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希林公主电影

 
电影译名: 雪馨 / 雪馨公主 / Shirin
影片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豆瓣评分: 7.7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2008
影片时长: 91
更新时间: 2018-02-15 21:46
浏览次数: 41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希林公主电影演员名单
马纳兹·阿什哈尔 , 塔兰涅·阿里多斯蒂 , 朱丽叶·比诺什
希林公主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新作。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艺术电影,我们只可以听到这个故事中的对白和声响,却没有任何这个故事的画面出现,女演员的头发被稀薄的丝纱掩盖着,观看着眼前的影片。她们为眼前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情所牵挂。她们的倾听,她们的反应,都以一个接一个的特写镜头显示在屏幕上,只在偶尔有两个一起或者三个一起的时候。但是,这并非一部纪录片,而女演员们也不是真的在看电影,她们只是盯着一片黑幕,倾听着古诗。基亚罗斯塔米在他的起居室里拍摄了整部电影,只用三把椅子作为全部布景。她们用手势、表情、皱眉和眼神,来表露她们发现被人观察的尴尬情绪的程度。

在座各位都是公主。人面对面时,便是媒介死亡之时,因此这部电影是反媒介的,之后阿巴斯再在取消真实性上做文章。在实验影像作品里,观众的所思所感本来就是作品的主体,阿巴斯又多加一层,让观众成为观众观看的对象。不算女权,但伊朗人实在长得太好看了,把她们的脸展示出来,便是还原她们的权利,她们深受的压迫也是“被隐藏”,电影打断人与人之间天然的藩篱,用技术释放被权力扣押的基本人性。原理和阿巴斯最早期短片《颜色》一样,将同性质不同物的一系列东西并置排列在片中,只是这部并置的是不同人的面孔,从一张张脸上找到人类情感共通的地方,再次感叹阿巴斯早期拍的那些可有可无的短片对他后来艺术观发展大有帮助。阿巴斯主张声画提供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部也算让观众听完一部电影,把故事隐藏在画面之外,和《随风而逝》一样的。《不散》。

希林公主剧照

阿巴斯研习08. 阿巴斯说,《希林公主》是其拍过最具人工性、最不真实的电影,但也是最真实、诚实的电影。阿巴斯创作理念中重要的一点在本片中彰显极致:电影的质量是由观众能在多深的程度上发挥【想象力】来决定的,通过让事物【开放】,让人们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故事。于是本片的创作方式变成了:一百多个女人(大部分是演员)来到阿巴斯家的地下室,即兴地回忆一段私人事件并由此想象一部电影。最终阿巴斯从所有素材中挑选与《霍斯陆和希林》演出音频中所显示的情境相契合的画面,匹配、组接——当然可以想象这过程中变换了多少种组合——剪辑了5个月,阿巴斯“逼迫自己停下”,得到了现在这个版本。最终,这部片成了观者与一百多位沉默女人的对话,人们可以自由填入任何感觉和想法,有时也可能与导演希望产生的感觉契合(真·“脑补派”电影)

希林公主剧照

实验片拍得也太稳重成熟了,极简的手法加上古典悲剧的核心故事,这次实验完美到一下子把复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搞到约等于零了。没有标配的车戏和突出的结尾,但把声音请到了主场,真假模糊的处理也在这种听的清但看不见(公主和王子在片头和片尾也恰好都“失明”过)之中增加了另一份乐趣,阿巴斯同时展示了让人听梦比看梦更有效,那些梦中呓语和惊醒时的尖叫喘气比螺旋的、模糊的、失真的图像让人更能共情。女性主题切入点恰到好处,没有凝视,没有镜头。观众就在荧幕里面,情感凝聚在最“真实”的一刻。这样的表演要求有点高,比诺什好像没有驾驭住。《樱桃的滋味》男主有客串。电影结束了,但耳边还是希林公主拥抱水的声音、雕塑家敲打石块的声音,眼前还是公主和马被背起来的奇景,同时还有那些女性哭泣的脸庞。

希林公主剧照

阿巴斯:“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本质的话,它来自于观众……我做的只是从素材中选取瞬间,以某种方式反映音轨。”阿恩海姆:“对现实进行艺术的或科学的描绘时,其最后形式通常在更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所使用的手段(亦即物质)的特性,而不是素材本身。”制造空白,艺术通过限制达成——这也同样是电影成像原理及电影本质的隐喻——并非是视觉暂留,而是似动效应,才是电影成像的根本原因,电影在观众的头脑中完成,而非银幕。其次是阿巴斯调教演员的手段,黑泽明曾专门请教:如果你想演员给出某个情绪反应,那么你就应该真实创造出能让演员产生反应的情境。在《何处》中是把照片撕了,在《Ten》里是真的让母亲送他儿子去游泳池,在《希林》里是扫落器皿制造声响产生惊吓(戏剧性反应)。

希林公主剧照

以为是阿巴斯请一群人看电影,然后把看电影的过程拍成电影。想到蔡明亮的《不散》,不同的是电影在阿巴斯的电影里缺席,仅仅靠演员来体现,演员脸上的明灭就是电影的光影,演员的眼神飘移就是电影的人物轨迹,演员的表情变化就是电影的情绪投射,以此完成阿巴斯的观众和一个不存在的屏幕影像世界的想象中的连接。看简介才知道完全是无实物表演,对白和音效都是后期加的,逼死人的实验性,又是一次对影像边界更深层的探索。想起《24帧》里小鸟在窗帘上投影的那一帧,影子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实际上是太阳隐入云里又探出。阿巴斯对影像世界的理解和延展确实跳脱出了一般的框架,如果以后有人要整理阿巴斯的纪录片,建议取名《影像之子》(戈达尔no offence

希林公主剧照

1.21《希林公主》(阿巴斯-2008-伊朗)我真的是差点从头看到尾了……后来忍不住就快进了。确实是有够实验性质的,至少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导演手法和形式上确实也蛮有借鉴意义,至少这部影片的成本肯定不会很高,对于开始做电影的人来说,蛮可以借鉴这种“极简”拍摄(当然,也得以所拍摄题材为准)【PS:阿巴斯说他没看多少电影,这给我的启示是,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非得去看相关类型的电影,因为看过之后,有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印刻在我们的意识里。对于一个想彻底创新和实验性质的电影来说,看得越多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当然传统来说,多看,进行借鉴总会没错的,毕竟你的创意没准被人做了你还傻傻不知道】

希林公主剧照

阿巴斯将形式主义玩得如此有趣和巧妙,近乎探讨于电影的本质。电影是本体,观众是受体,而本片将视点放在观众上,打破常规的叙事模式。真正实现通过声音讲述电影,让观众自己想象和感受,可从观众虚假观看的表演来达到一种通过表情来体会情感要素,观众面部特写类比电影演员的专业表演,自己仿佛与片中演员处于同一位置,都是观众,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片头的图画涵盖了故事主要情节,韵味十足,也是观众唯一部分可以通过直接影像了解故事。希林为爱所困,为爱而死,几乎全部特写镜头都是对准女性,女性们应这个故事或哭或笑,或气或喜,其实是导演调教的,哈哈,涵盖了对爱情的理解和对女性身份的认知。电影止于阿巴斯!

4.5星!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所以这里也可以把它拆开分析。视:视的运用在于审视,她们看电影 而观众看她们,她们的欣喜、激动、泪水所有的表情与反映其实都是在反观观众自己本身,也就是身为观众的我们在看电影时的表情与反映,这就像是一面镜子,镜像的映射出自己,也是在借此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听:借用“希林公主”的故事去听伊朗女性,父权下的控制,被限制的自由,头巾的象征意义,阿巴斯通过众多女性的特写镜头与影像里传出的希林公主的心声,意图让希林公主、被特写镜头捕捉的她们、以及电视前的观众,这三者之间产生联系 产生共情,从而去反观审视当代伊朗女性的悲惨命运。

片尾附加的26分钟花絮,是个太好的“揭秘”,创意佳,阿巴斯试图改写“何为电影”。阿巴斯的灵感极可能来自于最常见的“声画先分离制作、再剪辑拼合”(不知专业术语叫什么?)的电影制作手法。先拍影像后配音。我们通过画框凝视演员的面部表情,而她们的表情都不是“真实”的,皆是利用想象即兴表演出来的——演员的“面部语言”成为本片的主体,台词和效果音仿制出来的那个“不存在的影像世界”只作为附和的布景。从逐渐放下不被满足的焦虑——“她们在看什么?”到认识到自己观影的任务其实是凝视演员脸部丰富的情绪变幻,观众经历了这个心理历程,影片的魅力才开始向他们显露出来。

(銀幕上的電影從沒出現, 只從音軌上的對白和效果音透露劇情發展, 畫面則照出一張張女觀眾的臉孔, 部分女生在感動時更淚流滿面。實情是, 這些 “觀眾” 全都是職業演員, 在導演指導下看著牆上的白紙演戲, 在後期製作時才配上音軌上的對白和聲效)阿巴斯大胆的把自己创意呈现出来,如果是我,可能会这么拍:以表演沉浸演员,以表演刺激演员。如果观看的是真实的而且是由台下这批观看的演员去参演的电影,将更具实验意义和视听突破。(部分演员,小动作不断,频频出戏,阿巴斯应该再多来几条,完全靠剪辑肯定不行。)

这部片让我想起高中那会晚自习偷看暗恋对象戴着耳塞用手机看电影的事,她拿着书挡着手机单手掩着耳机线假装撑脑袋看书,我在她对面暗自欣赏她专注的脸,不一会她就捂着嘴小声地啜泣起来,我心想这是什么电影呀?这么感动,一定是触到伤心事了吧?一边脑补她初中或童年可能遭受的受伤往事,一边在我心中塑造出一个感性脆弱的女神形象,即替她揪心同时又体验到一种“悲剧”的美感。晚自习下课,我拿着包纸巾凑上去打听在看什么电影这么感人哭成这样,才被告知不过又是一部时兴的催泪韩剧罢了…

相比阿巴斯早期的特写以及三部曲中对于电影本体性的探讨以及影响虚构性与现实真实性的边界模糊,导演在希林公主中进行了更大胆的实验以及尝试,完全抛除电影的叙事,从影片开始就将观众拒绝在电影本应该塑造的真实性中,通过画外声拓展了时空存在,这个过程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界限越来越模糊,从形式上拓宽了电影时空的可能,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更加模糊话的处理,导演对电影实验影像的探索到了更加自觉主观的地步,或许会对普通观众造成影响,但对于这门艺术来说则是伟大的进步!

“如何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朋友”,事实上我们认知事物都没法通过它本身来认识,往往靠的都是反馈。结果论让我们因为结果而产生思考,比如收获了不想要的结果时,我们下意识地会认识到以后要避免带来此结果的行为。但如果这事情本身也是我们所要的条件呢?因为看电影的反馈不好,那么我有理由认为它是烂片,但是,如果这电影本身就是我想要的呢?取其一得其二,即使相违背也无可奈何。对一部电影/一个对象的爱,与对它产生的结果的厌恶,二者彼此相悖却又可以同时存在。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