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艾恩·费斯塔克努 / 莫妮卡·白拉德奴 / 德拉戈斯·布库尔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语言:罗马尼亚语
地区: 罗马尼亚
编剧:克利斯提·普优 / 勒兹万·勒杜雷斯库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6-04-15
别名: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 / 乐泽列斯库先生之死 / 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用户标签: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电影,剧情,2005,Cristi_Puiu,2000s,喜剧,CristiPuiu
片长:153分钟
imdb编号:tt0456149
讲述一个酗酒的穷阿伯,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 多次call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藉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
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转了接近四间)到最后入了手术室。有点像新闻透视式的描述,拍得写实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佳作,首先貌不惊人,第二有点长(153分钟),题材很平凡,节奏不慌不忙,但是非常精彩。相信每个生活在城市中、每个跟医疗制度拉上乾系的人看完都会有共鸣,因为讲的是一个人需要急救进医院,却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置之门外。丰富的细节令影片异常有分量。这样的影片在商业片世界上非常难见
全世界的急症室是否会有同样情况发生?片中无一坏人,每人都努力应付眼前的工作,但最后结局却叫人唏嘘。影片获去年康城影展某种观点大奖(Prix Un Certain Regard)。
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克利斯提·普优
先向从头抖到尾的手持长镜头致敬 每个(拍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太可怕了虽然全程没有任何冲击性画面震撼程度比盲山盲井什么的强多了 因为是城市题材感觉离自己生活特别近 也就是说with our totalitarian government片中昏迷/呕吐/失禁在救护车上的老大爷完全就可以是五十年后的我(如果那时候我还没死的话)或者wxyz年后的甲乙丙丁 而那些一上来就人身攻击病人什么要喝酒的医生真的很像我们政府的化身 最终在医疗(政治)系统面前you could have a pretty decent life and age as a decent citizen却依然lose all decency (and dies) 看完我就想问 为什么中国近十几年来没有这样的电影:)
故事里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眼前的工作,但却也不知不觉间促就了一起悲剧。没错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恰如一片雪花,雪崩来临 虽然每一片都身在其中,但却无法把责任推卸到某一片雪花的身上,也没有谁认为灾难是自己的责任。影片很难得,也是喜欢的一点,就是故事足够客观,虽然是一起悲剧吧,但导演并没有从中掺杂过多的批判和讽刺,把更多的思考与理解空间留给观众,而摄像机大量长镜头的运用,更像是一种凝视或记录,非常质朴和难得,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在认认真真安安静静的叙述一个故事。而且这应该是印象里看过最细致的一部电影了(开场打急救电话等救护车就拍了将近30分钟),电影时长几乎等于现实时长,再加上手持摄影、自然光和低调布光的运用使影片更偏向纪实风,也给内容和主题增添了一种纯粹和厚重感。
故事里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眼前的工作,但却也不知不觉间促就了一起悲剧。没错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恰如一片雪花,雪崩来临虽然每一片都身在其中,但却无法把责任推卸到某一片雪花的身上,也没有谁认为灾难是自己的责任。影片很难得,也是喜欢的一点,就是故事足够客观,虽然是一起悲剧吧,但导演并没有从中掺杂过多的批判和讽刺,把更多的思考与理解空间留给观众,而摄像机大量长镜头的运用,更像是一种凝视或记录,非常质朴和难得,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在认认真真安安静静的叙述一个故事。而且这应该是印象里看过最细致的一部电影了(开场打急救电话等救护车就拍了将近30分钟),电影时长几乎等于现实时长,再加上手持摄影、自然光和低调布光的运用使影片更偏向纪实风,也给内容和主题增添了一种纯粹和厚重感。
纪录片风格 意大利式neorealism生活流 自然光 手持 微晃 完全地去戏剧性。形式上很类似《我是布莱克》,一次次地询问,个人被体制淤堵的各种琐屑和繁琐,这种感受——导演们(普优、肯洛奇,蔡明亮,阿巴斯)不仅要让你在理智上了解,而且要让你在情绪上也感受到,这也就是蔡明亮说的,我的电影不要你去理解,要让你感受——通过真实时间来展示,就是巴赞所谓的“叙事结构的真实”,不通过剪辑,而是完整展示完整的空间和真实的时间,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焦虑、等待、孤独、感受到生活的琐屑或体制的荒谬……“因为你在讲一个生活|在社会的个体故事时,不去批评某些东西,不带有政治色彩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患者的故事,|也有医院和大夫,你决定不批判,我决定批判。”
一个头痛呕吐的老头在救护员的陪伴下,在几个医院辗转,被拖延了最佳就诊时间,最终难有一活的故事。个体事件,但挑起对复杂问题的思考。社会生态环境糟糕,从医院场景,普通人日常生活就窥豹一斑。如片中医生所说:手术室就像屠宰场。野蛮粗暴,你没法指望它什么。电影真实得就像纪录片。我们常常因为问题太复杂,说不出个所以然,多站在狭隘的视角来抨击所谓的对立面。这点需反省。
罗马尼亚新浪潮,真实时间慢慢爆发的惊人力量,die alone揭示的是人唯一共通的境遇——衰老成一团烂肉,无人能够逃避。和这样的痛感相比,《痛苦与荣耀》之痛加了一千层花里胡哨的滤镜。痛苦从来不荣耀。在病症揭开时才意识到自己也构成了那个遗弃和嘲笑他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那群体恶意的一部分。
6/10。老先生察觉不适尝试各种措施未果向邻居求助,被搀扶出的走廊灯光时灭时暗象征病情一秒秒恶化的征兆,呕吐和无法站立的老先生被画面边缘化,无论救护车上接受护士询问还是忍受医生经验主义的冷漠说教和推卸责任,景框中他身体始终没有展露全貌,影片充满了无效的细节包括结尾一系列手术清理过程。
绝望到《无医可靠》的罗马尼亚社会简直就像中国的翻版。不仅在教育问题上相似,就连医患关系也几近类同。纪实风格的手持摄影令它所记录的时间堪比《两天一夜》还漫长。但无论是叙述时间还是它的真实时间都被无形且无情的消耗了。医生与患者再也无法建立起对话来,因为钟摆早就呆滞在无尽的指责和埋怨中。
生长在我朝的我们一定可以在[无医可靠]里体味到自己熟悉的味道。这出罗马尼亚医疗剧里的每个人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最终依然不能拯救生命,这正是体制出问题的首要标志。每个人都不是坏人,却也没有一个是英雄。影片注重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话语流,却也无法在掩盖自然主义倾向后面那浓浓的设计感。
“普忧种下种子,波蓝波宇浇灌土地,蒙吉开始收获果实。/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风格真是惊人的一致诶,都是这种一次事件的紧凑叙事甚至干脆银幕时间等于真实时间。然而被命名为新浪潮的大师们却不承认新浪潮的命名存在。也挺好玩。/那位救护员真是善良得令人感动又尊敬,被医生不停嘲讽,还是坚守着做事。
四星半,差点被那神经喜剧既视感的海报骗了,看完片明白了海报可能只是一个反讽吧。典型的罗马尼亚电影,社会症结加一点政治表达,手持摄像加长镜头,非戏剧性营造真实时间,估计了一下银幕时长大概是现实时长的两倍多一点,几乎完整目睹了主角从出现症状辗转四家医院、病情逐渐恶化至濒临死亡的全过程
3.8/5 弱化情节冲突的纪实风格既能更好的带来沉浸感,又可以规避纪录片镜头可能带来的单面性。一条寻医长途,牵扯着众多的社会议题,处理如此庞杂的主题,电影没有选择空洞的高呼与刻意的讽刺,反而弱化了主观诉求的痕迹,让观众有了更多自由评判的机会。细节繁琐却有条不紊,意在其中而不言说。
新浪潮在罗马尼亚?这部电影像一夜里无声的大浪。医生与病人,体系与环境,细微,真实,现实生活里就是这样,很难断定谁有对错,但互相之间都容易产生一种焦虑,你觉得他不重视,他觉得你太忧虑,被动的感到不安,熟练的渐失耐性,明明觉得容易达成理解,只是小事,总却又是难以调和,总需要有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