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经验电影

 
电影译名: Tadjrebeh
影片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2008
影片时长: 60
更新时间: 2018-02-22 21:42
浏览次数: 47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经验电影演员名单
帕尔维兹·纳得瑞 , Hossein Yarmohammadi
经验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帕尔维兹·纳得瑞 / Hossein Yarmohammadi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语言:波斯语
地区: 伊朗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阿米尔·纳得瑞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8-11-12(法国)
别名:Tadjrebeh
用户标签:伊朗,阿巴斯,1973,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电影,AbbasKiarostami,Abbas_Kiarostami,黑白
片长:60分钟
imdb编号:tt0070766

Mamad, an orphaned teenager, works as a messenger boy in a photographic studio, where he also sleeps at night. He falls platonically in love with a girl from a wealthier class; one day, thinking he sees her smiling at him, he decides to go to her house and ask for a job as a servant, so that he can be closer to her. But he receives only a decisive refusal.

我是一个小大人儿,穿行在这大世界。剪辑特别棒。阿巴斯喜欢黑泽明,这部片有不少运动镜头的衔接很精准,不知阿巴斯是否也像黑泽明那样用多机位。18分钟处有一个连接小失误,孩子晾的袜子在下一个镜头又没了,阿巴斯说据他观察,观众也没发现这处失误,由此启发他对影片真实的理解。黑白光影很耐看,整体调子也说不上是忧郁,却总能看到一种关怀。把镜头对准一个人群就是关怀呢,还是终归要回到“技术实现”,值得思考,关键在于是否将其视为纪录片。七十年代伊朗城市真现代,能拍出《四百击》的感觉,是因为城市足够多元,巨大。

经验剧照

大师的首部各种秀啊,玩的嗨啊,哈哈哈,有毕加索那味,第一次提笔就知道勾皴擦染点啊~~~大师的故事也是逗,一个小男孩的打杂日常占了80%篇幅,只用20%来讲一个暗恋小娘们儿的行动,世界与小男孩几乎不发生关系,只有20%的幻想和单恋是美好的。阿巴斯早期几部拍的不算是儿童片,而是成长类型片。有个理论很对,要是一部片子的主题被说出来,会变得很平庸。比如星战是善良战胜邪恶,公民凯恩是金钱买不到爱。阿巴斯早期基本就是那两句正大综艺歌词: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经验剧照

少对白,孤独的渴望成长和关爱的少年,最终失望而归。几个调度印象深刻,例如照相馆里从楼上到楼下的上下移镜,长镜头里的两个人物分别入画出画,非常流畅,还有夜里两扇亮光窗户并置构图的全景,透过窗户的取景,和以熨斗作为大前景的构图都很喜欢,少年夜里独自住店里的生活细节如点火柴、晾袜子、听收音和窗外的风雨以及幽暗的灯光相互构成的氛围让人身临其境,很有代入感。呈现的阶级问题可以与后来的《婚礼服》对照着看。ps:感觉伊朗过马路也忒危险了。

经验剧照

私人化的童年往事,相信可能会有很多阿巴斯自己的影子,是他写给自己对电影萌芽时期的情书。创作初期的阿巴斯,很多日后他标志性的风格已经初具雏形:使用儿童演员;一直奔跑在路上;长时间跟着演员运动的长焦镜头;用镜子或门窗强调“画框”的存在;主角的期望和最终落空……这些特点在日后的故乡三部曲中不断被强化和放大,并最终成就了阿巴斯。

经验剧照

53分钟,框中框构图,前后多层次取景。《特写》里破洞袜子的细节再次出现。用儿童抒写社会的残酷现实,贫穷个人得不到尊重,被老板随意苛责,擦楼梯时挨欺负,追喜爱的女孩也被嘲笑,假装成大人的样子,穿西服擦皮鞋。制造一个自己以为成功的梦境中但被现实轻而易举戳破,这一点像《特写》,扮演成别人以赢得尊重,但却没有丝毫作用。

经验剧照

1.那一天,他盛装打扮,忍心花钱去了澡堂、擦补鞋子,怀抱着朝气和信心去靠近她,没想到最后他连最初的门也没跨过去;2.非常喜欢几场戏:黑夜里,男孩点燃火柴,看着柴火慢慢熄灭,眼神哀伤;男孩擦拭楼梯,被人欺负,随后坐在台阶上,看着水慢慢往下流;男孩在影院里,抽着烟,光影闪烁,烟雾弥散,太迷人。

经验剧照

[2019年9月阿巴斯]√。早期阿巴斯应该是从新现实主义找到了不少灵感,小男生放到意大利电影里一点都不违和,加上对阶级问题的关注(擦楼梯被欺负和擦鞋店两场戏还是颇为精彩的),对人和环境关系的理解等等。小男孩“渴望长大成人”通过细节的堆叠把握得十分精准动人。外景镜头的长焦(偷拍)用得真漂亮。

有別於前兩支短片的顯著行動,這片是大量靜默、游移(可算Breaktime延伸)。大量鏡面反射,男孩在攝影工作室打工,廣告裡無法企及的世界(又像是《闖渡客》的前身)。末段走入少年成長,洗澡看大人刮鬍,擦鞋補鞋(露出破襪),電影院看片學大人抽菸,認定夠努力就能上學,可是收尾遭拒,戛然而止。

听说这是阿巴斯长片处女作,讲故事的能力不用质疑,怀疑阿巴斯是默片出身。唯一有点问题的是镜头衔接,还稍许生涩。剩下的都配得上五颗星,不论是光影,构图还是影片结构。更棒的是小男孩的演技,几乎没有台词,全程表演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儿童生活状况,13岁在社会上独自闯荡却从工作中展露出娴熟的经验。

成長的貧瘠,最後一組鏡頭,男孩在門外等候,响起了一陣狗叫聲,窗戶里女人的身影,側開的門,冷漠地拒絕,俯拍,男孩徘徊,離去。有意思的在於男孩在等待那個沒有懸念的結果的時候突兀而起的狺狺犬吠,其實整個影片都不缺少這種同類的細節和暗示,阿巴斯過於匠氣地運用著這些象徵性符號,但足夠逼人。

709“重复性”这种概念已经显示出端倪,并无明确的目的,只是对现实日常的刻画,但导演的过分介入使得形式目的还是比较明显(镜头语言很棒,但这对阿巴斯来说并不高明)。看上去孩子体验成人的生活,其实却是被现实逼着长大,总会有些辛酸,颇有些《四百击》的味道。

是有一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感脚,早前拍了多部实验性的中短片,然后三部曲加《樱桃的滋味》是可以吃一辈子了,但作为一名伟大的导演来说长片还是太少了,去除那些编剧的作品,甚至担心如果阿巴斯还活着那么从《如沐爱河》以后是不是会一直走下坡路

1973年,14岁的小男孩儿,没有父母、兄弟姐妹,一个人在一家照相馆讨生活,干杂事,一天,一个漂亮女孩儿的照片吸引了他。此后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有了希望和目标,去接近这个姑娘。但尝试了两次,都被拒绝。他今后的人生,就需要奇迹了。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