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伊莲娜的儿子伊万在六岁那年不小心在法国的一个海滩走丢了。十年后,伊莲娜在这片海滩上工作生活,渐渐走出丧子的阴霾。一天,伊莲娜无意中遇到了一个名叫让的法国少年,长相与伊万极其相似,令伊莲娜深受震撼。随着两人关系的逐渐加深,危机也慢慢出现……本片改编自2017年同名短片,饰演伊莲娜的西班牙演员玛尔塔·涅托凭借本片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女演员奖。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罗德里戈·索罗戈延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玛尔塔·涅托第34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玛尔塔·涅托
创伤疗愈“公路”片,强视听架构,开场第一个长镜就迸发出猛烈且呈压倒之势的戏剧张力。「母亲」不仅是属于角色名词本身的,更是对值得竭力揣测的人物动作动机的载入诠释,男孩与母亲都游荡在海滩,都被自己的困窘处境所束缚,都用超越普通两性的纯粹爱意互相挽救,至此海滩上的孤寂空间才被打破。表演上自然就更不用说了,这位地平线影后比主竞赛那位尬到不行的“刻意卖惨”式演技强太多。关于时间记忆的跳跃性可类比安妮·芳婷或其它法国女性视角作者,很多故事上的设定并不重要。内核>表达>剧本的一整套法式拍法,甚至在场景技术调度上比更为出色,尤其是几场室内戏的冲突呈现,摄像机距离跟随恰到好处且收放自如,大概三段视角对比:属于镜头戏剧语言的、属于表演调动方式的,属于纯粹观赏性的……大广角逆光运镜很具马力克美感。—23'SIFF
如果河濑直美以《晨曦将至》里的「历史折光」重新发现和定义了「母亲」的身份,那么索罗戈延的《母亲》也是。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视觉上,开篇的「灾难」既给这位《母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同样也给观众,以及不在场的「父亲」带来了极为糟糕的观影体验。我猜想,作者想要用扭曲而变形的广角镜、流动的摄影机和「一镜到底」的影像告诉我们,尽管《母亲》与孩子失去了连接,但孩子却在母亲的体内长存和一起成长。这部以母与子的共生关系来探讨「女性困境」的作品较比呈现男性困境的《秋田》勇敢,又比单纯探讨丧子之痛的《哈纳莱伊湾》复杂。而结尾处的那通「报喜」电话也与《酒精计划》里的「忘忧」短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在那一刻,真想跟这位「追平对手」的「疯子」喝一杯呀,祝贺她没有被注定的败局击倒,最终以返璞归真的方式战胜了自我。
210509【C+】喜欢前半段,后半段剧情的垮塌太可惜了。开场的创伤事件中紧随的长镜头跟拍既定全篇对于情绪的敏锐捕捉。在与少年接触相识后,人物自身紧致闭合的状态显露开口,局部的紧绷感逐渐得到缓解与松弛,并通往轻巧顺滑的状态叙事,同时,被昔日创伤所裹挟下的难以启齿的悲痛情感所带来的,一种类似于达内兄弟[他人之子]中的闷热与焦灼感与之相纠缠:惶恐错过而难以坦言相对,也因此无法迈出阴霾得以释怀。而影片中段过后的意图分明是想挑拨那片心理阴霾:再度溺入悲痛,复现局促且克制的紧绷感,以情感逻辑的模糊换取内在张力的外露,但这一摒弃渐进挖掘情感结构,急切地跃进推动冲突的升级和过渡,并着手解决的手法偏离了原先细致拿捏的发展节奏,致使收尾牵强附会乃至剧作的割裂。如此想来 [他人之子]的戛然而止是多么明智。
#2020SIFF#电影节的意义不止是大屏幕重刷经典老片这样,去看这些无人问津的欧洲新片会得到更多惊喜啊。很典型的近年来那些欧洲独立电影气息,每个人看起来都像素人演员,每个情绪都真实抓人,而且都是一些奇怪的情感(妈妈对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少年之间的感情在乱伦与不乱伦之间反复横跳??)太喜欢这种气质了。是小品,但呈现的是人类感情里最为复杂微妙难以言说的部分,是一种无法被传统价值观单一评判的感情,因为太过特别可能无法令人共情,但在这种不能共情的情况下也让人可以投入其中相信了那种真实性,足见牛逼了。让人忍不住去反思自己对情感的许多判断是不是太受传统价值观影响而不自知?(可怕!我在想什么!)。可以说是一种解构了。女主的表演太牛逼了,开头的炸裂一段就值五星。欧洲真棒啊呜
4.5 始终在两种情感关系中摇摆不定,让观众也在不断推测二人的情感状态,但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创造出了可能性,也给这个题材更多的解读空间。一边是寻子十年的女主,一边是来海滩度假的少年,两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两人的联系,两种关系不断在博弈,始终不给一个最终的答案,这种微妙的内心景观挑战着道德的高地,也正是欧洲电影人擅长挖掘的。女主角的表演非常自然,很多反应更像是经由无意识反射,不露痕迹,其实论表演,在开头就已经非常精彩了。如果真的说救赎的瞬间到底在哪里,我想应该是在最后的电话,因为她终于做到了十年前的自己没能做到的,找到他拥抱他,无论他在哪里。
不失为对原来短片的一次扩展实验,为不知去向的叙事找到了方向,这个方向甚至是同短片本身的观感预判联想相异的,长镜头对情绪和情感的持续捕捉得到保留和加强,于是对摄影增强作品体量和质感的做法也变得可以接受起来。玛尔塔·涅托对女主丰富的心理角色变化拿捏得十分到位,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以颇为隐晦的方式剖析了“母亲”身份的多重情感构成,而这种剖析又是结合了西班牙电影常见的对激情和欲望的忧伤奇情征象。也正因此,一手集体表达一手个人表达的索罗戈延,开始在尝试走出前辈阴影的同时,又接过了前辈们的旗帜,一位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西语创作者。
失去孩子,十年内都不能释怀。前夫提及自己又有个儿子后,女的情绪爆发,把男的批评得一无是处,因为是他的疏忽把孩子弄丢了。遇见的那个男生,长得和她失去的孩子一样,才会让她忍不住好奇,但在别人看来就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不伦恋情。最后打算跟她结婚的男的也因为她义无反顾要和男孩见面而离开了,那是因为她内心有个执着,没有和男孩好好道别,就像没跟自己失去的孩子好好道别。最后她回到房间里,还是打电话和前夫要聊聊,可能明白了,虽然失去孩子很痛苦,但是她应该学会放下,开始新生活。
比较神奇的一部电影。第一幕很精彩,通过电话表达母亲知道年幼儿子快要失踪的那种无助和惊慌,我很喜欢这一幕。第一幕结束后就是十年之后了,母亲从西班牙去法国海滩找儿子已经十年,附近的人多少都知道她寻子的“疯狂”。后来母亲找到了一个与自己儿子很像的少年,将对儿子的感情转移到了这个少年身上。而少年无法抵挡母亲的女性魅力,他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厚的依恋。我一直不太清楚母亲对少年是什么感情,最后发现居然有男女的情感,让我大为震撼。
??????什么鬼?看完,不对,是我在开头的那几分钟之后脑子中一直是这个想法....开头女主演的太好了,以至于其实她一直演的那么细腻但是都没有觉得特别惊艳了哈哈哈,其实应该有人夸一夸陪在她身边的Joseba吧,沉默稳重充满理解与忍耐,真的好男人。但说回剧情本身,因为与儿子像(而且十八岁像八岁这也能....)而几乎是乱伦感的触电我真的是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
十年前痛失六岁的儿子,十年后则在儿子失踪的法国海滨,爱上了与儿子同样年龄的男孩。这一巨大的情感跨越,让观众有些难以接受。本来开头一刻钟的情节,紧张而焦灼,也留下一个巨大悬念。可惜导演对这一悬念的解密并无兴趣,却饶有兴致地表现着母亲的畸恋,对她倾注了极大的同情与理解。女主的表演实在是乏善可陈,总是一副死气沉沉且固执模样,不知为何能得最佳女主角奖?
其实跟爱情无关,只是几个孤独的人在彼此的接近与远离中寻找各自的慰藉。孩子的失去对于任何一个家庭,对于父母来说都是终生的伤痛,走出伤痛或许有不同的途径。父亲选择了组建新家庭和迎来新生命,妻子则在一场看似有违伦理的“爱恋”中找到了走出迷雾的途径。电影中有几句台词是发自男女主角心灵之间的对话,自己很喜欢这种处理方式。????????
2021 #152#看似单纯却极具侵略性的少年令我想起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塔齐奥如果说母亲的意动有对骨肉的情感投射在内,那么让的行为仅仅出于青春期莫名又难以安放的性冲动而已。但青春期的少年往往是懦弱的,而让以近乎与温馨和睦的家庭决裂的方式亲近伊莲娜,缺少铺垫,令人殊为不解。结尾以突破红线完成释怀,是谄媚的处理方式。
母亲身份与情人视角的模糊。虽然这样的女人是危险的,自私的,捉摸不透的,但真的很迷人,有时充满母爱,是小男孩成长路上想要遇到的人。题材和《热带鱼》确实像,但女主总让我想到《朗读者》里的肥温。可惜,结局也总是,小孩成长了,女人独自衰老(虽然孤独对她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最后为摄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