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红气球之旅电影

 
电影译名: 红气球的旅行 /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 红气球
影片导演: 侯孝贤
豆瓣评分: 7.40
影片地区: 法国
影片类型: 剧情,家庭
上映年代: 2007
影片时长: 115
更新时间: 2018-03-01 21:31
浏览次数: 507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红气球之旅电影演员名单
朱丽叶·比诺什 , 宋方 , 西波里特·吉拉多特
红气球之旅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侯孝贤 / 弗兰西斯·马格林
主演: 朱丽叶·比诺什 / 宋方 / 西波里特·吉拉多特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台湾
语言: 法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7-05-17(戛纳电影节)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红气球的旅行 /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 红气球
IMDb链接: tt0826711
红气球之旅的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为侯孝贤向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

侯孝贤首部非亚洲片,应法国奥赛美术馆之邀拍摄,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经典短片[红气球]。不过,私以为红气球的间或植入还是有点突兀,影片主要魅力依然在于侯导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以及对日常情感的把捉。一个单身母亲,一位从北京到巴黎学习电影的兼职保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还有一间拥挤饱满的公寓。这一回,侯孝贤经常将摄影机对准窗玻璃,透射、反射与折射出的光像暧昧地交融在一起,一如过往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一道氤氲生长。对“让绿衣人控制气球再后期处理掉”的拍法讨论很贴合时代。比诺什时而游离,时而焦躁,时而活跃,时而悲切,声嘶力竭动情之至的木偶戏配音很有感觉。几个翻译段落是跨文化研究的绝佳素材。非常有生活味道的场景还包括比诺什与帮忙搬运钢琴上楼的师傅间的对话,以及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出场。(8.0/10)

红气球之旅剧照

很像《将来的事》,好像永远有逃逸的可能,好像就这么被困住,有时紧一点,有时松一点。可以踮起脚尖,不需要飞起来,需要陌生人,琐碎的闲话,开窗留一条小缝,咚咚咚地琴声飘进来。我们如此轻易地理解帕斯卡尔,我知道你读的时候也一定心悸不已:这便是我所看到并且困扰着我的。我看向四周,只能看见一片黑暗。自然给予我的都是疑虑和不安的东西。如果我看不到任何东西能标示神明,那我就会得出一个消极的结论;如果我到处都能看到造物主的标记,我就能在信仰的怀抱里安然度日。但是,我看到太多的否定与太少的肯定,我陷入了一种可悲的境地;我曾千百次地希望,如果有一位上帝,她要么将一切都坦诚,要么就一言不发,好让我看出我应当追随哪一方。我全心全意地想要知道真正的美德身在何处,以便我去追随它;为了永恒,我将不惜任何代价。

红气球之旅剧照

聂您娘前的一部作品 致敬法国短片《红气球》气球的游走感觉自由自在 一半的功劳还是气球。故事还是很简单的故事 基本上还都是素人出演 布偶戏带到了法国 正片没有太击中我的力量 文艺是有了 但我觉得文艺片要有力量感 不能单纯的为了文艺而文艺 说白了文艺片的气息要保持 但商业片的可看性也要融汇 《寄生虫》就是很好的范例 回到本片 还是侯导惯有的风格 为什么侯导一直拿不到金棕榈 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缺少力量感 本片人物都没有深挖 多是生活的琐事 宋的性格 一切都太表面 母亲有点太用力过猛 还是孩子比较真实 这三个人构成了这个片子 看来老候是有点拍累了

红气球之旅剧照

侯孝賢爲了瞭解奧賽,便去瞭解印象主義。印象派繪畫重視光影捕捉、記錄瞬間的特質所釀造的節奏和氛圍讓他産生了“用這種方法去捕捉也不錯”的想法,力圖表現人在“瞬間的短的時刻的表情”。擅用長鏡講求場域的侯孝賢對時間的理解,和追求當下主觀印象的光點派不完全一致,而更貼近柏格森式的“绵延”(durée),人對“現在”所做出的反應從來不是獨立環節,而是与過去的經歷和記憶相關聯;真實的“現在”是与記憶相關聯的綿延的時段)。侯講到時間的延伸“每一個人基本上是活在時間裏面,他不是活在當下,當下是一部分,但他一直受著過去左右”。

红气球之旅剧照

结尾处,红气球伴着阿卡贝拉飞向城市天际时,突然让我想起了一句法语俗谚: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在Albert Lamorisse的短片中,红气球是玩伴,是生活的参与者;那么侯孝贤巧妙地把它转化成了在他自己电影谱系中常出现的角色:旁观者,它是宋芳,也是观众的眼。电影中多次出现“镜中倒影”,电影是对于生活的形变与再创作。比诺什饰演的母亲有一种温柔沉定的女性力量,即使面对生活琐碎的煎熬与无奈,也仍不改幽默和善,这是对生活的热爱。承认无奈,仍礼赞生活。

红气球之旅剧照

画质出人意料的模糊,却拍出了与众不同的巴黎。电影写实的手法,让我几乎对巴黎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认为在巴黎居住的半年里,我把自己当成了巴黎人一样去生活去感受,然而,最终,我还是局外人。巴黎人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日常的平淡无奇的,而我却在半年里急剧放大了自我,放大了悲欢离合,放大了自由,放大了理想,甚至放大了感情。回不去的是,那个时候灯光下摇曳的身姿,是真的好看。留在脑海里的是,激情爆发一瞬间的火光四射。

红气球之旅剧照

2018年春节的恒春,我来到台湾最南书店:红气球书屋,种草了这部电影,这部充满符号的作品。红气球每时每刻都需要飘动,而飞行的每一个瞬间就定格着人的每一帧记忆,时刻与前后时间形成的语境是强烈关联的,我不知道恒春红气球书屋老板对于红气球的解读是什么,但我想大概是在这朴素、平缓、温柔而笨拙的生活里,每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是无比珍惜的陪伴,书如此,天气如此,只言片语如此,一举一动如此。

三星半。开场拍一只红气球飘来飘去,然后转向宋方,她走走停停的状态和气球的运动模式竟然有几分神似,那一瞬间看得我有几分恍惚。但是红气球这个符号远不止这么简单,它给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太多了。结尾关于红气球的那幅画则让人想到《冬冬的假期》,片中唯一给到回忆的是西蒙,所以其实在这种看似平淡松散的叙事也暗藏偏重的部分(包括视角的转移)。木偶戏的部分有些看不懂。

侯孝贤导演作品18.侯导又一部致敬的习作,相比上一部《咖啡时光》更加吸引我。特地找来看了短片《红气球》,侯导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外延扩展,把自己的风格注入这个独特的意象中,Suzanne的躁郁与Song的淡然以及Simon的好奇与孤独显得格格不入,显得游离于电影之外,不知侯导用意何为。时隔多年,李天禄老师已经离世,侯导又一次在影片中提及布袋戏。

影片从看似漫无目的的城市游走揭示了生活本质:红气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地游荡,有时如影相随,短暂交集过后又不知去向。就如同梦想总是无限靠近我们,却又始终触不到它温暖光亮的面目;可当我们再次遇见它时,仍希望别让它再飘走通篇充斥着生活意识流,仔细一看会发现,导演让一个镜头中的任务不是因为同一件事情(即冲突)聚集在一起;相反,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众所周知,大多数导演迷影的方式就是拍一部作品去致敬,在这里就是从短片《红气球》到侯导的这一部《红气球之旅》。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孩,为人处世都保持着沉稳和低调,更是只从一旁观望与之相处的法国一家人的生活。感受法兰西语境下真实的生活气息,偶尔浮动,偶尔上升,却没有脚踏实地之感,那颗红气球可能代表着童真,也可能代表着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吧。

6/10。侯孝贤通过空间并置呈现人物关系,打电话借厨房那段宋芳一直关注着马克,而后苏珊娜回家抱怨厨房乱,宋芳仍处于静默的观察者(背对镜头/身影虚化),借助楼梯取景(家教下楼/工人搬钢琴上楼)同样加深空间透视感。红气球像一个游历巴黎、打量西方世界的眼光,从小男孩甜言蜜语中跑走又在美术馆碰面。

这部和咖啡时光都很接近咖啡馆电影,看起来是长时间一个空间的呈现,不放置情节冲突,更不尝试解决,情绪不构成问题,只是情绪本身,另一点就是钢琴。咖啡馆电影又不同于美术馆电影,因为无比接近生活,重点不在观赏,在体验。这部电影确实拍的极其好,人物和情感都在自由流动,再一次打动我了。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我的小情人 坠楼死亡的剖析 声不在高 娼街 赤子冰心 红气球 很可能是魔鬼 惊惧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