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斯琴高娃 / 周润发 / 赵薇 / 关文硕 / 卢燕 / 史可 / 方青卓 / 王子文
导演:许鞍华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上海话 / 武汉话 / 东北话
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编剧:李樯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上映时间:2007-03-06(中国大陆)
别名: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用户标签:许鞍华,斯琴高娃,周润发,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国电影,中国,赵薇,香港
片长:111 分钟
imdb编号:tt0470984
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
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赵薇饰)……
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袁梅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许鞍华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李樯
1.吸引我的除了故事本身还有贯穿全片的红绿搭配,精心的构图,印象最深的那把绿伞和红色毛线泳衣,这些看似艳俗的搭配其实是姨妈心里的点点星火。2.许鞍华电影里的生活气着实让人心动,假牙,杀鱼,水煎包,这些都是冒出气味和声音的真实细节3.姨妈的表演并不过火,她的心之所向还有她的落寞你都能从她企图掩饰的表情中找出来。还有她最后的无奈和暗淡,是真正让人伤心的。4.影片想表达的姨妈的希冀和破灭,还有独居老人的落寞,即使企图以对别的事情的热情来掩盖,却始终掩盖不了。水太太失去猫之后去世,是有力的一击。5.赵薇的表演其实挺好的,几个出场都让我觉得很灵动,出院宣泄那场戏,抽完烟炒菜的戏,一个人的委屈全都出来了。6.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设置,爬楼梯的戏,我莫名的喜欢,觉得特别可爱。还有下水那场戏,应该没有人会忘记。
讲一个理想主义的老年人在上海追求美好生活但最终落魄归家的故事。整个构想还挺有趣,后现代生活这个命题很有趣。编剧展现了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虽然作品里有些普通地程式化的处理,比如对主人公以外的人物的处理,但是姨妈的人生已经凝聚了作者对现代底层人生活的理解了。虽然说有些夸张(故事、表演、音乐),但是我觉得编剧对生活独到的看法已经清晰地传递出来了。破碎的、随机的小事渐渐能够压垮人,底层人似乎带着一种原罪在别扭地生存,理想中的生活总是难以到来。我对后现代这个概念还不够清晰,所以难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影片。这个片子的作者性是可见的,是有研究的意义的。最后,我为啥连着看了两个戏,里面的发哥都油腻至极?晕。
许鞍华偏爱的长镜头运动镜头在这部影片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给观众一种娓娓道来之感,感觉自己始终在游览观摩别人的故事。喜剧片能真实地反映当年的时代背景和后来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且刻意模糊了政治性,只通过个体遭遇来讲故事,真的很高明。英雄美人和才子佳人的论调很有意思。中间穿插月亮移动的超现实镜头,增强了戏剧性。最后一个镜头,背景音乐放着她最爱的戏曲,但场景已不是上海像戏台的阁楼上,追逐的二人;变成了不在画框里的前夫和独自啃馒头的老太婆。她变得淡漠,城市和爱情都是理想,五六十岁的年纪才明白要放下姿态,向现实低头。但我希望这个道理,自己永远都不要明白。
叶如棠和我奶奶好像精明、势力、在外人面前战战兢兢维持着良好形象、对内却抠门得要死一辈子的愿望就是从小县城搬到城市,现在又想冲出国门去找她在美国的小儿子冷漠又温热,精明又愚蠢黄绿为主的亮色调很棒,姨妈的服化道也非常现实。有几个点要注意:1、前期姨妈的服装以红绿黄等亮色为主,回到东北后就是灰黑棉袄2、遇到潘知常时他唱锁麟囊,回东北后摆摊后面有人在播锁麟囊3、她的十四只鸟放出来表示她心情好,最后把鸟送给飞飞代表着她对生活失去信心4、叫飞飞的猫的作用是啥我暂时还没有搞清楚5、前后对宽宽的态度6、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
1. 电影很好地捕捉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景观,各种色彩形状的花哨拼贴具有某种“后现代”的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荒诞性具有了现实支撑。2. 很多镜头都着意强调色彩的对比,例如服装上的红色对绿色,这种失调竟也和谐地融入城市街景之中。而这种花哨在老东北消失了,大红大绿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视觉体现。3. 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里。这种风格既产生一种观察审视的距离感,但也带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不失为一种表现社会飞速转型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否也出现在其他电影中呢?比如 钢的琴?
许鞍华没有刻意表现后现代大都市里的繁华丰盛,而是去刻画庞大背景边缘的小市民形象,他们的故事更加富有情感和生活化。许鞍华首先赋予了人物以情感价值,接着又残忍的将这层价值给剥去,可以看到姨妈的周边经历最终都以悲剧告终。时代的发展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体现着经济消费社会的快速膨胀,然而人是否会跟着时代继续发展呢?许鞍华的答案是否定的,相反,人是被逼退至原点的,正如姨妈终究还是无法待在上海而只能归返东北。生活似乎在不断经历着轮回,出国的宽宽正如当年奔往上海的姨妈,满是未知与惆怅。
又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片。剧情上的变奏很精妙,起初的春风得意是喜剧模式的,而后这种春风得意又被一层层地逐步瓦解成悲剧。视角经历的两次变换折射了姨妈前后心态的剧变,从体面讲究到邋遢落魄,夫哀莫大于心死。前面觉得斯琴高娃演上海女人太不恰当,而当她和女儿的矛盾展开时,这种北方女人饰演上海女人的不妥帖又变得合情合理。斯琴高娃的表演太过出色,一众配角也可圈可点,当然赵薇如果能不硬学东北话就更好了。许鞍华最适合也最会拍的就是这种平民生活,她对于这种生活细微处痛点的敏感捕捉非常到位。
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一个中晚年妇女的悲与喜,爱与恨。喜欢宽宽和六公主的友情网恋,喜欢姨妈和发哥的才子佳人说。没有展现姨妈在上海的艰辛和对上海的迷恋,一个曾经的知识青年阶级怎么沦落成这个样子了,是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吗?姨妈的居住场所和邻居很有看头,管中窥豹,想知道姨妈的前半生。姨妈做家教工作的暴发户很有意思,姨妈的黄昏之恋也很可爱,姨妈的东北结局,一南一北很感人。可惜了,觉得可以在整体结构上再排列布阵。我要再打一星,因为豆瓣给她的评分过低。月亮的意想!!!!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故事。姨妈虽然小肚鸡肠,一股整日为鸡毛蒜皮小事忙活的大妈感(向城管举报小贩随地丢垃圾那段真是绝了),却到底是地道的知识份子。她正直、有自己的良心准则,甚至还在一把年纪憧憬着爱情,操着一口英式英语,还唱的一腔子好戏。可抛家弃女回到大城市求得美好生活,终日精打细算下却仍敌不过生活种种。观感不算太流畅,并且久石让的曲子似乎有些违和感,它太美太华丽了,缺乏姨妈这个落魄知识分子故事中的粗粝和市井感。
真好啊,我好喜欢。又现代又浪漫,总觉得整个世界变得浮躁,我也失去了眼睛失去了心,所以看着电影里破破烂烂又坚韧生机的生活难免感动。以前我总以为自己一定喜欢聪明的人,越长大越发现蠢人有太多魅力,太多值得喜欢的地方。我也总是会被浪漫主义蒙蔽双眼,即使后面堆砌过多装逼过头我还是爱它,可能我还没长大。斯琴高娃老师卢燕老师演技太好了。赵薇拉垮到让我震撼的地步,本来台词就不好,还硬说东北话,唉,东北人听着好尬好尬
谁不想体面的活过一生,姨妈曾经受过高等教育,体面的英式英语,体面的上海人,自认为体面,在繁华的东方明珠面前,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市井小民,曾经和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结婚,内心不甘这样的过一生,有机会立马抛弃所谓的不体面的生活,以为可以抛弃那个不体面的曾经,独自回到大上海,还是逃不过命运的一地鸡毛,就是这样,看似有选择,其实根本无能为力就这样吧,无论现在正在经历什么,沧海一粟,既然来了,就好好走。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连着看了四部了,都很写实而克制没有女性导演的浪漫与细腻。且仿佛都在探讨命运的问题。萧红缺爱,死死抓住的却都是弃她而去的男人。阿玲想摆脱贫困,竟然投奔到杀人狂怀里而无力自救。姨妈会英文唱戏最终也不得不回到自己看不起的东北。这些人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命运,岂知终点到来时才知道自己又回到原点,不过是命运手中的旗子。我想过来人都明白,所谓命运就是我们不想接受又无力改变的东西。
有打动到我。在上海的大部分时间都穿着红配绿的姨妈。她在宽宽走后的拿过晚上一如往常把14只鸟儿放出笼子来,有一只停留在她的头上,配着久石让的音乐,让人很容易喜欢上姨妈,也让人很容易流泪。还有她与潘知常吃饭,镜头拍她时扫到窗外的“青春堂”。让人感到某种希望尚存,也好像暗暗泄露了两人流水一场空的结局。结尾拍东北的部分我不喜欢。赵薇穿着厨师的衣服抽烟也还是赵薇,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