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 / Nansal Batchuluun / Nansalmaa Batchuluun / Buyandulam Daramdadi / Batchuluun Urjindorj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语言:蒙古语
地区: 德国 / 蒙古
编剧:琵亚芭苏伦·戴娃 / Michael P. Greco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5-07-28
别名:蒙古的小黄狗 / 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用户标签:蒙古,小黄狗的窝,德国,草原,狗,动物,剧情,琵亚芭苏伦·戴娃
片长:93 分钟 / Argentina: 93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432325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
2018.12.19,偶然在胖鸟电影看到此片,被小女孩与狗狗站在草原上那款清新自然、绿意盎然的意大利海报+豆瓣8.3评分+蒙古制片给吸引,于是就收藏以待日后观影:查了下,果然是我看的第一部蒙古制片的电影,故事里的家庭还真是巴察禄一家人扮演的,那种纪实的生活感仿佛就像纪录片,让我感受了一把大草原游牧家庭的日常。起初还纳闷,小狗点点明明是白色斑点狗,怎么片名却是《小黄狗的窝》?直到后面老奶奶讲起「黄狗洞」的传说才恍然大悟。P.S.:百度云下载龟速,迅雷会员下载5.46G的720P版本完成百分之九十几就莫名其妙没了速度,最后选择下7.94G的1080P版才终于下完,可用外挂中字测试一看,清晰度比预想的差。尽管如此,正式看片时电影里美丽的大草原景象还是让我觉得怡情养目,并勾起了我那颗向往去大自然旅行的心。-2019.02.01
不是纪录片,是剧情片,故事有些矫作,养动物的我觉得片中与小狗有关的大多数都很假。倒是,通过人物的嘴讲了几个有趣的寓言性的故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咬不到。」「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将米撒向倒立的锥子尖,「有米粒站在锥尖上就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啦。」。「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还有那个有关大黄狗的爱情故事也很有趣。对一家人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记录倒是很有根植于生活的充实感,不禁想起大概从我开始想向书本中去追求些什么时,空虚便开始来找我了。从这些素材来说观感不错,从故事组织来说很一般,剪接有些地方也不够精心,打7分,鉴于豆瓣评分高于我的观感,打6分档。
蒙古草原的電影猶如伊朗的兒童電影,總能以自特色去吸引觀眾,但就內容而言卻甚了了,人類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一日千里,雖然在大自然的懷包下是恁地吸引人,卻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莊子也推許遠古無為的生活,但都只能歌頌而無助於人類之反回自然。片尾這家人在轉場時感謝那片草原所行的儀式很令人動容,配以蒼涼的歌聲猶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此為工商社會所極度欠缺的感恩情懷,這樣的吟咏略如南管所發出之旋律,令人聞之而久久難忘。片中那位老婆婆實在是和譪可親的長者。
那迁徙中被留在原地的小孩,马车上回头再看一眼被遗弃小狗的小孩,明明就是几十年前决心一个人留下来,陪伴那满园可口极了也寂寞极了的玫瑰的小天心和马车上呜呜地哭出声的小天文。你翻看剑桥中国史蒙古一卷,惊叹相似极了,这千百年来游牧的生活方式,放牧的动物排名依旧,运载帐篷的仍是牛群大轮车,牧畜的粪便是草原上主要燃料。还有还有,一如既往为了交换要落入汉人复杂的网络中。
重看依旧不太喜欢,为了描绘夹在传统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搭建出这样一个前世今生的隐喻似乎有点事倍功半……作为载体的小狗戏份又不够多,最后给观众留下让Landscape唱主角的印象实在辜负苦心。最后一个镜头完美承载了惜别故土一刻充满未知的情绪,但现在看来这一部里尚存的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愿景,在『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已经消失了。
草原游牧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大朵大朵的云进行想象力比赛,一天过去了。骑着马去放羊,躺在草原睡觉,一天又过去了。然后出现了一只狗,你摸它就往你怀里钻,白白的软软的,像天上的云,还会帮你赶走秃鹫,你会舍得扔下它吗?不会的。生命像米粒沾在针尖上那么难得,多宝贵啊。这个故事多简单啊,可是也只有在草原生活的人才拍的出来吧。
黄面细致 人物的刻画都很成功 特别是孩子和动物的关系 这两者都很难进行过多的场面调度 可见导演团队的功力还是很深的 很有耐心 拍到了能够表达情绪和推进剧情的画面 据说是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 我想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去观察现代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吧 绝对是一部能够唤起观众喜爱大自然和动物的片子
微风中摇曳着清香的嫩草,原野上闪现着奇异的幻景。巴特(蒙古语,英雄)好汉辈出的险峻自然环境,传承苏勒德(蒙古语,长矛、旗帜。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之祭的神圣的敖包。这是我生长的地方,美丽的蒙古故乡。——达·纳楚克道尔吉(1906-1937)
近在眼前的手心都咬不到,人不能看见什么都要。转世为人如针尖站米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如此宝贵。影片将杭盖草原一家人的生活如诗般地低声吟诵,全家转场、姐姐骑马、妹妹颜值、小弟弟的萌都令人倾倒。这片05年5月上映,拿奖已是06年。而宁浩的绿草地是在05年2月德国首映,所以不存在抄袭!
辽远广袤的风景,充满寓言的对话,原始质朴的日常琐事,游牧民族的生存状况如一幅卷轴,随着故事发展一点点浮现在我们眼前。结尾画龙点睛,代表现代文明的选举宣传车从远处驶来,而巴察禄一家赶着羊群和牛车缓慢走向远方。他们逐渐缩小的背影仿佛一首挽歌,唱出了对草原和游牧生活深深的眷恋。
为了看狗才来的……刚开始觉得太平淡了,近乎催眠。但电影就这样一直讲完了故事,直到结尾的长镜头结束,才察觉到影片对即将逝去的游牧文化的哀婉之情。没有夸张的赞美和神化,也没有过度的感情渲染,这反倒使这种“淡”的感觉更加隽永。不过,一些值得欣赏的文化和精神,倒是可以永存的呀。
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对于生活的哲理,要比我们想象的哲理许多。“你可以吃到自己的手掌心么?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导演用真实质朴的纪录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蒙古人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的灵魂和生活。
今晚的蒙语选修课上老师带我们看完了《小黄狗的窝》。第一次接触蒙古国的电影,被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扬的音乐迷住。故事也许很简单,娓娓道来,是现代牧民的生活和一只小狗的故事,质朴的像一块白布。与中原人客居他乡的天性不同,蒙古人有着流浪的基因,逐水草而居。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