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玛莉亚·奥内托 / Claudia Cantero / 凯撒·博尔东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语言:西班牙语
地区: 阿根廷 /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编剧:卢奎西亚·马特尔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上映时间:2008-08-21
别名:失憶薇若妮卡 / 无头的妇女 / The Headless Woman
用户标签:阿根廷,悬疑,阿根廷电影,Lucrecia_Martel,LucreciaMartel,2008,拉美,2000s
片长:87 分钟
imdb编号:tt1221141
人过中年的牙科医生维洛妮卡(María onetto 玛丽娅·奥内托 饰)事业有成,衣食无忧,过着轻松自在的中产阶级生活。某天,她在驱车返家途中撞到不明物体。汽车没有停下,而是径直开走。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维洛妮卡不断遭受良心的谴责,她试图让别人和自己相信那天桌在汽车上的是一只狗。随着时间推移,维洛妮卡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将这段遭遇告诉了丈夫……
本片荣获2008利马拉美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8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
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卢奎西亚·马特尔
无头既是技法上用画框截去她的头部,又是指人物个体的失忆状态,车祸只是一个由头,是令她进入自我寻觅与拷问的一个途径。在自我追觅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才是电影真正的所在。电影在形式上,制造了一种略显嘈杂的状态,身处各种人群聚集处的女主茫然无措的举止对照了她的迷茫状态,在由使是关乎于道德的挣扎,在往后是关于现实环境与自己“臆想”的寻觅,而在寻觅之时,她身边人的社会性行为又反向的隐喻表现了阿根廷的当下状况。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车窗手印、丈夫与情人的关系等悬疑线的加入增添了影片的解读方向。女性长辈对录像中人已经死去的自我追问将女主的个人事件扩大到了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探讨。底层角色的设置则加大了社会层级,也对应了谋杀事件的剥削性解读。
“撞击”只是一种haunted,或者说是一种并不优雅的evoke,它“闯入”中产阶级的日常之中,迫使其进行自我审视,以及一种展开的焦虑,中产阶级的负罪感,《无头的女人》呈现了一种安东尼奥尼式的疏离,被构图挤压,分割的中产阶级,偏离中心与室内的大段阴影。“被惩罚”成为了改变的契机,也是一种被证明不可能的动机,鬼魂,以及被占的宅子,haunted是一种内在化的状态,回到影片的开场,Veronica无意中选中了那个人(那条狗),并承担不断回归的实在界,一种爱伦坡式的恐怖。卢奎西亚·马特尔影片中的人物总是想方设法地离开,却又不得不忍受空间沉重而长久的凝滞,直至消亡。
补标。与《扎马》《沼泽》大相径庭的是,此处存疑的空间成为与人物相互切割的工具,因此结尾处女性角色的虚幻处理不再是一种近乎文字意义的指涉,只是成为被切割平面上的延滞,形成一种主体/影像本身虚幻的文本意义上的可供读解姿态,但实际上整个影片本身都在以提供一种由于不可知让线性形态被击溃成为持续状态的人物轨迹用于从内而外地抹杀读解姿态的可能。一次属于马特尔对个体"非命运"的尝试。(马特尔每部片子的收尾真的很正儿八经啊,刚出来我就知道结尾了...说到这一点可能我更喜欢她的短片《Muta》:)
全程跟着女主那一张茫然惊恐并自我怀疑的脸在拍,摄影很美,剪辑很飘。伪悬疑片的设计相当抓人,慢慢将叙事的重心从撞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转移到女主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周遭环境中的一切细节,谜底也在最后被虚化了。最后二十分钟颇具戏剧感的重访,既是女主不断的重压和心理暗示后发酵出来的自我欺骗,也是叙事者对观众的欺骗。电影的结构很完整,用少量的台词拖出了庞杂的中产生活浮世绘,但叙事实在是太碎了,但许多重要的细节都藏的很深且一闪而过,相当不友好。
解析剧作文本是徒劳的,何况只是有意做成巧合,事实上还是直击中年女主内心的探索。镜头无时无刻聚焦于她的正面孔和头部背后的样子,仿佛她时刻都在端着不明心意思考事情,仿佛错过这一秒下一秒的变化会让人更加不解。于是乎,我看到一半多才明白自己被固有的观影思维所欺骗。最后头发的改变并没有让她走出来,仿佛是一种适当的变化,让自己更舒服一点?maybe。结尾想起《覆没家庭》,正好《覆没家庭》导演在《圣女》里有角色演出,可能是一种共性?
不管是一个人、一头牛还是一只狗,在《无头的女人》心里已无区别。拿走「历史幽灵」这个麦格芬,我们看到的是女主角对于自身判断的疑惑和不安。不用等到道德高压,她已于内心发起了一场针对自身罪行的审判。马特尔前三部作品非常隐晦地以女性的自行觉知、自行实践和自行反思构成了一整套有关重建现代社会道德(政治)秩序的三部曲。她的这一思考方向完美契合了阿伦特的观点:改变权力结构的唯一方法是改变人心及思想。
手法越发娴熟的Lucrecia Martel,虽然一直对描绘心理情绪的电影不为所动,但导演硬生生给它拍出了一种迷幻窒息的感觉,让人无法不沉醉其中。中产阶级女性的忏悔录,表达平稳扎实,试问意外撞人的女主角为何变成“无头的女人”?我想在良知道德丢失的那一天,她就活在痛苦的自责之中,后来都只是继续去生活,再无从前的生气和意识。当然,完全可以再疯狂一点,中产阶级那点“破事”实在是看得太多了。
【背景知识:阿根廷70年代的“肮脏战争”,和desaparecidos】这本的主题更喜欢些啊,阶级对比被提到了前景——这里毋宁说是阶级隔离,包括阶级内部由性别划分出的子阶级,由此再过渡到扎马格局是越来越大了。但骨子里这么左的知识分子电影只是借了social thriller的概念,拍得太subtle是要把很多观众挡在外面了。看起来她最好看最直接的还真是扎马。。。
导演的整个表述完全是含混不清的,呈现出的内容处于一种语焉不详的境地。所以基本上是很难get导演的表达意图,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电影更像是一次中产阶级的自我审视。主角被突如其来的事件,带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进而被逼迫着自我审视,但这种并非自发进行的反省,实际上很难得出什么建设性的结论,最终只能带着侥幸心理地自我麻痹,从而企图借此从这样的困境中蒙混过关。
0812 【B-】车祸的撞击制造空间的割裂因素,形成一种延续性的意识状态,将意识与心境的交融,显现人物时刻的道德自责,散落蔓延在错乱的片段式生活中,作出一种虚幻化的处理。而其中产生的状态便是先前撞击的“震荡”,引领着空间走向逼仄/收缩的态势,反应在角色身上的状态便是中产社会生活的焦虑/眩晕,自我意识的失衡/迷失,即片名中的“无头”。
马特尔导演这几部应该跟詹姆斯·格雷前几部作品一样,是常看常新甚至多年后才会被挖掘的。能看到马特尔真的太会拍人与环境了,周遭的环境就像风暴临运河满,湿漉漉地挤压着女主。神秘的色彩充实了偏黄的画面,孩童手印仿佛时空穿梭,引向文本的多义性。延续了前两部的水(雨)声和类耳语,视听仿佛是毫不割裂的双螺旋。
影片片名取作“无头的女人”,摄影机却不厌其烦地注视着主角的头颅,捕捉她的神态变化。这里所谓的“头颅”其实是指“自我”。影片实际讲述的是一位女性自进入道德选择的困境到走出该困境的完整过程,她在该过程中不断地失去自我,而后又逐渐找回了自我。金发到黑发的比喻堪为电影画龙点睛之笔。★★★★
妳知道自己是個失憶者、妳懷疑自己是個殺人者、於是妳開始無聲的汲營,猶如挖掘庭院的水池一般挖掘自己的過去;直到妳發覺,妳的住宿証明、殺人證據、乃至妳曾在世上活過的所有痕跡,都能輕易被大人物給抹去,妳隨時可以是社會「失憶」拋去的碎屑,與屍體無疑──妳選擇就此消失,又怎會帶有一絲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