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我的诗篇电影

 
电影译名: The Verse of Us
影片导演: 吴飞跃 / 秦晓宇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大陆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2017
影片时长: 104
更新时间: 2017-10-01 01:47
浏览次数: 195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我的诗篇电影演员名单
陈年喜 , 邬霞 , 乌鸟鸟 , 老井 , 吉克阿优 , 许立志
我的诗篇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陈年喜 / 邬霞 / 乌鸟鸟 / 老井 / 吉克阿优 / 许立志
导演:吴飞跃 / 秦晓宇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6-17(上海电影节)
别名:The Verse of Us
用户标签:中国,诗,工人,诗歌,纪实,社会,2015,人生
片长:104分钟
imdb编号:tt5140556

生活就是艺术,人人皆有诗心。六名打工者,六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同时将这样的生活化作动人的诗篇。“我的诗篇”就是写给世界的情书,来自地心深处、矿洞尽头、归乡途中、新婚之夜,来自所有诗意照进现实的时刻;而

开始于人头攒动的工人诗会,最终在沉静温和的良夜落下帷幕。诗会上,诗行从工人的口中冲出,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他们的声音,可穿透六百五十米的岩层,由地心传至地面;他们的声音,足以打破永恒时空的界限,抵达词句诞生的地方。大凉深处的祭典上,幽闭地心的的庙宇内,洒满饵料的大江底,熨烫平整的吊带裙,如囚笼般的铁丝网,甚至是矿洞中每一粒飞舞的尘埃,都在回响着他们的声音。诗歌就诞生于此,诞生于烈阳与喑黑、厚土与厂房,诞生于亘古不变的传统仪式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诞生于白发与黑发之间。

我的诗篇剧照

还蛮耐人寻味的,片中的女诗人说:“我们是农民,来到这个城市,就变成了农民工。”就像他们是写诗的人,亦即诗人,因为出身和职业 ,就变成了“农民诗人“或“工人诗人”。在一个高度职业化、工业化的社会里,写作者的身份被自然地标签化,从而影响读者阅读时的预设和判断,甚至共情。无意讨论这个影响是好是坏,只是由衷被这些肺腑之言感动,因为他们可以在单一的、机械的生活废墟之中,用“我的诗篇”去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内容挺好,片子本身却流于形式,似乎是想要抬高某种基调使得一堆空镜冗长空洞。

我的诗篇剧照

很难认同那么多的苛责之声,作为一部探索之作,从形式到内容都难能可贵,为底层发声的态度更是可敬。从艺术角度说,工人阶级的诗作跟那些文青们的无病呻吟相比,朴素、真挚、有烟火气;从现实角度讲,一部龙标作品,能有这样的批判力度已属不易;从主旋律角度看,这也完全称得上是一部“三贴近”作品。唯一令人唏嘘的是,这部作品和这些工人选择了诗歌这一受众狭小的媒介,真正的工农阶级看不到、听不到也看不懂,那些热爱批判的文青们又有几人能对工人农民的生活感同身受?

我的诗篇剧照

诗很触动人心,写得太好了,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在工厂流水线矿厂工地里孕育的打工诗人对生活苦难有着更贴切的感受,上天赏灵气请做劳动阶层的代言人,有厚度有力量。地下通道跪着的讨薪工人,富士康纵身一跃的90后,葬在深圳的姑娘,他/她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女儿是儿子是劳苦大众,也许还是百年后会被世人重读翻阅发掘的诗人。“我想在凌晨五点的流水线上睡去/我想合上双眼/不再熬夜和加班”“陌生的姑娘/我爱你。”

我的诗篇剧照

阳光的确没有公平地照到每个人身上,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北京的地下通道里,一边是玩轮滑的年轻人,另一边是睡在通道里讨薪的农民工,对比太强烈了。汗湿了自己的厂服,熨平了别人的吊带裙得制衣厂女工;在幽深的矿井下冒着生命危险讨生活的矿工;把青春留在富士康车间里的流水线工人;这些诗人都有一颗细腻的心,细腻到在艰辛的生活中仍然能找到了诗意的瞬间,可是我在想,这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的诗篇剧照

一行人接踵而至为了立言 也为了让两百年后的人们知道苦难敌不过具化笨拙内化 因为不可传阅疾病是身里的也是心里的恰不可被诗歌表达巫师也请不到了如血汗钱被扣押都被汉语洗白诡辩术带走了笨拙人留下了梁山本身你说科举制也变了煤炭会氧化 半夜戴裙左右两下被封存祈祷低保会带我们来到两百年后而这一切先交给遁去的巫师贯穿了画面感 带去了经验但是总有一些是刻意的甚至过于精美而这违背了诗篇本事

青春若没有诗歌,那将是怎样的遗憾2020.6.9时代之下的诗我们的时代 水月镜像我们的理想 遥不可及我们的脸庞 平平无奇我们的话语 微不足道我们的诗句 不算开心陈年喜、乌鸟鸟、邬霞、许立志……万一后来的人从垃圾堆里翻出这么些诗句对照历史觉得他们是矫情、抑郁、神经质可他们只是普通人花惊鹊2020.6.16

因为无意间看到许立志写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而看了这部纪录片。工人们的诗写的很好,许立志,鄔霞,陈年喜尤甚,纪录片拍摄手法倒显刻意生硬,摆拍成分过多,剪辑混乱。不过这部纪录片已经带给我们足够多的思考,使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同一个时代,阶级差异果然是最大的差异,庆幸的是诗歌成了他们的一个出口。

纪录片旨在让大众注意到工人诗人这一群体,不过有厚度的纪实内容却不多,重心全放在了六位主角的诗作上,最重要的应该是主角的劳动经历与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让这个群体得以诞生。看到的是他们的诗篇,看不到更深层次和本质的东西,如他们的生活以及创作过程。旁白很松散,影像呈现有些生硬。/ 被打动的原因不是影片,而是诗本身。

写诗真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拿着简历和诗稿在招聘会上和HR朗诵自己的作品,对面一头雾水,“既然你会写诗,那你一定懂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也唯有在生存的困境中,诗篇像精神裂变,透过生活迷雾,够到我们。我相信如果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一点,能赚更多的钱,他们愿意放弃写诗。愿他们能生活得好一点。

没必要硬要去塑造诗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开头一场大雪已经让人看出堆砌和滥情的苗头,到最后果然被恶心到了。社会议题蜻蜓点水,影像对诗歌的阐释又过于直白,统领全篇的线和统一全片的形都没有,一散再散。可惜了工人们摆拍辛苦,不信任劳作场景的美丽,非要加不搭调热血音乐,谈何对工人阶级文化认可

生活既诗篇,但凡对生活经历有过彻骨体验的人、饱含情感的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在三联看到一句留言:我们中文系学生在学校里学了四年的诗歌艺术也写不出来这样的力度。直面生存压力、在极端工作环境里的工人所发出的声音最是草根,也最动人心魄,不华丽不空洞,不矫情不造作,带着生命的鲜活,纯粹有力量

内容其实是满分,只是呈现上太零碎。无数的手指没有攥成拳头,无数的拳头不敢打向最敏感的地方。诗,是一种生命本身的冲动。诗意,是破译中华文明的永恒的密码。一群无法说谎的人,一群真诚的让人不敢直视的人。没有工人诗人,农民诗人,只有好诗人,坏诗人,真假诗人。结构性的重压下,愿各自安好。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彷徨之刃 留法岁月 玩的是古 往事如歌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 胡同 草木人间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