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Tamay Bulut Özvatan / Claudia Hübschmann / Gregor Weber / Jürgen Trott / Klaus-Jürgen Steinmann / David C. Bunners / 塞德里克·伊奇
导演:Jochen Alexander Freydank
语言:德语
地区: 德国
编剧:Johann A. Bunners / Jochen Alexander Freydank
类型:剧情 / 短片 / 战争
上映时间:2007-08-29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
别名:玩具岛 / Toyland
用户标签:短片,德国,军事,人性,战争,奥斯卡,2007,童年
片长:14分钟
imdb编号:tt1280548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感人故事,也是一部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的14分钟短片,一举夺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1942年的德国,在纳粹的统治下,犹太人被遣送往恐怖的集中营。一个德国小男孩,问母亲隔壁的犹太裔邻居准备去哪里?“他们即将前往玩具岛”,母亲对儿子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小男孩信以为真,闹着要和邻居的犹太男孩一起去,但是母亲极力反对。犹太人出发当天,德国小男孩也失踪了,母亲心急着跑到火车站寻找。在挤满犹太人的火车箱里,母亲找到了犹太邻居一家,她对着犹太小孩叫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将他从纳粹手中解救了出来,之后牵着他回家。而她的儿子却被发现不是犹太人,被纳粹拒绝装上车,已经平安无事地回到家中……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Jochen Alexander Freydank
是作业,简单记一下几个要点:1,二人四手联弹的曲目从少年到老年从未变过,说明感情始终真挚未变;2,我倾向于母亲是在看到大卫的脸的一瞬间,灵光一闪,做出了将他带回去的决定。前面六角星章、以及巡警问话,母亲回答的时机和神态都并不直截了当。在两次警察话术创设的情境下,“犹太人”与“德国人”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主体,而母亲在潜意识中是抗拒这种话语情境的,因此,她的回答并不及时;3,两次的巡警都无法辨认出母亲是德国人,这实质是一个质问:所谓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在自己创设的二元对立情境中,却无法辩识本民族人,不觉得讽刺吗?也说明了,犹太人与德国人实质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对立的实质是不存在的;4,本片的符号意义使得结局是理想化的,真要深究它的不现实其实没有意义
“德国人和犹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无差别的,他们坐在钢琴前弹奏时是那么的和谐,并没有因为血统有什么不同,他们对孩子的爱完全一致,犹太邻居自己被打了还要骗德国孩子说是犀牛撞的,这种对孩子的保护是不分种族的。两个孩子在窗前的交流说我们俩就像是亲兄弟,这些清楚地表明了导演的观点两个血统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就像是琴键上的四只手看不到区别。所以连纳粹的军官也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只能依靠勋章和证件来区分。 ” 纳粹这种种族迫害的行为真是既冷血又荒谬。
故事非常巧妙,可惜受限于片长,潜文本没能很好地展现。人群散开、男孩绝望地抬起头来,那个母亲做的其实是一个生命的tradeoff,要自己孩子还是救别人孩子,这绝对不是路见不平搭手相助那么无足轻重。另外孩子问为啥不能去,德国妈拿大熊唬他,要是中国妈肯定会说「你舍得妈妈呀」「你不要妈妈了呀」之类的亲情绑架。对照之下更让人胃里反酸。
青灰色调 画风冷冽肃穆 有几分像《钢琴家》双线叙事 时空交叉 预感结局压抑到嗓子眼提着的心 钢琴是影片里唯一一抹亮色 以为是一个《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般的故事 如影片出现两次层层叠叠兜兜转转的楼梯 结尾亦如此 以为沉痛 实则温暖 分镜设计以及场面调度都有二战片应有的沉稳大气 相当棒了 8.8
8.5,“玩具岛”的善意谎言像《美丽人生》里的父亲在集中营的游戏积分一样,为了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桌板弹钢琴那一段又想起《钢琴家》,苦难年代中的旋律总是那么动听,这些都比不了一念之间救下一条人命,车厢内外是两个世界,孩子出厢的那一刻也是很揪心了。
与《朗读者》的纳粹视角、《辛德勒的名单》的德国大资本家视角以及《伯纳德行动》和《美丽人生》的犹太人抗争视角都有较大的不同,这部电影提供了德国民间这样一个全新的看待迫害犹太人的视角。反战主题跃然纸上,形式也足够花俏,可是总是感觉欠缺了一些表现力。
浓缩版《辛德勒的名单》,交叉剪辑渲染出很强的紧张感,直到儿子没上车才恍然大悟,妈妈呼唤犹太男孩的声音温柔又坚定,知情者内心活动我们不得而知,但的确让人五味杂陈,最后琴键上两双斑驳的手,象征着一个美好的结局,14分钟的短片有一种直击心房的力量
德国人和犹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无差别的,他们坐在钢琴前弹奏时是那么的和谐,他们对孩子的爱完全一致,犹太邻居自己被打了还要骗德国孩子说是犀牛撞的,……所以连纳粹的军官也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只能依靠勋章和证件来区分。
二战真的太可怕了!战争真的太残酷了!一遇到这种题材想到犹太人们就痛心。看了这个短片瞬间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相同的题材,不同的结局。这个以好来衬悲的更戳人心。用回忆和现实交叉进行更佳残酷。短片精彩!
2020.04.19 进厂班车上又一部个人推荐五星佳作。女主对着邻居的儿子喊自己儿子的名字的时候,我一瞬间愣住了,但马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性永远闪耀光辉,不论现实有多么黑暗。
片子很短,但让人觉得印象深刻。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短片,导演没有选择讲述集中营的残酷与纳粹对犹太人的杀戮,而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借住一个非常巧妙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当时犹太人的生活现状与生存压力。
不论玩具岛有多残酷,大人们都不愿意让孩子知道实情,不破坏他们的童年生活,而是以善意的谎言给他们编造一个美好事物,给孩子撑起一个保护伞。德国母亲的大爱情怀令人感动。
插叙看得混乱,这种犹太人换身份的故事不新奇,中途猜到结局了。我一向对二战题材没有抵抗力:灰暗的色调、复古的衣服发型、考究的内饰道具、犹太人与纳粹博弈时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