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In "Remember This House" Raoul Peck envisions the book James Baldwin never finished -a radical narration about race in America, through the lives and assassinations of three of his friends: Martin Luther King Jr., Medgar Evers and Malcolm X. using only the writer's original words.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何贝特·佩克 / 哈乌·佩克 / 雷米·格雷莱蒂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纪录片单元第6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导演(提名)哈乌·佩克
美国种族问题的核心依然还是一个真正的平等意识问题,就像詹姆斯·鲍德温强调的,为何白人对自由的宣言如果由黑人说出口就意味着必须被消灭的威胁,只有在形象上被基督教做了精神阉割的“温驯”虔诚的黑人才能够被接受,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待奴隶的心态,歧视实际一直根深蒂固。美洲黑人还与其他欧亚移民有心理根源上很大的不同。欧亚移民即使完全美国化,但他们的母国毕竟都还在,文化根源的自信没有根本消失,可以与美国文化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心理抗衡。而美洲黑人400多年来世世代代在美洲的土地上生根繁衍,已经没有了与非洲故乡的根源联系,而是彻彻底底的美洲人,可他们一方面寻根的这片土地就在自己脚下,却又被白人主流社会排斥在主流文化圈之外,始终被当做一个异类的他者,这种何为“家园”何为“祖国”的认同矛盾也迫使他们尤其需要证明自身地位
特别棒。想到很多,白人对黑人和其他土著无可名状的恐惧,他们对纯洁性近乎疯狂的myth。想到Pratt的帝国之眼,也许这种恐惧是来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些伴随着进步、科考、猎奇而形成的旅行文学母体-最初的表征,文化记忆,恐惧原型。在拍摄手法上联系到法农和霍尔的传记片,都是像钻进叙述者的脑海里,跟着他的记忆和感受在走,和他一起愤怒和无助。并且都用了大量的演讲片段、照片、著作引文。Baldwin当然很伟大,因为他讲我必须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我想活着。我必须活着。金句迭出,“白种就是权力的隐喻”。都截图记录之。还有对美国人娱如毒品那样的需求的揭露。当然,我们需要的是正直的批评,是厚重和深情的东西,而不是鲍德里亚写Amerique时的吊诡文风,文风本身遮蔽了严肃讨论成为绝望的新娱乐。
美国的种族歧视真是根深蒂固到每个人骨子里,即便是身为耶鲁大学的荣誉教授,竟然也不了解美国黑人真正的现实处境,又或者只是选择视而不见,还企图从思想和理论上淡化种族歧视,而国家对于黑人争取权利的反抗从来也都是运用暴力进行压制。原因来自于历史上他们对黑人剥削的心理惯性,觉得黑人=奴隶=无权利,他们停掉奴隶贸易也不是因为良心发现和尊重生命,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全世界的谴责,鉴于外因被迫停止剥削,不是发自内心的忏悔和反思,缺乏承认历史和正视问题的真诚和勇气,自然也不会承认黑人对于美国繁荣所作出的贡献,而从繁荣中享受了既得利益的人们,也就更加不愿意与曾经被自己剥削过的黑人共同生活,分享利益。正是因为否认过去,所以对当下的悲惨也会选择视而不见,这是整个国家的错误。
黑人平权如男女平权一样,可能又是一个世界毁灭都无法达到的乌托邦他们以卑贱的身影走入这个压迫他们的世界,通过反抗博取了相对的公平与权利,但哪怕只是出现就会引发一系列对于这个群体的诸多刻板词,他们输在了各种统计高犯罪率这类不雅的数据上,人类有时遵从个体在群体内毫无价值这一看法,却又有着完全相反的民间思想,比如那些老祖宗万恶的俚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你看看,这么矛盾的人怎么能看清自己已经无形中进入了把个体形象代入广泛定义的漩涡里,对于那些受到黑人迫害的人他们有理由从自身经历反抗那些所谓肮脏的人种,而那些无关一点皮毛的人则是听风就是雨的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歧视观点,他们说“什么?黑人不该歧视?”的时候,正问出了他们自己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鲍德温的原文真的是太好了。 不仅是在梳理黑人民权运动史,正如他自己所说,也是在讲美国的历史,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也在讲我们争取的平等、民主、自由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层次上,《记得这屋子》和鲍德温永远都不会过时。“The tragedy is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who say they care about it, they do not care. What they care about are their safety and their profits. ”"We do not need numbers, we need passion"以及纪录片用了这么多过去的电影和音乐这版权费得多少钱啊……
电影资料馆看的,到大概半小时的时候不可抑制地睡着了,醒来后情绪有点接不上了。但犹记得影片开始的时候感觉极其震撼。导演手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属于史料范畴的,这里做表达的空间当然比较有限。而且说实话材料的同质倾向还算是个问题。基本都是警察各种粗暴对待黑人、各种游行,类似的画面。于是在同一个画面上切换镜别,通过这种推拉摇移引导了或者是说硬性规定了视点:一个黑人痛苦的脸--扭着他胳膊的警察也是黑人/快乐的黑人形象-在当仆人、擦皮鞋、门童/美味的汉堡-黑人厨师。何其春秋笔法!另外就是黑人女孩的黑白画面,颜色的抽离迷之模糊了肤色的界限,我听到耳畔仿佛一个声音:到底不都是人吗。[不明觉厉系列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未了解过美国的种族歧视具体是怎样的,只是在书本里学过,黑人基本在南方,而大多数的黑人四百年来都处于被奴隶的地位,詹姆斯·鲍德温讲述的三位朋友,麦格·艾佛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这部电影毫无保留的谴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同样引起我对在公共场所看到黑人和白人的面孔时的反应,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一点不了解这个人的情况下,甚至连脸都没有看清,就对这个人加以自己的想象,由于对于这些人物并不了解,第一遍并不很懂一些细节,但它值得重复的观看,“We carry our history “”We are a our history “
压迫是现实存在的!旧世界把人变成鬼,而我们就身处“旧世界”!但是,当代资本主义里遍布火药桶,却依然能将一次次爆炸给消化掉——因为种族问题背后的阶级问题没有被点破。历史上,黑人平权运动曾经达到过阶级斗争的高度,逼得FBI出手将其绞杀。但到了2016年,《我不是你的黑鬼》这部片子完全没能跳出反种族主义的框架,光顾着煽情了,没能把问题讲清楚。不过2020年的新运动,倒是有可能给其它的受压迫者带来鼓舞,倒是给人一丝希望。顺便吐槽一下豆瓣简介把“马尔科姆·X”写作“麦尔坎”,把“马丁路德金”写作“金恩”,太有迷惑性了。。。
"You cannot lynch me and keep me in ghettos without becoming something monstrous yourselves. And furthermore, you give me a terrifying advantage. You never had to look at me. I had to look at you. I know more about you than you know about me."
并不是按编年体书写美国种族简史,而试图用一种“优美”、克制的方式讲述一个黑人作家的心灵史。是的,导演没让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止步于控诉,或是用更加暴力的影像碾压观众。一定是走过年少的恐惧,走过无助的愤怒,走过无数分歧和争辩,身体和思想才最终来到略微松弛的开阔地。书信体,第一人称,借助文学,影像表达也高度成熟,不是看图说话,也不是给图配文,但转场还是会损失掉一些段落间的情绪。最有力的论述无疑来自作家本人:你冠冕堂皇地拿走黑人和白人的标签,但大同世界的理想生活从未到来。
1968、1991、2014的故事在2020仍然在延续,当看到警察跪下顶住黑人脖子的画面在几十年前就如出一辙地出现在美国街头、出现在人们拍下的镜头里时,绝望和无力甚至是大过愤怒的。最喜欢的段落反倒不是现实里不断上演的民权运动,而是纪录片按着电影史的发展脉络去回顾黑人题材的电影是怎样一路向前,不断向外讲述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詹姆斯·鲍德温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在讲述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就像一条永远横在两岸之间的河流,岸上的人们相互呐喊呼号却始终没能站在一起。
因为最近GZ African的事情和人争论很多,一开始以为是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事实,尝试去交流我们看到的事实。然而,结果是我开始明白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一些人看清楚,丧钟不是为他者而鸣,就是为我们每一个人。White is a metaphor, 以为我之外的世界就是危险和混乱,而我可以保持我的纯净,殊不知危险和混乱都是我,也没有任何一个我不在危险和混乱之中, 没有人可以关起门来独活。事情还是要做,具体的抽象的都要做,一丝一毫天真都不要有地,去做。
文学性非常出色,塞缪尔的配音也不断强化着文学性表达,让影片更氲上一层溢满血泪的优美感叹。情感上是满分,因为作为人类,是没有办法不去感同和共情的,这个世界上所有关于权力下的压迫实质上都一样,最多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无国籍,无性别真的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有幸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除了珍视感激,更应该望远一些,努力去看到那些仍在为之争取反抗的底层人们,去帮助他们,去发声,去说点什么,去做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