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妮可·基德曼 / 科林·法瑞尔 / 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 / 巴里·基奥汉 / 拉菲·卡西迪 / 比尔·坎普 / 桑尼·苏尔季克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 爱尔兰 / 美国
编剧:欧格斯·兰斯莫斯 / 埃夫西米斯·菲利普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上映时间:2017-05-22(戛纳电影节) / 2017-11-03(英国)
别名:
用户标签:2017,惊悚,英国,奇幻,戛纳,美国,剧情,爱尔兰
片长:121分钟
imdb编号:tt5715874
8/10.宗教性符号隐喻堆砌影像,医误至亡事件即作“圣鹿”对应体。于既知结局构建下对剧作进行合理开发延伸,将神话模版处理后径直填置于当代资产阶级。选择与牺牲持久性伴随,不断侵蚀、解构表象富裕完备的家庭生活状态,以至猜忌、隐忍、愤怒都在细密独立事件叠加间逐渐浮现。简易直观的“朴素”动机,致使体系被动崩解,由古希腊所热衷的“同态复仇”意识转化为“阿喀琉斯”的自我剥离,将原著的单向单一选择异化为双向多方认同下的“轮盘赌”。荒诞极致,残酷彻骨,至纯洁者作祭品,讽刺寓意:关系的脆弱与父权的疲软。视听层面沿袭主题表征的扭曲气质,无端迭起配乐营造惊悚与可怖的氛围区间;仰角广角大量运用体现社会样貌(建筑)对社会群体(人物)的压迫至终;画面构图的对称工整与演员演技的冷冽克制,静态“凝视”,失调事态的客观毕露。
这部电影的许多影评,让我想起了高中时被语文试卷里阅读理解支配的恐惧。平心而论,电影的质感非常出色,在《龙虾》之后导演的镜头语言更加成熟了——干净的构图和运镜,性冷淡风的场景与演员们机器人般没有起伏的念白,加上明显不是来自阳间的配乐,都让这部片子有种诡谲疏离的高级感,也难怪会受到电影节及文艺影迷群体的欢迎。但是相比《龙虾》好歹建设了个完整的故事设定,这部片子感觉纯粹就是在堆砌各种符号与概念,宗教、家庭阶级、人性……随便怎么解读都行,但就是让人觉得不协调,同类片子我更喜欢《遗传厄运》。有时候我也会想,东方的观众对于涉及西方传统文化的影片真的能客观评价吗?而不只是上百度扒拉点宗教典故,引经据典一通假装自己看懂了,和那些满口“Confucius said…blahblah”的老外又有什么分别呢?
形式大于内容,不是太喜欢这种不加解释的宗教+轻微cult片子。但是真的非常喜欢兰斯莫斯电影的这层壳,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一个好的编剧一起合作。。影片中间偏后段有点乏力,前期中期和大后期都还可以。不太喜欢宗教主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宗教仅仅也是在表现形式上和宗教的用途对我有吸引力,而宗教自身的内容就是一坨狗屎。所以任何试图探讨和解释宗教的作品,我只对形式感兴趣。对宗教内容的探讨和解释会让我觉得十分弱智和浪费时间。总的来说,不太喜欢现代背景下借宗教外壳合理化剧情的作品。。但是这部片子的表现真是太符合我胃口了。。。打四星以下是不可能的。。
如果杀一个人可以救两个人,那么是不是可以杀死这个人呢。当然故事的核心不在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失衡的,父亲的强势,导致儿子疏离,校长说这两个孩子都有一些神经质。Anna问Martin为什么要让家里的其他人承受这个代价,其实前面暗示得很清楚,Martin想要Steven成为他的父亲。当然对于同态复仇的解释真的很有力,你触碰伤口,治疗伤口,都只会让它更痛,但是复仇不一样。总的来说这故事太压抑了。而且在极端环境下,一家人的阴暗,男主人强势背后的懦弱,女主人态度的转变,儿子女儿的讨好,不确定这个家庭后续要如何面对这些。
对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上的东西一知半解,所以隐喻其实读不太懂,套在现代框架内似乎也无甚意义,说重塑现代荒诞寓言又好像没到那份上,感觉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是觉得这个故事诡异又变态。全片的气氛倒是营造得很不错,压抑感疏离感十足,从声音配乐到运镜构图都很有水准,死亡阴影下的人性选择还蛮现实的,结尾盲选戏让人不由屏住呼吸,视听层面上很成熟了,心理惊悚铺陈得很棒。虽然明白是风格上的统一,可是非常不喜欢这样塑造人物,连带表演都是毫无生气没有感情的。愈发精进的调度掌控能力用在如此逼仄贫乏的剧本下徒留一种空洞的装逼感
其实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当家庭需要“献祭”一人而父亲拥有了决定权时,其他三位家庭成员的表现。人性在影片中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母亲和父亲说他们将来能生育更多的孩子以此暗示应该选择她留下,长女在父亲面前卖惨希望得到父亲的“加分”,原来不听话的小儿子最后也顿悟出其中的道理,和父亲说以后一定乖乖听话,希望换得生的权利,而父亲从一开始的觉得荒谬不可理喻到后面真的非常认真的去选择应该献祭哪一个,我相信最后俄罗斯轮盘的结果也绝非偶然。当人性面临生死抉择时,再无亲情,友情,爱情,只有本能。
平心而论这个电影比好多国产片好太多,但是最后还是4星。可以想象在影院观看的人,应该是如坐针毡。一开始影片的风格就诡异迷离,到最后也是个脱离现实的世界:不可知的力量让孩子瘫痪,杀了人竟也无人被问罪。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叹,这是亲妈吗?这是亲爸吗?这哪里是一家人。如果电影更生活化,这其中可怖的父权可能会让我觉得心凉,但是因为脱离现实,所以感觉麻木。隐喻太多,但是想要表达的意义却又很浅显。
之前看了the favorite 特别喜欢 看这部的时候没看导演是谁 但是开场在医院走廊的长镜头太有个人特色了 立刻认出来 这位导演现在成为我最喜欢之一了 对场景和人物的设置(人在场景中的位置和运动 人和人的相对位置)总让我感到人物和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 远景的情感张力比近景特写还要强烈 单就这部电影来说 前面冷漠 后面暴力血腥升级 特抓人
三星半观影体验不太好同态复仇不是完全的公正,因为实际应用里很难有我咬你一口你咬我一口这么对等的复仇,steve害死了martin的父亲,martin要他从三个家人里挑一个殉葬,他怎么能确定steve能和他遭受同等份的失去家人的痛苦呢另外这片子里毫无感情的对白,演员毫无表情的脸,感觉是在看一出荒诞剧或者诡异的预言,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观众共情吗
害,声音设计太过了,拍在脸上似的的浓烈,真的没必要,这感觉是这两年容易显得做作的文艺片的一个通病,别他妈上古典弦乐了行吗,Lars Von Trier在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里第五次用那个主题音乐的时候我都想打他了。走在造作这条路上的导演里我还是比较喜欢Lars Von Trier这位老哥。
今年看过的最disturbing的电影,没有之一。男主的童年秘密disturbing,复仇男孩的行为creepy,躺尸的做爱前戏disturbing,整个设置氛围是都浓浓的二手尴尬和冷,配合此片摄影音效,disturbing。最后破除诅咒反而像是新的一层家在一家三人头上的阴影。ps.小姑娘都有腹肌,看看我自己的肚子(。
若是一定要祭祀 那就可以好好看看人性了 儿子的挑衅 姐姐的做戏 母亲的讨好 为了活下去 吃相都不好看 但若是设想自己处在其中 也许会更难看 毕竟人性经不起考验 所以是厉害的电影 隐晦 含蓄 拐弯抹角的 平平淡淡的 就让人开始毛骨悚然 还是一如既往地诡异风格 不用追求逻辑 诅咒也好 宗教也罢 是我喜欢的口味
好久没看到这么神神叨叨的惊悚片了!兰斯莫斯运镜太棒,以致中远景广角都有点失真,如似幻境。画面构图精致得不像话,对称结构可以媲美韦斯安德森。最后转圈时我觉得他心里已经有选择了,而且真的就那样拍了,顿觉自己内心的黑暗。原来是thekillingofasacreddear.有时间补一个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