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上海之味电影

 
电影译名: 上海之味:里克·斯坦的上海美食之旅 / 味道上海 / 舌尖上的上海
豆瓣评分: 6.60
影片地区: 英国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2016
影片时长: 60
更新时间: 2024-05-22 10:06
浏览次数: 48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上海之味电影演员名单
Rick Stein
上海之味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著名英国美食家Rick Stein这一次来到了上海,他在品尝地道上海菜的同时,还身体力行,走进渔村、老城区、海鲜市场,以一个英国人的视角,领略并解读了他眼中的上海文化。

这部纪录片展示得很客观,但是我觉得纪录片拍摄者真的很喜欢上海风情,喜欢上海菜,至少我觉得如果它给观众带来共鸣,带来想去尝试一番的冲动就是最成功的了。平常吃红烧肉就会很惯性的吃饭,但是纪录片就会点名要就着米饭吃味道才好,吃小笼包个人也不会太讲究,纪录片也点名先唱什么后尝什么。拍摄者爷爷对上海菜背后做法、来源的深入探访真的是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当然也适时补充自己平时做菜的看法。另外,这部纪录片也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上海,虽然画面不高清,远没有《舌尖上的中国》清秀精良,但是感受到了许多。另外,英国大厨爷爷真的好可爱,他说他可能一下飞机就去做红烧肉,哈哈行动力max!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和他有一样的实践力!

上海之味剧照

佳佳汤包的小笼包、毛蟹、阿大葱油饼、红烧肉、崇明的清蒸白水鱼、崇明米酒、福的融合菜、大肠面、和平饭店的英式下午茶、咸蛋黄面包蟹、葱爆蛤蜊、老镇商业街的臭豆腐、白斩鸡在60分钟时间里依次亮相,同时Rick还回忆了小时候在英国第一次吃中餐时的玉米蟹蓉羹、豆芽炒五香牛肉、荔枝的三道式。应该说算是上海本帮菜和本地小吃中的一些典型代表,也还各有代表性,当然上海有更多的味道是没有呈现出来的。串场里的一些闲聊略尬,涉及片面的政治评价。引经据典蛮有新意,例如举出了17世纪李玉对蟹的诗词等等。深夜看这部纪录片还是会饥肠辘辘的。

上海之味剧照

里克·斯坦的上海美食之旅,美食倒是其次,拍摄手法喜人,主持人hold住全场,总是满怀热情地探索并介绍各种不一样的做法。佳家汤包的小笼包,寿宁路夜市的烧烤,一大早排队一小时的葱香煎饼,不让拍摄的中共一大会址附近的红烧肉,崇明岛的蒸鱼和黄酒,福餐馆的清炒虾仁和鳗鱼,态度不好不怕顾客的猪场面馆,外滩和平饭店的周六下午茶是德文郡风格,海鲜市场买食材面包蟹和鲳鱼家常菜鸡肉作为结束。主持人把臭豆腐的味道比作布里干酪,说像坏掉的卷心菜,的确很为本国观众考虑,他心目中的前三甲打算回国后要自己做的是:小笼包、葱爆蛤蜊、红烧肉。

上海之味剧照

看主持人的“威尼斯-伊斯坦布尔之旅”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很好奇上海这集他会如何评价中国的食物,然而万万没想到震惊到我,因为他居然到金山拍摄了,哈哈哈哈震惊!而且在金山吃的是一道臭豆腐,他说老远闻到了臭水沟的味道哈哈哈笑死了,金山臭豆腐一绝好吗,我半夜都流口水了!不过这集里的上海美食选得还是蛮不错的,红烧肉一生挚爱,主持人称它为上海菜当之不愧的王者,真是很有眼光!一般来说国外的电视台拍中国境内的内容时,谈到一切敏感话题我都会比较玻璃心,不过这片子还可以,也就提到文化大革命(doge)。

上海之味剧照

吃过其中的几家店,普普通通吧。出现的小笼包、拌面、白切鸡、红烧肉、葱油饼都还可以,但也没有说多么好吃,不知道老头的赞叹是真是假?所谓沪菜天花板的福系列餐厅口味也就那么回事吧,老板的端着和老板娘的谄媚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再现了上海虚荣西化与凋敝藏拙并存下的四不像感,没有了本土作家如金宇澄的偏爱,以西方视角“残酷”地揭开了魔都现代文明的外衣,冷静地呈现出下面更加真实的妖气和混乱。

上海之味剧照

在所谓“忆苦思甜”的外壳之下,一切生拉硬拽不相干的政治和输出各方面刻板印象的行为都得到了合法化正当化。哦~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学会这种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外宣手法呢?那些所谓要“正视历史”的人,你们对西方的外宣手法和话语霸权的渗透还是太不敏感了……西方媒体太懂什么是库里肖夫效应了……另外,提了几次味精了,我是真的看出西方人对味精有多么偏见了。如果没看过《鱼翅与花椒》或许我对这一点还不以为意。

上海之味剧照

确实,拍个吃的三句不离温格很烦,但貌似带点人文类型的纪录片都是这么搞的,也正常(拍印度的片也是频繁提印巴种种)。但这片子技术层面上确实挺一般(平庸),选的馆子也不怎么好(肉眼可见的不怎么好)。不过我在想,这是不是只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太了解中国的美食,所以才有这种观感……会不会印度人对bbc拍印度美食的纪录片、泰国人对泰国美食纪录片都是这种态度呢……

朴实的镜头也带低了味蕾的品质,意在烘托的繁华与饕餮呈现着灰头土脸,追寻中国食物的意义,聚焦在术而非道。叙述大量历史事件与背景,但试探性的手指似乎戳在放满猪油倚待煎炸的面团里,只见凹陷,不见深度,挖掘不出超脱食物本身的之上的情感与传承。

我来到上海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今天决定了回顾一下上海的特色美食。已经快过了三年,但是我还没吃到阿大的葱油饼,不知道是否值得排那么久时间。主持人有点尴尬,吃了一口小笼包不小心把肉汁洒到衬衫上哈哈哈

上海小笼包,看起来很不错啊……然而这个片子意识形态的东西太多了。终究落了下乘,我不说三观,想洗脑,还是要不动声色……太用力了,然而后面的某个葱油饼店的某个新闻以及引起的中堂的反应,让人哭笑不得。

作为一个英国人,他已经算真诚的了,很多上了年纪的欧洲白人未必有他这份对异国的包容心。纪录片拍得很接地气,不过真没必要吃一道菜就谈论一次文革,BBC味道太冲了。PS.上海,真是中国最无趣的城市。

寿宁路海鲜街已经关掉了、高架下的龙柱他也知道、葱油饼也吃到,蛮地道;和每个餐厅的员工拍合照是点睛之笔;要再看一遍红烧肉的做法!还有白斩鸡也比我想象得要简单 我不行了看起来泰好吃了!!

小笼包,大闸蟹,早点摊的葱油饼(猪肉馅,加猪油),红烧肉加绍兴酒(据说绍兴酒味道与雪莉酒相近),公园练剑和月牙铲的老头,崇明岛渔民的清蒸鱼,黄酒的酿酒厂,大肠面,臭豆腐,白斩鸡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从高空看越南 真实的丹斯 野兽 卢丹的恶魔 BurningSun:揭露韩流明星聊天室里的秘密 上海之味 私家庄园揭秘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