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梅赛黛斯·莫朗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 / 帕布罗·德奎 / 路易斯·尼科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语言:西班牙语
这位来自智利的导演这几年曾执导
看完了电影《追捕聂鲁达》。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无他,我喜欢聂鲁达,所以在看这部片子时就自带一层粉丝滤镜。整部片子讲述的是聂鲁达通过安第斯山逃离智利的故事,这在他的个人自传《我坦言我曾历经沧桑》里有专门的写到。他的自传极好,相信读过的都会爱上他。电影的场面设计和光线渲染都极佳,如诗如画。就如JoshuaLi:“唯美的光影浸透了聂鲁达的浪漫诗意,不同时空中的连续动作则为它的诗意增添了一抹迷幻”但我不太喜欢电影的旁白,虽然非常有磁性让人舒心,然而过多之后就会掩盖电影影像本身的作用。片子表现聂鲁达天真的像个孩子,有人说这有解构聂鲁达的意味,我却觉得聂鲁达本就那样。如果他没有一颗伟大的童心,我想还没那么多人爱他。另外我对于受到过政治迫害的文学家一向是充满同情和亲切感的,那些政治的阴影只会使得光明更加抖落。
从我浅薄的阅片经历来看,这部电影很独特。黑色电影的霓虹和夜戏,拉美的昏暗酒吧和奇谲雪山,这部电影真的有着诗一样的节奏,小说一样的气质。开头的男厕所政坛聚众那场戏也很有趣。这部电影的画外音独白很有意思,奥斯卡的“亡灵叙事“,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在回忆自己灰色出身、觉察个人孤独的同时,讲述追捕聂鲁达的经历,用寻找的眼神写作一本警察小说,或许可以叫”智利制造“&”警察与诗篇“。从城市警察变成荒野猎人,这场追捕终结于光怪陆离的公路游戏,以及互相理解、“共同创作“的过程。看似是因为以诗人的角色进入这场追捕和逃离的行动,毫无恐惧感;但当他追忆时又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尘土一般的人写最忧伤的诗。逃离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面向,追捕也是一种姿态,无关“抓到“。一个诗人的伟大更在于他愤怒的诗篇。
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 写,譬如:“夜晚繁星满天,蓝色的星光在远方颤抖。”夜风在空中回旋歌唱。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从前我爱过她,她有时也爱过我。 那些今宵似的夜晚我曾拥她入怀。在无垠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地接吻。从前她爱过我,有时我也爱过她。叫我怎么能够不喜欢,她那双出神的大眼睛。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想到我失去了她,想到她已离开。我倾听着辽阔的夜色,夜色因为失去她而更加辽阔。诗句跌入心里仿佛露水落在草地上。…… 是的,我不再爱她,但也许还爱。相爱如此短暂,而遗忘太长。那些今宵似的夜晚我曾拥她入怀。失去了她,我的心中一片惆怅。 这是她带给我的最后痛苦。而这些是我写给她的最后诗句。
3.5。短焦镜头和高打光营造出朦胧的不真实感,暗合轻盈的诗意和侦探叙事的不可靠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电影。也许为了突出聂鲁达作为诗人的传奇色彩,或是向自由享乐的浪漫精神致敬,电影在最后甚至引出了博尔赫斯式自我与他人的共生关系:“I dream of him, and he dreams of me.”个人觉得,这类过于诗性的主题还是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语境更为贴合。不过看完之后确实对这个会吟诗、会煽动、会逛窑子的胖子更感兴趣了。无产阶级的质问:“Communism到来之后,大家都会像我一样,还是像他一样?”
也许是因为前年拉美行时参观过聂鲁达的故居印象深刻,昨晚打开了早就下载的这部2016年的电影,发现它堪称神作!革命与追捕,逃犯与警察,真人与虚构,现实与想象,全被聂鲁达的诗篇及导演的魔性视听画面融汇在一起了。豆瓣真是个好平台,短评可以让你迅速地了解该片水平,长评专论的水平之高、看片之细、分析之独到也是让我这个多年教电影的老师自叹不如。有的瓣友还整理了聂鲁达的诗篇中文不同版本译作、节选了诗人自传里关于这次逃亡的记述,对比着读下来,更觉得本片编导创作之不凡。
影片的艺术化真实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当他斥责身边的保卫者时,他的眼神透露出独裁者的特质。这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真正建立一个保障人权、自由的民主制度,他所高扬的理想极可能是埋葬他的坟墓。还是那句话,靠有能耐的人不如靠好的制度。片中他最后的逃亡印迹,攀爬于纯净又高耸的安第斯雪山,苍鹰见证了群山沉默,汹涌而来的是人民的呼声。就诗人的整个人生来说,他的理想印迹是单纯的,饱满的,也是茫然的。
视角巧妙,第一反应想到《他人的生活》,都是由追捕者的角度来看待作家其人,所不同的是这片正话反说,虚实相生,最后正如片中所言,追捕者以为自己是故事的主角,其实只是映衬真正主角的配角。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由此也颇有几分魔幻和诗意,但这种对迫害者的蔑视,似乎又反过来淡化了作家处境之危险——事实上,他对待追捕者就好像对待自己笔下的人物,仿佛那只能引起怜悯而无法伤害他。
3.5,诗挺好的。有点傲慢吧,搞得很精致逼格很高的样子,还玩了“元”的概念,但就像片中把一切都当作素材的大明星一样不真诚,看似浪漫富有同情心,其实处处享受特权,跟餐桌上撒酒疯的女人、说我们正在被屠杀的小弟根本不是一群人,却还要代表他们说话。笨蛋警察被当工具人当谈资和素材,这也不是什么互相成全,只是一个做了另一个的养料,作为配角围着他转罢了。
3.5/5。迷幻味儿够了,文本相较而言太浅了,只够撑出构思框架和主旨,无法再更进一步。实际上拍出来的效果差了一截,但构思是好的。追捕”不再是追捕,而是被吸引进而被同化,警探的身份也从精确到模糊。在追捕的路途中,互相塑造。把象征符号落实了,人物也就失真。但怎么港,要选一条小路走的电影就很难面面俱到。把虚实模糊、身份模糊,是最大妙笔。
其实是不错的片子,就是这画面调色在某些段落看着太怪了,还有配乐铺得太满了。不过有一说一,后面他们穿过安第斯山脉雪地那段拍的是真漂亮,还有之后盖尔加西亚饰演的警察终于发现自己被耍了(划掉)是虚构的角色的时候,聂鲁达开始朗诵他的诗歌,然后终于念出了警察的名字,那段也很不错,应该算是本片高光时刻了吧。结尾盖尔加西亚的独白也很精彩!
柔和的光与影,流畅的镜头叙事,实在是富于才情和灵气的作品。不拘泥于诗人的传记书写,却从追捕者的视角来切入。“追捕”的外壳下,“追随”和“追溯”成了真正的里子。跟着警察的步伐,到访诗人的住处,去诗人去的场合,读着美丽的诗句漫游安第斯山脉。雪地中的倒下是追捕的告一段落,也成全了一份诗意,在这场盛大的逃亡里,谁不想做个主角呢。
10/100。#补FIFF6#真的是浪费时间,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是感到一阵眩晕。开头说政治就不太友好了,中间追捕开始还终于有了那么点样子(然而各种巧合依然很无聊),到最后强行拔高到个人身份的认知真的很让人莫名其妙。导演如果想讲一个追捕的故事那就好好讲,别牵扯到什么哲学性的东西,不仅显得不伦不类,大家也不会买账。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配乐和摄影都很优秀。诗歌文本穿插电影语言,存在本身成为疑问,我在书中,在你笔下,在追逐你的路上永远慢上一步,我因你而生,为你而死,你嘴里吐出的名字使我留名历史,使我睁开眼睛。我是位女士,没有干净的内衣我不会起床。共产主义是让大家都过你这样的日子,还是我这样的?我是真是存在的,而且我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