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
【小林正树第4部】1.这是一位侵略国的导演,对侵略战争的深刻反思。不论视角如何,勇气可畏;2.“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这是梶的无奈。其实身份本身并没有错,如果作为受害者的“我们”,从这场战争中领略到的仅仅只是“日本人都该死”,未免过于偏颇;3.作为一个“人”,何为生存的条件——不过是存在的意义罢了。梶是追求理想的人道主义者;所长是适应时代的机会主义者;冈绮一行是利用时代的功利主义者;美千子要的是家庭,春雨要的是爱情,老高要的是尊严……4.电影中的中文,的确让人有点出神。为何不找中国人直接出演?兴许跟沟通效率、时代背景(那个时代的中国还在另一个浪潮中)等有关;5.电影中频频出现“日本鬼子”的字眼,这可是冒着被本土批评的风险,再反观我们的抗日神剧……
比起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实践者,影片主人公更像是一个软弱的空想家。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地方,那大概也是从弱势群体共情的角度出发的悲悯罢了。影片的视角正是落在了中国人的一方,把双方的明争暗斗嚼碎了给观众看,才激发出如此真诚的自反,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但仔细回顾主人公身上的特质便会发现,单纯靠人群中的异类自反的程度是不够的,影片花了大半篇幅仅仅完成了一个孩童都能理解的“杀鸡儆猴”式寓言,如此看来很难将影片称为一部伟大的反战史诗。但小林正树的巧思在于,他并没有为了突出战争给弱者带来的苦难而粉饰弱者的愚昧,相反,劳工营里人人都是平等地具有善恶两面的真实群像。影片时刻散发着难以捉摸的悬置感——不仅来源于压迫者的残忍,同样来自于被压迫者身上“善意的罪恶”。所以从原罪的角度理解可能更符合影片的主题。
拍的好又不好,美化慰安妇的生存环境(不能忍),丑化中国特殊劳工的好色程度,饭都吃不饱 天天长时间工作哪来的精力想女人?中文台词写的太烂 说的也像在说韩语。老鸨的形象我说不出来的觉得别扭,还有男主的老婆也是,演日本女人如此就算了,中国女人不是那个样子,虽说那时都媚男,但是各有各的媚法,这里的中国人都不像中国人,拍不好不如少给些复杂的对话戏份。但是此片也有真实残忍的一面,全世界通用的官腔、苦难的人、对生命的漠视、军人的冷血都让人难受,抛开中文发音(不如都说日语,还能不影响演技发挥),演员演技也都很好,就是那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看得我不适,尤其是老鸨,她被丑化的好严重,非常不喜欢她们从风尘中来的片段,因为真实的慰安妇可不是这副享受生活的样子的。本来觉得同事已经够坏的了,宪兵已经是人性尽失了。
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下,多数人被洗脑被扭曲,男主代表的少数清醒者,受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持异见,因为是少数人而变成“不正确的”,变成别人眼中的异类被排挤,在大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且政治站位和立场都不对,但是把时间的维度放大,今天我们都知道男主反自己国家的侵略立场是“正确”的,因为永恒的理性正义观念是大于当时日本国执政者狭隘的政治立场的,但维护真理的代价何其惨痛。第三层直接跳出侵略和正义两个二元对立的立场,上升到人性的体现,不管在当时变态的日本大流中,“正常人”倍受打压,其实无论何时何地都适用的人性之弱点,丛林法则中的适者生存,无非是投机取巧、顺势而为,所以小人当道,好人寥寥。因为人善被人欺,像男主这样的人因为处于恶的大环境中,坚持原则坚持正义反而会被认为愚蠢,难以在丑陋的现实中立足。
中文口音太出戏了。最重要的是,怎么说呢,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但故事里的人的行为逻辑跟我一直以来看到的“抗日”片子不太相同,首先我就不相信在那个时候的日本环境下能够培养出男主这么人道的一个人,他人道的程度让我觉得他比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受了这么多反战教育的人还善良;其次片中几乎所有的中国角色都怪怪的,你说他们有骨气吧,也没闹出什么事,你说他们没骨气吧,有时候还特别“平等”地跟日本人对话,比如老王隔着铁栅栏说教男主,让人感觉很违和;最后吧就是这电影还是太避重就轻了,根据我看到的历史记载日本人在满洲可比这个残忍多了,竟然还会出现因为劳工大喊“不杀好人”而停止行刑的情节,最后把刑讯逼供莫名其妙用在男主身上了………刚打开前半小时直到“特殊劳工”来的镜头我对这部电影期待是很高的,后面比较失望
锁定个人年度最佳旧片之一,应该可以竞争日影史上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彻底且最具深度思考的一部作品了。上一次看到令我个人感到如此震撼的“抗日题材”作品还是小时候看的冯小宁的那部《紫日》......小林正树不仅在本片的影像调度和剧本制作上尽量做到了极致,还做到了以一个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的角度而言,对于那段历史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与最大力度的反思和忏悔。就此层面上而言,小林正树不仅是一位业务能力出众的日本电影导演,更是一位值得大家尊敬的那个年代的日本人。演员方面,从仲代饰演的充满理想主义思维的男主、到诸多日本演员所出演的中国人角色,每个都做到了真正的有血有肉,以至于可以忽略掉片中大段日语口音的普通话对白所带来的违和感(但是能听出中文对白肯定是懂中文的人指导过的,因为语法很接地气)。
这部电影因为涉及了中国人的部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有点不伦不类。原作和导演都对日本兵的残暴程度有所低估,而他们对中国人的塑造也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人。一如电影中那些扮演中国人的日本演员所说的那些不伦不类的中国话。但是剧情作为职场法则却是共通的,你如果不愿意同流合污,就只能承受同事们的暗中诋毁与破坏。要摆脱这种困境,其实独立抗争是不够的,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力背书,和一群意气相投的同志。所以我国革命时提到,拥有人民军队,武装斗争是必要的。而日本的左派却被淹没在了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一个一个的被解决掉。事实上,都已经进了集中营强迫劳动,是否抽鞭子都无法改变被压迫的事实。而Kaiji就深陷于这个矛盾中,想要抗衡由此产生的漩涡,最终被进一步拖入了深渊。
值得六星的伟大作品,下半部尤其震撼,隔着电网的对白,刑场上的呼喊,极痛苦中的挣扎相拥和奔逃,是让人看过一次永远无法忘记的片段,尤其是考虑到原著和导演都曾在满洲生活过,拍下这几幕时小林正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啊… 在满洲殖民地的恐怖环境里,如果不想成为“鬼子”,继续做一个人,是需要带着赴死的心的。然而即使这样,还是几乎沦为半个“鬼子”,并将进一步被抛弃到离地狱更近的战场,只这一部已经震撼到让我久久缓不过神。另外,虽然出现了很多角色,但演员们的演技都好精彩,即使说出来的常常是并不流利的汉语,也不会出戏,这么努力的大量使用中文台词,也好真诚。哪怕仅凭人间三部曲,小林正树对我而言也足够成为最杰出的日本导演。
想要试图作为一个人活下去是困难的,人间的条件不在于某种贯彻人道主义的尝试,即使这样的尝试是必要的。人间的条件只在于是否自由地去承担自己一切行为的责任,不仅承担行为本身的责任,也承担关于支持这些行为的前提的责任,就像当年满洲的日本管理层和中国劳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男性和女性,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运作在这些不可化约的身份之间将能够言语的符号载体和人分割开的不是某种巨大的认知差异而仅仅只是视点的分裂时,为人的条件就清晰地摆在眼前了,成功的管理者能够做到贯彻某种人道主义的管理方案从而让劳工甘愿失去自由地工作而不想逃跑,然而一个人会为了劳工们逃亡的成功开怀大笑。
在乱世浊世若想独善独清可谓痴人说梦。他想在别无选择中另辟蹊径,为那些劳工取得哪怕一丝保障,战争的风暴一旦卷起,狂热代替了理性,敌对代替了人性,人间的条件——以人为本,一视同仁——不过是缥缈的一场美梦。“我唯一的恶,是因为我是一个日本人。”他怨恨地叹道。车厢里放出的是恐怖的幽魂,漫山遍野,行尸走肉,在本国的土地上却有异域的惶恐。角落里蛆虫从腿部涌出,与旷野的丧尸一同啃噬着悲苦的命运。小林正树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哲理的反思,这在他的《切腹》中有所体现,而长达十小时的《人间的条件》更是以彻底冷静的镜头控诉和反思,人与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四星半。小林正树真是一个有良知的导演,其反战思想深入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不是有些日本导演的那种反战败思想。全方位的展示了战争对个体的残害,及军国主义对人的残酷控制。人性的复杂度完全体现出来了,对中国一方的描述虽然没有做到完全客观,但不矫情,不粉饰。从两方面,各群体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体现的淋漓尽致。片子的镜头语言,整体把控调度,都是极具水准的,角色和情节水乳交融,有些地方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角色生动而鲜活,就是让日本人来演中国人,那一口蹩脚的国语听的有点难受,但无伤大雅。仲代,有马,新珠,淡岛等几位主要演员演的太棒了。
第一二部的场景主要在矿山,梶试图为被强迫劳动的中国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但面临着被加害者的不信任和矿场管理层及军方的挑战。小陈,金东福,老高和阳春(居然是有马稻子),老王;山本聪的侠道大哥的角色很喜欢可惜后面就没有了。中国工人刚下密封的火车然后像蝗虫一样群涌向粮车的那场真是骇人,在目睹梶为了救下三名劳工而可能被军刀劈死时所有中国工人一起喊放人的场景是个转折。面对他人遭受的不公人道主义者梶用实际行动在为弱者抗议,这在最后两部即使自己的处境已经是俘虏也还向苏联人要阿司匹林一样。中国人不信任也跟后面梶因为不信任而犹豫投降一样。
松竹映画实打实走在本土反思前列,可积杂着小林正树的名言症,前现代电影,观感不如《厚壁》,想来是编剧不及安部公房,说教更重,主人公圣人的姿态大过了作为人的行动。行刑部分基本是《厚壁》那段的复刻,非常神奇的对应,日军对中国人,美军对日本战犯,一样的语言,表达一样的观点。整个来到南满铁支援劳工模式改革也是看上去比较奇怪的前提,基于结构和体制做产业分析得出的战败预测,反倒落在非常具体景象的人本主义立场上,却没能凸显这样的主题,如果晚些年拍摄可能小林会想得更好些。好的是老虎岭的风土摄影,火车那段镜头运动太多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