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Tómas Lemarquis / Kjartan Bjargmundsson / Pétur Einarsson / Sveinn Geirsson
导演:达格·卡利
语言:Icelandic / 法语
地区: 冰岛 / 德国 / 英国 / 丹麦
编剧:达格·卡利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3-04-14
别名:飞越雪乡情 / Noi The Albino
用户标签:冰岛,青春,冰岛电影,2003,记忆,时光,Iceland,DagurKári
片长:France: 82 分钟 / Iceland: 93 分钟 / Netherlands: 90 分钟(Rotterdam Film Festival) / Netherlands: 95 分钟 / Sweden: 89 分钟 / USA: 93 分钟
imdb编号:tt0351461
他是天才抑或白痴?患有白血病的十七岁少年诺尔自觉比谁都聪明,不甘于平凡渺小屈从大多数人的规律;冬天的冰岛有如一座白色监狱,冰封的河川雪藏著他的青春热情,更增他内心的孤寂感。他梦想和心仪的女孩双双逃离此地,冲出牢笼,但是命运好像有心和他作对,拼命横冲直撞,换来的却是灰心失望,最后更落得一切失控,而只有付出惨烈的代价才能换到他向往的自由。这是导演卡里的首部剧情长片,对青少年的混噩成长有细腻而同情的描写,既伤感又乐天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唉?,拍得恰当好处……像冰山一样自然而压抑。另外,主题从来不是什么“生活在别处”,什么人永远不能珍惜当下,热带只是个由头。主题是逃离,逃到哪里都无所谓,热带沙滩上或是火山熔浆里都无所谓,只要能逃离看似静好实则逼仄单调而悲哀的冰山就行……但实际上,恐怖的是,无论你逃到哪里,你仍然难以摆脱那种丧失感受的生活,但是你没有丧失希望,一直逃一直逃,即便在上帝看来,你只是个在球状笼子里跑得筋疲力尽的小仓鼠。这是个帕吕德式的电影,蒂埃尔在沼泽地里究竟幸福么?有的人说可以,有的人说不能。反正Noi是永远不会在冰山里得到幸福的,我也是。小仓鼠就小仓鼠吧,它跑累的时候就会暂时忘记生活有多么悲哀。
生长在冰岛的人,一辈子都没感受过温和的海风。这里似乎常年被世界遗忘,只有冰、雪与海,剩下的就是一群孤独的人。《航向热带的岛屿的冰山》色调阴冷,光凭环境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就表达出了冰岛人内心的寂寞,拿枪打冰、看苍蝇在身体上行走、在冻土上挖坟墓,它没有提及国家,仅以点概面,用最细节的画面就描绘了整个国家的寂寥。最后的结尾处理的很有意思,十七岁的少年对浪漫生活的希望全部破灭,寒意袭来,黑幕终结。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却只是原地打转。
1.冰岛电影,整部片子笼罩在幽蓝色中,好像摄像机镜头是拿冰块做成的。2.探讨孤独与自由,和《蓝》非常相似,真正的自由往往伴随伤痛和孤独。冰岛少年对热带的向往,以及精神世界的断层让人想起《站台》。3.豆瓣简介把主角诺伊的“白化病”写成了“白血病”,让我一开始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巨大的误解。4.诺伊在片子里看的功夫电影是李连杰的《精武英雄》。5.冰岛的墓地大约是世界上阴气最重,也是最具荒凉感的地方了。
傻逼中二时期经常想,如果没有家人我就不用被困在这个鬼地方了。我就可以想去哪去哪,就算端盘子也比现在自由。我所有的障碍都来自不想让他们担心。现在觉得,真他娘的是个又蠢又自大的小屁孩,就是打少了。你觉得有人愿意和你私奔,其实纯属自作多情。你他娘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你他娘的什么都没见过。人家可都明白着呢,明白人谁他妈跟你走。最好从你的狗屁小世界里出来看看,没有这些人,你他娘的根本活不下去。
看着海报还是挺酷的,实际上早就厌倦了这个地方,被海水和白雪包裹着的世界。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地下室和加油站是少数几个能呆的住的地方,前者是自己的秘密场所,后者是有喜欢的人。算命的预言还蛮灵验,在转变之后就是毁灭。毁灭的虽然不是主角本身,但是有交集的亲人朋友都没有幸免。好像上帝开了一个玩笑,我可不会念什么主祷文。祖母送的生日礼物看起来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电影原名直译过来是白化病的诺伊。《飞越雪乡情》这个名字实在是太俗套了,《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是非常贴合诺伊想要带那个姑娘远走高飞的意义。叛逆的意识可能源自于自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当经历一切的挣脱却依旧是不可得的结果时,灾难袭来,将一切化作空洞的悲伤。结尾熊静止画面变为涌动的真实海浪,不知道是不是孬种幻想。
看完整片才体会到题目的意思,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尤其是结局男主用换片机坐在雪堆里看着热带岛屿,一个在梦想里的遥远桃源,似乎在热带岛屿,人生就会按照想要的轨迹发展,但是却永远活在冰山上,无法逃脱。说这是一部“远方”的影片不是没有道理啊。所有深爱的人,爱人朋友家人都被冰山撞没,为什么命运对他是永远的冰山?
短短一部片子里有丰富的风格渲染和高潮,满满极地浪漫主义啊!!诡秘的光头/泼了一身的猪血(画面真是太艺术了!)/砸钢琴/雪崩前人们寂静的表情/地下室入口自动展开的地毯/毫无生机的爱情/挖不下去的冰山墓地/政府标准对于极地而言就是放屁/万花筒里的热带正吞噬基地生命!这就是一个环保片!
冰岛的雪,幽蓝的色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整部电影弥漫着忧伤,让人想起麦田守望者里的霍尔顿。电影很好地展现了青春的叛逆、迷茫、疑惑、躁动,那种不被认同的孤独感在最后一刻被无限放大,所有人都离去,那梦想中的热带岛屿还会到达吗?我们向往着电影里的生活,也许更重要的是陪你看电影的那个人。
又是被配乐吸引来的。(记得具体到当时是丁可动态推了Komdu Litla Barnid,然后又听了整张专,现在也很喜欢)因为空气太冰冷,衬得一点点温暖都显得火热。但也就像打火机的火苗一样短暂,飘忽不定。观看的时候我也像被冻住了一样,直到最后也只觉得茫然麻木。译名、伴奏加星。
《处子之山》同导演。冰岛只有30多万的人口,但因为美丽的景色和有逼格的名字,无数中国人在微信所在地上写着冰岛。有一个问题我想不出答案,高纬度,冬天寒冷漫长的地区,与是否盛产独立艺术间是否有关系。挪威,冰岛,爱尔兰,丹麦等等。这个问题不知道该问谁,我有很多问题都不知道该问谁。
“厌倦了寒冷,厌倦了毛毯,厌倦了死气沉沉的山脊,曾梦想当一个律师,和心爱的姑娘一起逃离白色监狱一样的冰岛,直到雪崩将一切掩埋,剩下一望无际的废墟和孤独”我们每个人都在逃离去远方,但终其一生逃不掉的始终是生活和孤独,谁又不是一座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在路上慢慢融化了自己。
在17岁的无聊少年身上,也好像看到了27岁的自己,孤独、自由是一生的命题,远方是一世的白月光。生活就是如来掌心,即便天赋异禀的诺伊翻身等级也不过是从吃喝位移到拉撒,对周遭再鄙夷,就算给你一把枪也不敢朝这世界开火。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可是冰山啊,注定到不了热带岛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