纪录片,卫铁,老师,中国,中国电影,大陆,中国大陆,傳記·記錄
片长:118分钟
imdb编号:tt1519653
影片拍摄于湖北黄石广场路小学,记录了中国一所普通小学内的林林总总: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
影片的丰富性会让观众的体验变得非常复杂:既会让您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想起或许相似的童年;也会让您去思考那些青春容颜背后的深层教育问题。
这是一部让你欢笑也让你思考的电影;这是一部让你怀旧也让你展望的电影;
献给所有曾经有过小学学习经历的人;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人;
观影过程有趣,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片子的缺点是:结构与逻辑有些散乱。想起特吕弗的《零用钱》里的观点:小孩子其实很成熟,有思想,有爱欲,但碍于成人的管束和压制,让手无缚鸡的小孩子藏起自己,去顺从和就范,不敢崭露真实。长大了才有能力找回自己,可有的人再也找不回了。9年的小学状态却跟十几年前的小学几乎一模一样,依旧形式化,就像一个标准流水线,刻板的制度和老师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自然会产生很多有趣又讽刺的事。遗憾的是,这部片子里体罚和打骂学生的缺失,让片子的真实性打了折扣,缺乏力度。观于瓢虫映像杭州。
20年前,我也是在这样的流水线上被教育着,20年后的孩子依然如此,然而,在成年后的我们回过头来旁观我们下一代的教育环境,为什么都会觉得如此的可笑,荒诞和不靠谱,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我们,是什么让老师变成那样的老师,校长变成那样的校长,家长变成那样的家长,孩子变成那样的孩子?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很可惜并没有看完就离场了。原因一是推迟放映了跟别人约好的时间快到了,二是因为对我来说这并不是电影,而且生活中每一天的构成。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2017年的小学和这部几年前拍的小学,除了教室和学校漂亮了很多,课桌椅干净舒服了很多,其他的并没有区别!呜呼哀哉!
差不多气氛欢乐地看完,大家童年出乎意料地相似,虽然以他者角度看,里面尽是妖魔鬼怪一样的老师和教起来很费劲的学生,然而我们大家无一不是从中成长出的,并且现在也活得正常。小学生活于我很混乱,所以很多事毕业了迅速就忘掉了,今天再往回看,总觉得自己能成长出来真令人意外。17.4.8
拍摄的小学就是自己当年读的小学,08年拍摄的时候,学校还没翻新,于是里面的教学楼全是记忆里熟悉的样子。一个个排队领早餐、选举文明小标兵、过道上男孩女孩疯玩、班主任一句批评或表扬直接影响着这一周的心情,投射在眼前的仿佛是当年的自己和同学。边看边笑边怀念也生出很多矛盾的体感。
教育永远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虽然忠实地记录这个学校的事情,导演却不对教育问题做评价,我觉得有点失望。有人说以结果为向导达到教育目的就好了,但教育的过程有很多种方法,为什么要用伤害学生那一种?我赞同现场那个女生说的,老师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全,怎么教育学生?辛劳工作不能代表全部。
搜了一下资料是09年的片子,拍摄于湖北黄冈,应该也算是中国中部教育最重视的地方。全片分为三段,选取的场景和人物也都很具有典型性,80-90后观众基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小学的影子,同时还加入了老师的视角,觉得特别。导演是《天注定》的副导;2017.3.19瓢虫映像杭州站放映。
继暴风骤雨之后第二部在清影坐地上看的纪录片。感觉作者还是很用心的,我现在觉得小学老师是一个 很恐怖的职业。小学真是我党在教育上思想贯彻的最好的地方。现在的听到少先队歌还能哼哼上两句呢,其熟悉程度仅次于国歌。红领巾教育深入每个小朋友心里。以后都不想让孩子去上小学了咋办
导演的高度,不是讽刺这个,批判那个。《人间童话》就是人间童话,笑场不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笑,是孩子们的稚嫩?别忘了我们的小徐志摩。心酸后的无奈?作为80后,我们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咆哮着生活还是过了。或许它不该是这个样子,但眼下就该是这样。只是老师太辛苦,孩子太辛苦
散,但很真实,生活本身就没有太多逻辑吧,表达的东西很多,每一个片段都可以触发很多感想。导演没能来略遗憾,幸运的是见到了马老师和已经大三的学生们,“下一个徐志摩”后来再没写诗,“不喜欢的女孩”考入了北大,“双重性格”的马老师看起来比片中更和蔼可亲……人生真是趣味无穷
观影过程有趣,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片子的缺点是:结构与逻辑有些散乱。想起特吕弗的《零用钱》里的观点:小孩子其实很成熟,有思想,有爱欲,但碍于成人的管束和压制,让手无缚鸡的小孩子藏起自己,去顺从和就范,不敢崭露真实。长大了才有能力找回自己,可有的人再也找不回了。
看这部纪录片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在影片里看到了批判,看到了客观呈现,也看到了私心和导演个人的情感投射。但是当我面对镜头下的孩子们发笑时,却又意识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度过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让现在的我感到反感,甚至有些悲哀和无奈。
很早看到的影讯,有幸在3.24的上海言又几看到该片和导演现场交流。影片没有延续开头严重形式主义,一度以为是批判小学教育的力作。也改变了对记录片的见解,记录片不全是敏感、批判的代言词。影片带给我的思考很多。是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