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我很喜欢这样在我的网盘里随意打开一部名字完全陌生的电影,像是在发现宝藏一样。片中比重不多的小提琴配乐,应该是我想看这部片子的理由。画家询问女画家你一定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悲伤的作品。看影片的前半段不难体会一个来自底层的独居的清洁妇,悲苦又充满生命力的一生,是这些悲伤的人生体验造就了她画作的力度。好在她遇到了欣赏自己的伯乐。一开始我以为那个年轻人是画商和妹妹的儿子,没想到是画商所爱之人。整部电影对每一种情感的流动都表现的很隐晦克制,对白也很少。女画家最后穿上婚纱挨家挨户发银器,想让众人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嫁给画商是不可能了,嫁给自己的画吧。看似古怪独来独往的人,还是向往婚姻的幸福,人类还是难逃群居动物的本能啊。女画家的画作就是她受伤的心灵,是她情感宣泄的出口。终究是没等到功成名就就去世了,叹息。
賽拉粉是一個保潔婦她喜歡坐在擁有濃密枝葉的大樹上看遠處的風景她雖然每天都在拖地洗衣服幹雜活且並不像看上去那麼老實善良會在肉店工作時偷拿店裡的血去教堂禱告時把多餘的油收集起來帶走還會去雜貨店選購漆以便自己回家調配顏料所有的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為了省錢可以每天只啃一隻麵包度日面對豐富的精神世界她除了畫畫無從表達對於自己的作品每一次都是最滿意的她聲稱受到了神的指引自己只是把它通過平平無奇的雙手表現出來罷了看著充斥在畫布上色彩豔麗對比明顯稍微帶點密集恐懼效應頗有梵高風格的畫作終於有一天被來自巴黎的寄住在她服務的別墅裡的客人身分為德國商人看中並對她的創作大加讚賞允諾幫她辦畫展帶回巴黎展出賽拉芬受到賞識後更加專心創作卻被一戰的砲火打斷商人不得不帶著自己的妹妹逃難即使二戰後依然相逢s卻飽受精神折磨最後孤獨終老
1914年,知名的德国艺术品收藏家威廉·伍德在离巴黎40公里远的Senlis镇租了一套公寓,他想暂时告别巴黎忙乱喧嚣的生活,在这里静静地写作。一天,房东邀请威廉去她家,伍德在房东的客厅里看到一幅画。他非常吃惊地发现,原来这幅画是房东四十多岁的臃肿女仆、众人的笑料——塞拉菲娜画的。她得到伍德的慧眼赏识,伍德希望为她开一个个人画展。于是,她便更加废寝忘食地作画,只为尽快达到足以开画展的作品数量。但是一次大战突然爆发,伍德被迫逃离法国抛弃塞拉菲娜。然而战时不论经历多少困难,塞拉菲娜都不曾放下画笔,一直墨守对艺术及伍德的承诺。1927年,伍德回到法国与塞拉菲娜重逢。但后来塞拉菲娜却发了疯,1942年死在精神病医院……
整个电影就像静默的油画,绿色爱好者应该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明白劳动者的头发为什么总是要凌乱的,大概是为了作画时的取景好看(?)当她在淤泥扣绿藻时,我脱口而出“她在收集色彩!”猪血的红和河藻的绿是她的秘密,一段结局不美好的恋情是她的秘密。坚定地相信天使指引,从Sphine不接受来访到牌子消失再到重新挂上,生命中有短暂的把自己寄托给别人的时期。只是Sphine的拒绝和寄托都像坚信神一样专注。大自然中的空气 鸟 和美丽的树会让人开心 烛光映着画作的时候是真的很美丽 花儿像动物 像割裂的肉 或眼睛
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涟漪,最后又趋于落寞,一旦有了过多欲望就会期待更多,失去了原本的纯粹和自我自在的快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旺火,路过的人只是看到青烟而已。靠外界给予的快乐,包括赞许、名气、物质、鲜花和掌声都只是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表演完了,人就散了。这样的快乐是不可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自给自足的快乐,才是安稳与平静的。随时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知,才不会被外界带入偏激与极端。努力地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不能改变的,你得学会先在自己的灵魂里看到自己。
萨赫芬及她身边的人都有一种自然的善,房东,杂货店老板,小姑娘。萨赫芬则是其中更为纯净的一个,心性穿透现实,指向神与自然。萨赫芬没有伍德的赏识与支持,自然是没有办法达到后来的成就,不管是技艺上的还是社会认知度上。但是萨赫芬不理世事,很容易就被物质,现实所刺痛,打破其平衡,而精神失常。片子对于其余人物和萨赫芬的关系展现的比较好,没有渲染一个萨赫芬的浪漫片段。看到一半,还以为会走向一种华丽的结尾,但毕竟是传记。
喜欢的台词:1 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里也找得到上帝。2 我不喜欢不确定的等待。3 画画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爱。说实话,在她购买豪宅和昂贵礼服的时候,心里产生了落差。这样的人不是该对物质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为所动吗?在战争和困苦的环境中里依然坚持绘画,领受神的旨意,诉诸笔下。有天赋又有强大的意志力。不过还是遵循所有天才的命运轨迹,还未到达顶峰,便已坠落。喜欢她的画,那是一种繁盛得叫人害怕的生命力。
白天的时候,塞拉芬娜是一个真正的仆人,晚上的时候,她却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在幽暗的灯光下,塞拉芬娜用她自制的那些原始颜料来倾诉自己的孤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孤独依旧。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每一个果实,都是她诉说的对象。塞拉芬娜的绘画主题大多是植物,她喜欢和自然交流,喜欢和树说话。 她对伍德先生说:“先生,您知道吗?当我悲伤时,我会去野外,摸摸树,和花、鸟、虫子说说话,一切就会好的。”
“女仆原来是隐藏的天才画家”这个题材,没有被好莱坞改编成神奇励志片,远离剧情反转与人物狗血,实属万幸。它不过是一种人生一场生活经历,一定要用欧洲电影的方式,慢慢地讲生活本身的故事。每一个镜头和场景的信息密度都很低,这一个只是草原上的大树,下一个是主人公莫名其妙地在水塘里挖泥,但是画面品质一定要高。高超的电影语言并不急于一股脑地把故事一次讲完,而是让观者从不断展示的生活碎片中,自己去寻找感受。
在Séraphine还不知道画展不能如期举行之前,她的举止就已经不太正常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精神开始处于崩溃的边缘。她是活在艺术中的人,她为画展作的画,彻底惊艳了我,一幅幅巨作,散发着纯真,自然,还有如火的热情。在她不修边幅的外表下,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那句感动我的话,像是在她孤独中迎来了微妙而不予言说的生命之光:有一天您会不会用漂亮的笔迹写一封真正的信给我,而且是通过邮局寄给我?
前半段真是喜欢极了,画面安静细腻到可以听到水和草的呼吸声,没有任何功利心的作品才是内心最深处的表达,对一草一木的喜爱都在画里蔓延。后半段她的生活刚有起色便开始铺张浪费,甚至牵累别人,直到最后精神恍惚,这个时候我觉得对电影有些困惑和失望,升华的太过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最后才明白原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就是这样赤裸裸的发生了,她成了著名画家,可惜她已经不在了。
“您知道,当我非常悲伤时,我就到野外去,我会默默树,跟鸟、花、虫子讲讲话,心情就变好了,真的,心情会变好。”“画画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爱,我常在心里看见他,或透过别人的脸孔。” 不疯魔不成活,我想她是把她的所有灵魂,都画在画里,画在树上,画在叶子上了吧。
看开头,结尾猜到个大概,天才的故事似乎都喜欢这样写:孤僻,感性至上。一个一生热爱绘画的人,在晚年获得欣赏,人心自然膨胀,结果太过头,丢失自我。她到底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人看到,这种欲望也淹没了她。她没有病,只是情绪暂且缓和,生活又回到原点。是人就会贪心,艺术家也不例外,这类电影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对艺术始终要保持平常心,努力维持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如果想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