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路德维克是捷克铁幕时期政府的公务员,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参加政府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他得知他的顶头上司被秘密警察抓捕了,他很害怕连累到自己,回家后又发现家里莫名其妙停电了,而大门有别人进来的痕迹,就连电话好像也出现了状况,他怀疑自己也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而街上一辆停着不动的小轿车似乎是秘密警察的监视哨,夫妇俩在对于未来的在担惊受怕里相互埋怨、指责,最后演化成对于相互的不理,他们认定自己将是下一个受害者,许多关联的事件让他们越想越怕,并因为害怕被捕而焦虑起来,甚至想到了自杀却因故未成,第二天,他们已经变得绝望静静等待着最坏的结果,这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电话里传来的却是……
第4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卡尔·卡切纳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经典奖 最佳修复电影(提名)
【第四届圣狗国际电影节(GIFF)】第十二部∶主观视角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人物言语里的不安和恐惧,搭配黑白影像的灰暗和沉闷,营造出极度压抑不安的现实生活,一夜无眠的夜晚,无法预料的结局。一群人在宴会上通过怪异的游戏来获取狂欢的乐趣,言语间的讽刺意味深长,两个人在房屋中找寻未知的秘密来缓解内心的不安,靠着微弱的烛光来慰藉恐惧。黑暗中隐藏着的压迫和监听将两人之间的信任逐渐分割,取而代之的是愤懑不平的情绪波动,试图用躁动的音乐来掩盖一切,却引发了暴力的冲突,越发的愤怒、越发的不安,玻璃坠落破碎的慢镜头预示着内心的绝望,让人感到恐惧的不只是政治上的压迫,还有婚姻关系里的裂缝,这一系列不安元素的重叠将他们逼向了绝望的深渊。当电话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曙光重现,但更多未知的恐惧依旧在等待着他们,无处可躲。
#捷克新浪潮#原片名捷克语“ucho”意指“耳朵”,与片头一片黑暗中对耳朵的极特写相呼应,以及阴森恐怖的配乐也引申出“监听”的含义。或许译为“隔墙有耳”更为恰当,除去了“监听”的生硬直白感。卡尔卡切纳以夫妻离宴回家后过暗的低调布光场景交叉着过曝的宴会中的闪回细节出现,从而营造出诡异高压的捷克铁幕时期的政治生态。雷乃式的幻想回忆赋予影片现代的意识流影调,尽管充斥全片的脸部特写稍显僵硬做作,不如前作《共和国万岁》灵动活泼,但声音的处理,如画面上仍在播放男主人公在厕所中洗漱打扮,然而声音却已然回到家中妻子的质问,此类衔接精道巧妙。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指陈了政治监视对人体监狱性的钳制,甚至异化原本常态的人际关系。影片终于一个定格镜头,男女主人公上方是一幅隐喻含义浓厚的神像画,照应着“我很害怕”
其实我之前并不喜欢看政治片,尤其是批判性的政治片,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尺度,既要达到批判的效果,又要兼顾人性的''善'',而一般来讲批判性的政治片,最终都会在''一黑到底''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电影有惊人的脍炙人口能力,兼顾人性''善''与''恶''两面的作品就更显珍贵,而照顾到在善与恶之间的那个庞大的灰色地带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实属遗憾(恐怕这也是本片被永久封存的原因)。可是,如果结合当下,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批判性的声音,哪怕是一黑到底的,哪怕是批判人性之恶的,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成启蒙的民族,这种声音依然宝贵!
7.5/10.1.第一部卡切纳。片名着重点虽是听觉,但其视觉元素才居表达的首要。被告知潜藏的监听设备为本就逼仄的室内空间再添一层心理层面的压抑限制,造成角色认知上的封闭困境,都无需再次强调真实的监听设备是否存在,机位、光影与闪回片段的设计便已让心理的相对强行易变为绝对现实。2.片中无孔不入的被窥视感同样一并被延伸至室外,大量主观镜头的设置不仅反映人物心境,也充分模拟视听感官的身份递交,室外的监听设备也即是摄影机化身的眼睛,是监控设施。3.密闭空间的构建更像一处刑场,硬性逼迫着片内人物进行觉悟、自省与反馈,来看似委婉间接的达成政治控诉,实际本质更多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情景剧。
#隔牆有耳 #2022金馬經典影展 老婆的嘴一路沒消停,但細數的那些可見還是真愛。只是老公心裡不斷回想晚宴上每個人的話中是否有話,每個人的動作神情是否有異,實在無法和妻子多說些什麼。但妻子也像了然於心般繼續嚷嚷,到了最緊張關頭甚至幫老公打包好行李哭哭啼啼。觀影的緊張情緒隨著兩人以為被監聽的劇情,一下緊張、一下放鬆,馬上又發現蛛絲馬跡馬上又著急起來。這麼折騰了一晚,恐怕該被聽的也聽了,調查完畢,這家庭的本性終被認證。緊湊的劇情,夫妻互動也十分有趣,在不可猜疑的細節中插入監看監聽的設計,回想起來心有餘悸,但結尾迎來光明暫時鬆了一口氣,一氣呵成非常精彩。
精彩的室内戏 幽闭氛围营造的很好 失衡的画面构图和来电之前仅有少量光源照亮形成剪影(让我想到暗夜恐惧的最后一个短片) 一波三折的情景也很容易让人的情绪被带着走 推理悬疑剧常用的主观视角的记忆闪回一点点拼凑事件模糊的原貌 但永远无法清晰的真相强化了主角的恐慌感 某种程度上给我带来的观感上的紧张感比最近看的几部鬼屋题材恐怖片还要强烈 结局出人意料但被墙上那张黑色的挂画挤到画面右下角的两人告诉我们这只是意味着他们往监听的陷阱深处又走了一步 只能说没有人比经历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欧人更会拍也更敢拍这类题材的电影了
大三时候老去小寨锵锵音乐那个小店淘碟,当时开始收second run出的东欧系列,但一直没买到这张,这片在待看片单里躺了那么多年,今天终于看了。虽然拍的是1990年前苏联管控下的东欧,但一直觉得莫名熟悉,当这种言不由衷和表演性渗入到日常并被接受内化,实际上比这种极端的监听形式更为可怕。开灯后夫妻间敞亮的“撕咬”戏精彩。最后通过监听他们选择了这个有“污点”的人,也正因为这“污点”,今后他只能选择“正确”了,这种收买既是讽刺,也昭示了他未来的命运。btw,相比之下,捷克电影人还是有勇有谋。
【B+】“……无视臣子生命和财产的帝国专制统治,还常常被人格扭曲的宦官暴政和秘密警察推至极端。统治菁英们享受着奢侈和权力,并对他们的下属行使专制权力;但是他们自己却从根本上缺乏尊严、自由、公平和安全。对人数更多的中低层官员来说,顶级菁英们的生活毋宁说是近距离的诱人幻影而已。他们一方面“不得不”对下属和民众专横霸道,另一方面又被上司无休止且不人道地奴役着,这样的生活恐怕难以有什么真正的愉悦可言,甚至会令有良知者变得人格分裂。”——《中華秩序》
3.5。前半段的气氛营造得不错,从各种不寻常的细节中铺垫不在场的可能的监听,断电时用蜡烛作为光源,明暗的层次更加强了人物心理的不安。闪回部分的主观镜头画面即突出主角被众人凝视的状态,也表现出在铁腕统治的阴影下对自身言论的小心翼翼的自我审查。不是你清白、两袖清风就能置身事外或得到重用,而是需要你有把柄可控且有一定能力手段。费尽心思遮遮掩掩,无形在场的老大哥令人心慌意乱,但更加令人恐惧的是你所有秘密被抖出来后却他放过你。
你只需要不停按门铃,就可以把门里面的人逼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整部电影都太压抑,太冷酷了。几乎贯穿全片的第一视角主观镜头,压迫感太强。不断闪回欢乐的聚会氛围,就越衬托家中凝固的恐怖。门外是死一般的沉寂寒冷,门内是极度恐惧而互相撕咬的困兽夫妻。观影体验非常压抑,非常压抑,主观镜头的凝视力量实在太可怕。结局非常出人意料,但也非常讽刺:虽然不是终结,但也不过是处于即将终结的轮回中而已,不必松口气。
断电的设定让蜡烛的打光效果充分结合主题,氛围拉满。先是怀疑要被抓,到朋友来如释重负,再到夫妻矛盾爆发,再到阴差阳错真的被监听。小品都不敢玩的这么大。高分不在于批判老大哥blablabla,而在于扎实的技法与剧本。真正的监听者从头到尾都是不存在,但是给予猎物的压迫感从始至终。还未开始动作就已经让夫妻二人紧绷的神经断了,二人如同跳梁小丑般互相揭老底儿,最终有选择在大环境的恐怖中选择厮守在一起。
好的摄影总是很贴切的,这部电影的黑白摄影既符合于这个环境,出去客观的环境(不开灯),而且还是内容上的环境(为什么不开灯),同时是利于这个环境的叙事的,当关闭掉视觉的色彩,去强调什么。电影的出色之处也在于此,充分的让人感受到了这个空间和时间,有些密闭空间的对话电影,你只会觉得他们不说话也没别的事做的设计,但这个电影不同,他们说说听听,各式情绪,都依赖于这个空间(画框)外我们看不见的那只耳朵。
最后一幕背景墙上一幅画作占据了大半个画面空间,细看其内容,会发现是一个只手遮挡住什么,私密处被遮挡的一个侧躺着的裸女形象。由于不清楚具体画的是谁,但就其姿态,联想到了被抢夺的欧罗巴和黄金雨下的达娜厄,凑巧的是两者都被宙斯“迫害”,又生下儿子。代入影片结尾,这个宙斯就好像the ear所代表的更为宏观的国家机器,以至于就是这个国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