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如果单纯从看到这样一段纪录片的角度讲,我很满足了。可能有更好的呈现方式。如果单纯让我讲感受,我对这些乐队这些年轻人也很满意了。新裤子这个家长眼里的“业余”选手其实是国内封顶啊。尽管我过了看了很多“接地气”生活,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文化知识”,看到或者遇到一些状况让我想起过去我曾如此这般。那个修自行车的中年人是我爸妈,那个头发凌乱的傻疯孩子是我,那个在市中心书店坐着看书的也是我。这个片里的很多场景让我感到亲切,因为我的人生里几乎没有照片和录像,我早都不记得过去的样子。我听音乐的开始是我初二时打工表哥给买的mp5,某同学帮下载了当红流行歌手的歌曲。我没有喜欢上周杰伦,没有喜欢上苏打绿,没有喜欢上许嵩,喜欢上了王力宏。所以听到那两句好熟悉想起来是王力宏的歌。十多年后,人们的审美似乎分向多极。
久闻其名的一部纪录片,故事的几个主要乐队其实还好,但是拍摄手法看的有点难受。感觉导演在刻意的想突出“真实”。作为一个02年的北京孩子,我从小学初中一直对北京地下乐队文化没有任何交集。纪录片里走在大街上穿了一身钉的姐们和夸张莫西干老哥狂傲不羁穿梭在夜里画面让我没有任何共鸣,只有他们所在的场景是我记忆之的,因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割裂感。我看的资源没有字幕,一个多小时的北京英文口音是我忘不掉的。跑题了,Beijng Bubbles的好不仅仅在于拍摄了真实的乐队生活状态,是这样肮脏,吃力,每天烟酒麻不离。而是乐队在自我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当他们还翻不出什么浪花的时候:找经纪人借钱的边远就活明白了,努力工作没有意义;喜欢David Bowie的庞宽和玩具店老板彭磊的家庭条件令人眼红;挂盒后来解散又重组,口语最好的沈静和小甘都出国定居了;沙子挺好的,刘冬虹的声音好听,越看越像张弌铖;喜欢T9(杭盖),地域文化带给他们太多野性的力量,马头琴弦一响,思绪瞬间被拉到很遥远的地方。当边黑说流行音乐是傻情歌,导演就上酒吧街头采了些表演放进去,太不友好了。
本片里乐队年轻人的部分抛开,反而纪录下来的北京,就是2005年左右时期我印象里的那个北京,因为异地恋,我当时总去北京,地铁站入口卖小动物的,卖玩具的,酒吧饭店里的乐队表演,那个街头巷尾太熟悉了,好真实的15年前的北京啊,不过也感慨这个飞速发展啊,现在我去北京,我对那个城市陌生,那个城市也完全不欢迎我了。沙子乐队的主唱在广场上用英语讲的那段话挺有意思。
补标。在台湾交换时做了个关于大陆摇滚乐发展的pre, 从七巧板乐队讲到当时正火的李志,从卡带时代到电子时代,从商业讲到艺术,从政府讲到自己的青春期,激动得不行。教批判理论的老师把一个年级人喊来听我讲,到后面人挤到教室外面。老师感动得不行,说他记了满满四页笔记,学到了很多。#西方摇滚乐打口碟事业与中国火对外宣传双管齐下#tbt
十多年前的,现在看各方面变化真不小。沈静说演一场一两百,刨去打车吃饭剩不下什么钱,那会正好是音乐低谷,能熬到现在的都会不错。刘冬虹他妈和庞宽他爸牛逼,人真不是土坷里蹦的。没多会字幕就对不上了,好在这几位说的英文都很浅。伊利奇说自己好几年和谁都没联系了因为太专注在一件事上。三星半。
05年对摇滚乐最多的讨论是“摇滚死了”,这几年是听不见了,因为当时那句摇滚死了实际上是针对90年代初那批作为异类的辉煌的缅怀。但到16年的摇滚乐已经变成最普通的音乐被大家所接受了。当年说听摇滚好牛逼,现在就哦。这类似台湾刚民主化时的投票热情的自然衰退,不知是好是坏,但是挺有趣的。
17年看的,看这个我才觉得边远蛮帅的,所以评论里边远丑,我就不懂啦!那会看的时候感觉还挺猎奇挺新鲜挺颓废的,和我今天看的电影有一点点像,所以拿来标记一下。不过我是不太喜欢这样啦,去年和一些人混了一段时间,听听他们的生活,发现自己也不咋喜欢。果然保持远远的关注就好了。
看剧中人物的年龄介绍,应该是记录于2002年,只是上映时间是2005。这三年时间中国的发展也是翻天覆地。涉及到的几支乐队其实还不算有代表性,只是大多潦倒苦闷。而且西方人的视角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一般般吧,最为乐队死忠看看这部片子倒是可以翻看历史,找寻乐队成长痕迹。
天啊,现在的边远大概看都不想看这个片子了吧,看完挺好奇刘冬虹最近在69的演出会是怎么样的。和许多05年北京“文献”带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一种陌生又熟悉的亚文化精神、圈子精神和操社会精神。其实最后的状况也没有改变多少,铁打的老炮流水的果儿,一个都没有留下。
2000年初北京新时代乐手的生活状态和想法。看似在逃避世俗,混乱不堪,其实是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对整个环境有自己的思考和批评。对经济的要求也仅仅只是能够撑起自己的生活和热爱。很佩服他们都有跳出固定的圈子的勇气。现在国内年轻乐手身上还有那股劲吗?
乐队的夏天刚结束,追新裤子的时候翻到这么个片。看到第一句我就觉得真牛逼呀,认真看完了。我非常喜欢那个土了吧唧的时代。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骂边远。已经到了另一个夏天,现在我知道我从来都不懂摇滚乐。看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感动啦 我好不喜欢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