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中国姑娘电影

 
电影译名: 中国女
影片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豆瓣评分: 7.40
影片地区: 英国
影片类型: 剧情,喜剧
上映年代: 1967
影片时长: 96
更新时间: 2018-10-01 04:22
浏览次数: 34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中国姑娘电影演员名单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让-皮埃尔·利奥德 , 茱莉叶·贝多
中国姑娘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让-皮埃尔·利奥德 / 茱莉叶·贝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67-08-30
片长: 96 分钟 / Argentina: 99 分钟
又名: 中国女
IMDb链接: tt0061473
中国姑娘的剧情简介 · · · · · ·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1000。在毕设中期评图之前标记了999,留了一部在交图后,真是生活的卑微仪式感。犹豫了蛮久看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1968年以前的戈达尔,我以为是,没想到这部已经算是68年后戈达尔的序章。(我早该从片名意识到其政治性)跳切、声画分离、语言、三原色。戈达尔的语言和声画分离让我怀疑字幕是不是没对上时间轴,这部就是,而后在1968年以后干脆走向拼贴或者说神棍。我敬畏所有电影界的神,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但实在谈不上喜欢。正如我敬畏1968年后的戈达尔,你要是问我喜欢戈达尔吗,我会摇摇头说。不。然后补充一句,但我喜欢1968以前的戈达尔。(并不是那么快乐的第1000,但是说起来要快乐的话,我应该去看好莱坞。也没有那么不快乐。至少他们追逐打枪玩闹,一个在说,“党指挥枪,而不是反过来”有被可爱到

中国姑娘剧照

“自由就是表达自我。”60年代的特殊产物,放置今日来看确实蒙上浓郁的奇观色彩。失去信仰、无可皈依的彷徨、存在与消亡的讨论、集体性性误读和革命浪潮的虚妄逝去以光怪陆离的姿态展现出来,赤裸的政治书写像是一种挑衅。大片的红色、海报、语录、无线电广播、理论学习和支部成立、错读的思想理念……一切是那样扁平又充满矛盾,跨越大洋的寄托如同举着大旗,用激进的姿态逃避、消耗空虚的人群——“自我陶醉的青春假日游戏。”电影-革命-枪,向街头扔带着火星的燃烧瓶,朴素的激情,身处当代的我们是无法真切感触到的,因此评判也变得无力了起来。

中国姑娘剧照

一部冷静,严密的左派政治启示录,严肃到荒诞,对各国的信息量多到爆炸。彷徨的法国青年一代,集体的马列思想讨论,看得简直津津有味。从理论到实践,对苏联文化部长的刺杀。以为取得了大跃进,但却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北京是中国的象征,北京广播电台向世界青年输出中国革命。毛选依然是值得重拾的,由距离感产生的迷乱的文革符号。列车上的政治辩论。没有阶级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实际成为自娱自乐而没有革命基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等到经济下行,会不会青年们又开始集体思想左转呢?

中国姑娘剧照

《美国制造》是左翼元年,《中国姑娘》是戏剧元年,“我们难道不应该从零开始吗”?戈达尔不止“预言”了五月风暴,他表达更是永恒的“我”与“我们”的冲突、经验与行动的冲突。《男性女性》还可以说是套着性别论的外衣来谈政治,男女角色的作用非常泾渭分明,男性代表马克思主义,女性代表消费主义。但《中国姑娘》是更直接的政治宣言,而且是伪人口普查、伪纪实,《男性女性》中记录式镜头带来的真实感在这里被戏剧化的呈现形式所取代了,拍摄电影的过程直接在电影中被暴露出来,仿佛是对戏剧形式的一次“爆破”。

中国姑娘剧照

戈达尔的第一部“政治电影”,前两个篇章以学生的视角对世界各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事件做出批判,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戈达尔也对法国的这一小撮马列主义者那盲目的狂热做出了批判。没有缺少基础凭空而生的革命,真正的革命鲜血也不是靠制造暴力得来的。影片严肃又幽默,台词耐人寻味,是一把份量十足的意识形态“电影枪”。同时戈达尔也用了离间的手法,突然出现的摄影机和场记板无时不刻不在提醒观众,这只是个电影。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摆脱商业片和新浪潮,让电影和政治搞暧昧,的确是次伟大的尝试。

中国姑娘剧照

喜剧外衣下其实是戈达尔身为一位左派领军人的无奈,正像苏珊·桑塔格当时的预言:戈达尔的电影里语言之意义在消亡。从50s末就沉迷于电影文本性实验的戈达尔,到《中国姑娘》文本的实际意义已被大幅消减,声画分离更是一种典型体现。这种语境里交流愈发困难,不同立场分野加剧;连相同立场内,意义也不断被形式取代。于是我们看到红白蓝的房间里堆满语录本,学生运动沦为崇尚暴力的笑谈。一年后的五月风暴让这部电影成为预言,而那年在戛纳台上振臂高呼的戈达尔和特吕弗从此渐行渐远,终成陌路人。

中国姑娘剧照

看的时候在莫名地想这部电影与一年之后五月风暴的关系(当然,那个不可说的十年的确对五月风暴的发生有影响)第一次看是在飞机上看,由于没有字幕,导致了清醒地时候如坐针毡,困倦的时候就更想睡觉这样的问题......然后在家里看完了第二遍,整部电影弥漫着一股革命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戈达尔不加节制的符号化意象的使用实在是让人厌烦,同时戈达尔JuicyMao语录不加批判的堆砌加剧了这个问题。而且实在是无法认同疙瘩这部电影想要灌输的极端激进甚至有些原教旨主义化的意识形态。

竟然意外的喜欢!红蓝黄三原色用的好高级。打破第四面墙再次被玩出新花样:场记板和摄影机的出现,无法揭开的最后一层面纱。另外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些戈达尔执着的并且后期逐渐完善的概念:un mot, c’est ce qui se tait. 以及acte的重要性,否则一切就是从房间里开始并止步于房间内的狂热空想主义。Il faut confronter les idées vagues avec des images claires.

真的不知道这个一个半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其实花了快三个小时,开小差都花了2个多小时。不过这部电影也因小看大到68年那个五月风暴前法国左翼大学生的哲学观世界观,类似枯燥的大段辩论配合极具冲击力的现代艺术画,其实还是有点意思,只是片名叫做《中国姑娘》,法国的左翼还是把东方想象的太理想,按照片里穿着在东方那个时代分分钟叫你做人。我其实对那扇门很有兴趣,红蓝白, la 法兰西。

很形式主义,信息量略多,全片充斥着各种标志性的跳接,色彩大胆,大量堆砌的红宝书,激进学生大谈毛语录,太过于叛逆与狂热,戈达尔毛粉众所周知,毛毛之歌相当鬼畜了。虽然还是实验性比较浓,但已经很收敛了!火车上的大量谈话,牛逼。对话电影政治浓厚,虽然真的有些不太懂!但现在看此片的预示也算是一语成谶!以及四百击男孩长大了,超经典的一首配乐原来出自本片,有多经典台词,还蛮喜欢的。

当摄影机出现在画面中,自觉性达到了巅峰。衣食无忧的学生坐在蓝白红三色的房间,读着红宝书听着音乐高唱着毛毛毛,幻想着革命,他们对于中国的幻想恰恰成为如今中国人眼中的奇观。艹。坐在教室里闹革命,还开除修正主义派,我里里外外看,都觉得他在讽刺这些学生的荒诞,火车对谈显得维罗尼卡又被动又愚蠢。最后有人回到了中产生活,有人还是过着吃涂黄油面包的生活。但再过一年就是五月革命了。

投入进去之后观感还不错,跳跃的剪辑和对话长镜头都折射出一种年轻人生活与思想的魅力。文艺青年的碎碎念和小团体式的社会运动学习,采访形式的个人独白,朗诵红宝书,低成本cosplay的课堂活动,火车上的攀谈,最后找错房间的暗杀,收回的公寓,被撕的标语和清空的书架。Henri那个关于婴儿学会羊叫的故事一语道破,但激荡的青春大概就是这样热血又狭隘吧。非常喜欢两位女主角的穿搭。

不想读书就炸学校,戈达尔妥妥的激进分子。直勾勾的毛泽东思想讲解,像是在灌输,也像是在反讽,小公寓里的党支部看起来就像是在过家家,这些青年与其说是为了革命理想献身,不如说是在消耗分泌过旺的荷尔蒙,是在宣泄无处安放的躁动。列车上的对谈一语中的,不仅要想着如何破坏秩序,也要考虑如何重建秩序。戈达尔不仅想革电影的命,还想革政治的命,但电影离政治越近,离艺术就越远。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从高空看越南 真实的丹斯 野兽 卢丹的恶魔 BurningSun:揭露韩流明星聊天室里的秘密 上海之味 私家庄园揭秘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