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米罗斯拉夫·克罗博特 / 蒂尔达·斯文顿 / Ági Szirtes / 雅诺斯·德兹斯 / Erika Bók
导演:贝拉·塔尔 / Ágnes Hranitzky
语言:法语 / 英语
地区: 法国 / 德国 / 匈牙利
编剧:贝拉·塔尔 /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类型:剧情 / 悬疑 / 犯罪
上映时间:2007-11-01
别名:一个来自伦敦的男人 / 伦敦来的男人 / 伦敦来的人 / The Man from London
用户标签:匈牙利,贝拉·塔尔,BélaTarr,长镜头,法国,Béla_Tarr,2007,法国电影
片长:139 分钟
imdb编号:tt0415127
主人公Maloin(米罗斯拉夫·克罗博特 Miroslav Krobot 饰)是一个港湾铁路扳道工,某个夜里,他在高高的控制室内目睹了一桩可怕的谋杀案。一个来自伦敦的男人上岸,把一个皮箱交给另一个男人,随后二人在码头旁发生了冲突。在争吵打斗中,其中一个男人与皮箱一起跌落海中。扳道工Maloin随即打捞皮箱,打开后发现里面装有大量现金。他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告诉别人,像往常一样工作生活。然而,自此之后这个扳道工的生活为之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本片改编自乔治·西默农的同名小说
不给四星是因为我没看懂多少。贝拉塔尔,看他的第一部影片是《鲸鱼马戏团》,虽然也是没看太懂,但是喜欢,片子总是适时地响起配乐,而那配乐能一下子击中你的内心。同样的,这个片子也是,非常地贝拉塔尔,他的长镜头美学,光影,配乐,两个多小时之长因为长镜头的大量运用拖得更长。本片是有剧情的,但是分布在后半部分,剧情叙事是被压在在镜头语言,镜头气氛之下的。复旦大学的王安忆老师在一次讲座里说到,越是自由经济的社会人的思想越不自由,她更倾向于去读第三世界的书籍。其实,在世界电影全球化,类型化的趋势下,好莱坞典电影,欧洲的艺术电影,已经渗透于很多国家的电影文化意识里面,大家都往好莱坞看齐,往主流意识下的艺术电影看齐。而匈牙利的贝拉塔尔,真正做到了作者电影,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独立的政治文化背景,挺好。
四点五。不够丰盈。似有艺术境遇符号在里面,于是和金钱符号、生物符号以及时代符号融合在一起,海是一个遥远而虚无的存在只可以传来风声和镜头的摇摆(小屋门凝视)【光与影凝聚在感知器官与海洋】。然而还觉太空。我没感受到惊心动魄的美。或许贝拉塔尔要求一种完全的带入,尽力挖掘角色内心的所有。其实大观下来和撒旦探戈的感觉很像。观时平静回思时意味更浓。但像诅咒那样观时意味也浓上一些不也好吗。配音还是让我有点出境。最兴奋的地方竟是一下子认出撒旦探戈的小女孩不过并未发现意义的联系。不过回味确实很足(是它营造出了的气氛的原因吗?是镜头的长度?——这像是打坐凝思的地方;庙宇从不展示)。
我认为贝拉塔尔被低估了,他是大师,并且是应该和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大师一个级别的大师。当我们认为他的镜头语言极其适合拍寓言、哲学、情绪的时候,当我们认可《都灵之马》、《鲸鱼马戏团》里的大风、黑夜和薄雾的时候,当我们认为《撒旦探戈》七个小时的片长一点都不闷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认可他用这种风格拍剧情片呢。其实这种等时间长镜头真地狠有魅力和味道,我觉得如果成本允许,再加两个小时更好。他的影响也是世界范围的,仅就我们华语圈,不仅杨德昌、侯孝贤深受其影响和启发,我们的新一代导演也有其影子,比如《路边野餐》、《大象席地而坐》、《长江图》等。
《倫敦來的男人》緣分到了 ,就給你看惹 !★★★★★1989《詛咒》~2007本片…可說貝拉塔爾於每部作品多少滲入黑色電影元素《倫敦來的男人》卻釋放「氣定神閒」的氣息 !別人告訴我《鯨魚馬戲團》的暴徒闖醫院長鏡頭展現多穩定、到位 …《倫敦》稀少的劇情搭配貝拉塔爾嚴厲調度 ,對粉絲來說 或許是貝拉塔爾被低估的佳作了 !聞天祥評價《臉》是蔡明亮最好的作品,《郊遊》是給李康生的情書《倫敦來的男人》乃貝拉塔爾流最佳入門,《都靈之馬》是老人家的最後一支菸
塔尔拍片相当专横,后期成熟的电影语言在犯罪片的一次尝试,拒绝任何类型片的拍法,甚至拒绝电影情节内部、人物之间的沟通,如其所言本片可以完全抛开字幕当做默片来看补访谈的一些内容:镜头语言展现文字不能描述的瞬间,如真人的目光,真实生活中的行为,真实人物的命运 ;picture hunter;如果场景和状况都安排好了,不用语言,情景变得直观,只需把握节奏、情绪,其他的便可以自己进行下去;语言不重要,交谈关于原因而不是事情本身,对话使得真实事件变得模糊
海浪的哮叫,低沉喑哑,光线扫过船只、水面、堤岸,最终停在了徘徊的人身上。在高处的移动“窥视”,从受限的场景之外往里张望,化成主观镜头。结构异常的松散,画面的灰白底色留存了许多能够填补的间隙。日夜的变换开始模糊,人物身份渐渐扑朔迷离。捞起的钱救不回已在下沉的个人命运,靠妥协靠回避粘起的关系最终还是会破裂。斯文顿的表演太有穿透力,嘴角的颤动和凝滞的眼睛似在不停的涌出撕裂般的愤怒。
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可我还是没有支撑住睡着了一段。当然既然都能作为教材般使用的作品必然有其过人之处,长镜头的使用,强调了依靠镜头的运用实现了很多肉眼做不到的东西,还有黑白电影特有的光影渲染都是未来电影人的典范。当然简单的故事,被太过于特别的摄影技法的光芒所笼罩,太多独立在叙事之外的镜头,导致过高的艺术性吸引不到一般观众,会看的基本都是学电影的吧
不是很喜欢。私以为后期的贝氏影像风格不适合架构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性的叙事之上(不同于早期的家庭三部曲),长镜头叙事性太弱,除非每一部片子都按照《撒旦探戈》那样的体量去拍(当然也并不是都有必要)。相比之下,缓慢如水的运镜更适合探讨形而上的议题,如《都灵之马》或《诅咒》。换言之,后期的影像风格不适合立足已有的生活,而应该肩负起超越生活的哲学思考。
7.5分,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可以用:论长镜头的极致与消亡,来写个几万字。写完可以再换个标题:论音效与镜头的结合,又能写几万字。这对夫妇导演是多么的痴迷于镜头运用,灯光,构图等等,痴迷到让我肃然起敬的份上了。悲剧是,一项技艺被风格话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消亡之时。如果你学电影,这部一定要看,能学的太多了,如果是观众,这部影片太不友好了。
一边看一边在3星还是4星之间犹豫。最后这个男一故意杀人却被警探认为是正当防卫也太说不过去了吧。动静皆可的贝拉塔尔,动的时候吵死,静的时候直接安哲罗普洛斯上身了。从一个看守的角度看世界,仿佛是在看一个即时的没有屏幕边界的监控录像。可能剧情并不是很重要了,电影回归到了“看”本身,那故事就干脆别搞个悬疑主题好好讲个日常故事也挺好
塔尔几部电影中都反复出现观察者的角色,《撒旦探戈》里医生偷窥叙写故事,《都灵之马》里父女在窗中看到世界的绝望无情,再到这部从灯塔向外看的可望不可即,然而情感上这部是最不吸引我的、最难以理解的。真想知道假如制片没自杀,Robby担当摄影这部会怎样啊!【也许会跟塔尔打架....滚去看visions of europe了
贝氏的风,塔氏的雨,安氏的雾,侯氏的云。把世界还原为生活,为每一个角色赋予充足的时间,然而贝氏的世界又时时刻刻在强调着自身的非现实性——被强调的音效,人物的反应(“表演”结束便如断线木偶般跌回“生活的真空”),被调控和悬搁的期待。是我的错觉?怎么感觉出现了好几次Dolly Zoom。
粗数全片27个镜头,复杂长镜头是主要选择,人物走位、景别大小、运动轨迹时刻变化,即便轻柔舒缓,但不沉闷枯燥,反而引人入胜叹为观止,长镜头美学魅力所在。庄严肃穆古典配乐几乎贯穿始终,烘托氛围。声音层次丰富,将有限景框延展得更广阔,耐人寻味。独特表现法国底层生活/良心抉择,结尾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