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人生七年2电影

 
电影译名: 人生七载之当我十四岁 / 14岁起 / 人生七年第二季 / 14 Up
影片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豆瓣评分: 9.40
影片地区: 英国
影片类型: 纪录片,传记
上映年代: 1970
影片时长: 52
更新时间: 2024-04-29 17:32
浏览次数: 276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人生七年2电影演员名单
Bruce Balden
人生七年2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

看着他们按照七年前说的计划一步步进行,忽然意识到我的人生似乎连长远规划都没有。如果提问七岁的我想上什么大学,我也会问大学是什么。小学班里学的最好的同学去考五大名校,最后只考了30分。中学时我只想努力进班级前十名,但周围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很聪明(和家人对我的评价完全相反)应该学理科,我那时候也不知道理科和文科的区别是什么只随口答应。我混沌地度过人生每个时期,高中还是选了文科,只是因为被认为合适,那段时间唯一一次做了长期规划,想做会计,但最后却考取了法学院。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律师这个职业,直到我去伦敦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非诉律师是什么,而现在,我每天要和陌生人侃侃而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证券律师……说真的,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证券律师是什么,是我面试前一天才百度的,我的人生,真的得过且过,昏昏噩噩

人生七年2剧照

“我们生活的现代生活,很多生活的乐趣都消失了”“并没有消失,改变的是人,你想要的话它还在”“现在谁还要的起这种快乐”“不,谁都有权利快乐”相比溺死在题海中的东亚人的14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弟已经形成清晰的三观并且对政治和哲学话题见解独到。“仲裁委员会”这种只会出现在道德与法治课本里的词对14岁的我来说还过于深奥。富人感受到社会地位给予他们的责任和期望,野心和竞争所带来的内耗和焦虑。1970s的英国面临经济转型,罢工潮和失业潮,党派纷争,因此他们对社会变迁有着更深刻的感知。穷人有的四顾茫然,有的像目标迎难而上。相同的是他们不再用笑容面对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倦怠和一部分的世故。孩子们对节目的看法也启发了我,导演组将孩子刻画为阶级代表,在此叙事角度下个体的独特性似乎被忽略。

人生七年2剧照

所有有明确求学规划的孩子们都如愿进了计划中的私校,弹琴下棋集邮瑞士滑雪,对社会现状思考谈吐之成熟超过了14的年纪,甚至他们还有怕被观众当成典型类代表的反思,但的确是标准的精英阶层再复制路线。公校的几个女孩们则不太关注那些宏大问题,更着重在了安排好当下课业对未来也是泛泛的有好工作好房子能出去玩玩看看的务实期待。即使是富家女苏西好像也并无太多野心和憧憬,只是想成为速记员,大概也和那时女性社会地位有限的选择有关。有点小混混感的街头男孩意外的按规划走向骑师的路线,仍然开朗健谈(零花钱也不少)可能是贫困阶层分组里最能逆袭的了。但总体孩子们都变得更羞涩或忧虑了,未来会如何展开呢。

人生七年2剧照

人生七年也记录了英国的发展,那个年代,中国还在闹文革的时候,英国急速发展透过影像也可以传递出来,看到视频拍摄设备也越来越清楚,谈论股票的,说以后要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七岁小孩可能是显示自己的优越性,14岁的他变得谦虚了,另外7岁的孩子们还不太知道隐私,男女之间的差别,14岁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保护隐私,基本上也没有谈恋爱,14岁的孩子们也开始分得很清楚阶层之间的差距,西服小哥是一个目的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人,其他小孩对于目标已经没有七岁那么轻易说出口了,变得更加深思熟虑,1971年的英国小孩知道生活中很多自然的乐趣被剥夺了

人生七年2剧照

14岁上,John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政见了,条理清晰,也太厉害了,Nicholas也是想法很成熟,Tony在实践自己马术师的梦想,贫富看起来不像7岁时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影响那么大,对坚定有主见的孩子来说,这些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但对迷茫的孩子来说,家庭背景的差距成了他们的起跑线或禁锢,住着四千亩庄园的Susie,梦想竟然是速记员。还有很难忽视的是男女差异,当然不知道是不是人物选择的关系,几个女孩子中,除了Linsey输出尚可之外,另外几个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主见,也没有表达的欲望。

人生七年2剧照

14岁的富家孩子已经大致实现了7岁的求学规划,也对人生有了很详细的规划,对贫穷,人生的选择,罢工,议会,政治权力,金钱的作用,想做的事情有了相对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在是否出过国,支持保守党还是工党这种问题上明显分化,提问的问题也都非常有意思。看的时候感觉大概很多我锅上大学的孩子也没有这么明晰的“自己的看法”,遥遥领先。give me a child and I'll give you the man, 有种deterministic的感觉,四星半

人生七年2剧照

是挺殘忍的。環境對成長的影響這就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盡量關注到每個小孩,懷著好奇的心去揣測他們的行為舉止,nick無疑是這部裡最吸引我的人。覺得很有意思的是本人會因為保羅7歲時的一句「大學是什麼」而憐憫他,卻不太能(願意)理解蘇西的不快樂,或許是因為本人和中產三姐妹那樣覺得不是很有必要,永恆的快樂註定是不可能的,而凡事都要有失得。另外就是她們三人都說不會太早結婚,此話一出我淡淡微笑,怎麼說呢,有點奇妙,「那就走著瞧」的感覺。

孩子们7岁与14岁的切换会让人不觉惊叹,是光阴孕育生灵,也是从黑白走进彩色世界。富帅富美们的人生精准踩中节拍,而平凡小孩们还在迷茫。|政治立场、贫富观念已初见端倪。富人要保守固有阶级利益,穷人则忿恨不公。比如在罢工问题上截然相反的观点显然来自对立的立场。|分析节目意义那段,孩子们真是有好清醒的认知。贴标签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人不应该被标签化或类型化,但人又总是归属于某个群体之中。观众确实会边看边贴标签,并自我代入相近的处境。

对于罢工的看法和政党选择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很明显地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立场差异,然而对于14岁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体系的孩子们来说,在镜头面前,他们也只是在依照自己心中的模糊的“公平”和“善恶”观念选择偏向,既得利益者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跟被剥削的阶层感同身受吧。14岁的孩子们面对镜头不再像7岁时那样坦然,开始怀疑节目的目的和意义,对节目播出后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变得有所顾虑

14岁大部分孩子不再看镜头说话了。有钱人的孩子的思维明显比较开放,个人觉得一个是轻松惬意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就是从小培养的兴趣差别(记得Charles还是Andrew说看电视没意义),促成了他们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还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就是农场的那个,看好他。 其实不用过度分析,毕竟样本数量很少,就像John说的,这个节目很容易误导观众,给我们贴上标签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背景、阶级与经历产生的不同了。一个人会因为性格的乖戾被厌恶;会因为人品的卑劣被鄙夷;会因为行为的失当被反感……但不能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歧视,因为这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可是,现实的复杂就在于,那些被歧视的因素是同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东西相伴而来的,比如阶级、贫穷乃至于肤色,只不过政治正确不允许世人这么直白罢了。

阶级逐渐分化,思维深度与语言辩论能力差异凸显。虽然富家子弟说的话仍然是符号化标签的堆叠,但至少词汇量积累远超于穷人。其中三姐妹说支持罢工是因为家长都在罢工,诙谐的现实。农村的孩子更加内敛腼腆,不愿意直面镜头,城乡经济上的差异导致社会地位的差距,经济实力与自信程度相勾连。今日学习倦累,看纪录片观人生百态解压,人生不过如此。

以前一直不敢看 就是因为害怕面对阶级的差距 这集里果然更加明显了 另外国外孩子的政治启蒙和意识真的比国内要早很多深很多 国内一切控制都是隐形的… 我觉得john挺好的 很自信 知道自己要什么 也挺喜欢bruce 不知道他的能力能不能支撑他的理想 另:学马术不应该很贵吗 另:女孩子们怎么变丑了????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从高空看越南 真实的丹斯 野兽 卢丹的恶魔 BurningSun:揭露韩流明星聊天室里的秘密 上海之味 私家庄园揭秘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