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不评价电影内容,因为朴素到就是一个骑行日志。我已经好久没有接触旅行相关的信息了,这几年一直在就业、考研和论文中浮浮沉沉,都忘记了,我曾经是那么一个叛逆不羁的人。一个人去外地看live,大冬天浑身被汗浸湿在深夜里散步回青旅;一个人跑到美国呆了一个多月,曾经因为太累抱着行李在路边昏睡过去,醒来行李还在;一个人因为喜欢《冰上的尤里》,逃课飞到日本,去了荒郊野岭的高森和唐津,而且当时还不会日语……我一直觉得,只要心还在路上,无论是否去旅行,你都会获得幸福。如果我能去做想要的职业,那么就算没有以前那么自由,我的心也是在跳动,在蓬勃地生长的。当然,我还有一些想去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机会带上自己的小提琴,去拜访梦中的风景。
环岛旅行中真正在旅行的是心灵而不是双脚。生活在物质文明里的现代人正在去往便捷生活的路上,而我们的主人公却凭一己之力捲起了太平洋的风。尽管以梦为马的单车与历史的车轮时速不同,但命中注定的那些人终究还是在同一条公路的不同拐角处相遇了。说明在时代迁徙的过程中,那股巨大的牵引力并不能彻底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远。我们在这场属于一个人的远行之初发现了每一个人背后的孤独,也在中途体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联。或许我们都是这座《悲情城市》里的男主角:听不清世界的声音,也道不明自己的感受。但弹着《练习曲》的吉他却把人生那些悲喜交集的话说了出来,一双观照人情冷暖的眼睛最终聆听到了世界的心情。
2016年年底,我看了这部电影。2017年年初,我单人单车完成台湾逆时针骑行,全程一千余公里。2016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就想来一次没有任何顾忌,不用详细做攻略,能挥洒汗水、深度体验的旅行。所以我选择了单车骑行。而选择台湾是因为:我想亲自看看——跟我们流着一样血的人们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不同。当时为了充分收集资料,获得一个初步感官,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其实那时有很多细节没看懂,也没怎么感动。只有两个感觉:喔,海岸风景好漂亮;台湾人生活确实蛮富足的。直到换完岛以后,我才明白台湾人的生活和我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人情味。这个人情
今日观影:练习曲看的第三部公路片。叙事没有重点,主题不明。前面将自己想象成回日本当兵的老师,后面又有对邻桌讨论日本当年撤走时有许多人留下来的描写,让我错以为明相就是当初撤走的那一批日本人的后裔,以为主题会在此升华,还有那个面馆的老板,误以为他就是当时留下的那一批人。然而前面这都是我以为,电影中没有过多展开,不禁怀疑这段情节的意义在哪儿。当然旅行路上遇到的人还是很有趣的,骑自行车旅行最好的最不好的你都会看到(最好的景色,最不好的环境被破坏的样子)。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应该是在海岸边遇到一家四口,爸爸请明相喝酒,女儿透过酒杯看明相和爸爸妈妈。
7/10 本片是导演陈怀恩为了纪念故去友人而拍摄的电影,自编自导自摄。用伪纪录片的方式串联一个人的环岛骑行,路上人路上事,依山傍海,风光自然无限好,但影片结构略显松散,人物仿似走马灯。旁白、文字、对话,着实鸡汤感,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电影客串倒是熟脸频现,吴念真、许效舜、张惠春,熟悉台湾影视的一定不会陌生。影片结尾《太平洋的风》的作者演唱者胡德夫先生亲身演绎此曲,歌声与海浪同袭,余音袅袅。歌里这样唱,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吹开我最爱的窗,当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真正的太平。
圆形结构结尾对第一天骑行的补叙所呈现出的爷爷对母亲的思念夹杂着太平洋四起的自由之风,单车环岛之旅荡漾着物是人非,人世沧桑的感慨,暗藏着人生相遇却又分别的必然,淡淡的伤感没有压抑着听障患者热爱音乐热爱吉他的心,相反的他坚持着“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信念更更广阔的视野,看见了一家人相处的温馨,看见了跪拜求雨的习俗,看见了子子孙孙永保佑 ,世世代代传香火的虔诚。路又远又长,人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大一时候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一次课堂练习我还很中二地把旅行主题做了一个小短片动画,虽然做得很一般但是我自己配音的那句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做了让我记忆至今,今天偶然翻到这部电影一晃眼已经十一年光景了,想起第一次和朋友骑行两百多公里看到海边那种激动的心情,第二次再去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动,时光匆匆有些事情真的是要青春承载着去做晚一点就再也找不回那股热情了。
多年前刷过两三次的片子自行车始终是最喜欢的旅行方式时间越久越明白,人生的大部分事情都要“趁早”,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下一次”……“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还好,那一年真的去骑完了青藏线,即使是独自一个人出发…可能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机会和勇气迈出那一步。所以,趁着时光尚好,去爱想爱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去追想追的梦。
1.公路片。我受到感动的不是沿途台湾的风景,也不是他经历的故事和遇到的人,而是骑行的人在路上的一种迷人气质。2.结尾那首胡德夫《太平洋的风》我从前听过,当时无感,如今在片尾听到,非常喜欢。3.导演在结构(剪辑)上玩了一点花样:第一天出发的镜头放在了回到高雄情节之后。(对比?)4.不仅是讲述人的梦想,还有台湾民族志的感觉。
像一篇散文诗,是一本游行短记,作为台湾新电影走过来的导演,影片中流露出了很多侯导的印记。因为是在拍摄主人公人生中的一段经历,遇见的人,走走停停,让我偶尔怀疑这是否是一部伪纪录片。我喜欢影片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音乐,对于日记式的表达我不置可否,这也许是局限,带上时间的痕迹也许又不一样。不论如何,我还是有被healing到。
背着吉他环岛,手绘旅途中遇到的人,三两句的日记。几乎集成所有的文艺因素,好像理想主义到不能再理想主义。但在看的时候我总是很恍惚,感觉,一切自然得仿佛没有脚本。上学期的电影通识课,老师在讲“台湾电影的青春叙事”时点到过《练习曲》,讲到结尾胡德夫《太平洋的风》,忍不住哼了起来。心有戚戚的人大概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练习曲》单车环台湾岛日志,太平洋的风,一直吹。想起大理洱海边骑行杭州环西湖两圈真是惬意。最近看的骑行电影都挺好的。“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自的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终究会各分东西。”音乐,是听觉上的安全感。”立即去做想做的事吧20130608
本来自行车环岛就够吸引我们这些户外爱好者了,加上主角特殊身份还表现出来的勇气让人敬佩,我也时常在路上碰见很多骑行者,我会想象他们一路的艰辛坎坷也有风景美丽,本剧环岛一路带给我们很多新奇遇见很多困难和美好,我想这就是道理,下定勇气去走也行艰难但总有幸运美好的故事遇见,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