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作家市川发现自己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妻子在与人气作家偷情,却没有揭穿,他对自己心中涌现的情感困惑不已。与此同时,他邂逅了获得文学奖的女高中生留亚,逐渐与她展开交流。擅长刻画男女之间细腻微妙情感的今泉力哉被誉为“日本洪常秀”,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成为现今最高产的电影作者之一。今泉力哉自编自导的这部影片邀请到昔日天团SMAP成员稻垣吾郎担纲主演,用他细腻的观察、随性的节奏、精妙的台词带领观众去寻找爱情的真相。就像在片中点题的那份甜点芭菲,名为“完美”,实际却一点也不。该片荣获2022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今泉力哉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观众奖
①人类的情绪感知力是分层级的,简单粗暴的爱恨情仇几乎人人都懂,但更敏感微妙的部分,多数人其实是无感的,我反而觉得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更远离动物性的更高层级的部分。今泉力哉、滨口龙介是我一直关注和喜爱的电影人,看他们的作品越多我就越发现,他们对于人类之间的复杂情感抱有极大兴趣,比如本片男主市川,苦恼于妻子出轨了,自己却愤怒不起来,而畅销书作家荒川的困惑却是,市川你的第一部作品写得这么好却为何封笔,另外市川的好友有板夫妇、少女作家和他的愣头青男友等等,各人都有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情绪和心理;②今泉作品中的人物,极少老谋深算、八面玲珑、处变不惊、笑看人生类型,而更多木讷、犹疑、无聊,出轨而无恶意,被绿却不生气,误解也不说破这些类型人群,相较于道德评判,导演更在意的,是人性更多可能性的观察和试探。
观点输出的部分一如既往地好,大家都不经意地吐出金句,也没有耍弄小聪明的机锋,跟《爱情是什么》《在街上》一样平滑。关于头发:如果头发变白了,干脆染上黄头发,可以构成第二重伪装;关于表达欲:内心深处看不起所有人,所以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找人商量(几乎是傲慢的一个变种);还是关于表达欲:我很羡慕你可以这么坦率地悲伤;关于人格魅力:光是不擅长说谎就已经是一个魅力点了;关于一部糟糕的小说:对我来说,这是没什么必要存在的小说。题材也是一如既往的:你到底爱我吗?我到底爱你吗?你到底爱他吗?我到底爱他吗?很基础,如果没有开辟一条探讨爱情的新思路,很容易让人生出老调重弹的嫌恶。不幸地,这一次对文艺圈“贵圈真乱”的白描几乎没有一点新意,人均小说家,个个都搞文艺或者被迫纳入文艺圈,文艺得几乎油腻、噜嗦了起来。
3.5,最不喜欢的点就是杂音太重了,时不时有感觉没收好音的阶段出现。很文艺的片子,人物之间的台词对话挺有意思的,属于金句频出的调调。第一次知道芭菲原来是法语“完美”演变来的。挺理解市川那种对于妻子出轨的无感,幸好离了,要是就那样过下去更要命。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靠信任维持的、期望和了解有时候很残酷、写下来就变成了过去。市川和少女在酒店过了一晚,抱怨说和未成年在一起过夜太恐怖睡不着,少女说你的这种睡不着才最恐怖。少女作家获奖后的访问,市川和她的对话很直白是有意思的点。编辑妻子让市川评价荒川円的书,他直接说,这是我不需要的一本书,很犀利。市川那个腿伤的朋友,出轨出的很理所应当的样子,但他妻子不想离,也就只能继续吧。不是太能理解作家少女怎么就看上了那个黄毛少年,难道就因为他染黄发遮盖少白头?
今泉对这种精神世界的认知始终有种叶公好龙,摸石头过河中必须要一边借助村上春树、文字工作者人设等要素硬拗文学基底,一边又用着不逻辑不切实不在正确时间点的强行交互推动故事成立。这是高中生理想里的「大学生活」,是工薪幻想里的「富丽堂皇」,更是在刻板印象下对文学创作者的「恶意中伤」。他要拍和写的关系类型、关系认知当然是存在的,但恐怕不会是以这种形式落地,当高中女作家和黄毛男友越过社交隔阂中的几条银河、硬要和男主摩擦起火,这种实现途径就脱离基本真诚。与《爱情是什么》一模一样的问题:从既定答案倒推,需要什么人物补什么人物,需要什么冲突补什么冲突。这真的很笨也很意淫。饰演男主的偶像表演较差,频繁的“えっ”口癖像是智力有什么问题。ps:穗志萌香这是三十岁不到已经成今泉镜下的出轨女专业户了么。
不得不说,这次故事的编排(提纯的太过厉害以至于出轨基本就是个纯框架了)确实影响到表达了,难得选了这么好的思考角度。男主把“在婚姻中失去爱”归结为自己能力问题,并消极沟通,通过女作家及周边朋友的提醒,一点点理清对自身、对他人的感知;影片表达:沟通与理解是(重新)建立连接的开始,信任、包容、背叛都油然而生,但连接本身最重要;爱在当下,要挽救还是放弃都是自己的决定,不要对自己说谎;芭菲并不完美,但吃完后的罪恶感也能让人喜欢。用出轨表现感知与理解,确实不一般,虽然这次用力显得散了一些,但还是比较舒服的体验。怎么感觉今泉力哉越来越抽象了,不要变成园子温阿
一部关于「创作者」的电影,借此探讨爱欲与失去的主题,故事中的三组人物关系,让叙事层次丰富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参照,完成了「复杂的关系下才得以展现复杂情感」的创作需求。尤其是「因为得知妻子出轨却不难过而难过」的主角,又因为被他人戳穿「你婚后停止小说写作就是在挽留这段关系」,「一旦落笔关系就结束」,而对自我有了重新审视。人物彻底成为复杂的一部分,诸多细腻的感受,留给观众的反而是更充足的看自己的空间。同样是「出轨」,相较于《在街上》仅仅只是借助出轨这一核心关系,探讨年轻人多元的情感观,今泉力哉有了明显的突破与进步,是令人欣喜的创作状态。
还是喜欢今泉力哉的。这部的人物关系并不新鲜,有趣点在于对照,自己与(不同对象面前的)自己的对照,自己与他人(处理类似情况)的对照,大智若愚的男主和自以为聪明的不伦小说家。稻垣吾郎这个角色其实更该设计成阳痿或无性恋者,毕竟现实中极少有男的会这么干净,跟聪明可爱的女高约会多次也没有心怀不轨。另外有个喜欢的点是,我也倾向于认为把喜欢的感受记录下来,喜欢就成了过去,所以会觉得身在其中时最好不要观测;当然不观测也未必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就是了。喜欢跟艺术家交往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想成为对方笔下的作品吧。
《在街上》的姊妹片。今泉力哉这次搞得远远没有《在街上》那么有趣,特别是稻垣吾郎明明听见了却老是“唉?”一下,让我很烦。我知道日本人经常“唉?”,但他“唉?”得真的太多太多了,很欠揍。剧情设计感很重,老婆出轨没有难受的中年大叔,整天和女高中生作家混在一起,他一边困惑自己为什么不难受,一边又很享受和女高中生在一起的时光。完全无法共情的一个故事,别说理解了,看完也就是个了解而已,类似看了一期《走近科学》。这部在我看来基本可以算扑街,还好今泉力哉今年有部《千寻小姐》。
人物太多角色塑造上难免就会略显单一。这种知识分子的烦恼说起来其实挺可笑的,接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似乎在努力说清楚一件事但又戛然而止草草收尾。但今泉力哉仍是我近来喜欢的导演之一,几场谈话的戏有几分埃里克侯麦的影子场面里总会有点漫无边际的谈话或者制造几场小冲突这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营造了一种松弛的随性,导演总是能把这种松弛的随性完美处理。这种掌控力其实是不算多见的。
对我来说,倒是比洪尚秀好看些,日本人天生就能更好处理这种刻意为之的尴尬的场景,甚至显得自然。看多了那些宏大的叙事,在日本电影里关于人自身和情爱关系的探讨到觉得有一种莫名的舒心,但这本身并没有让这部电影更好一些。十八线的演技自然更是没有这个功能。但到底只有日本的片子里,才会有这样的主角,顿感并同时敏锐,于是活得活脱脱一个讽刺剧似的。
电影的主人公真的太像村上春树小说里的文艺男主角了,虚无主义,平易近人,普通但是有某种魅力。借用少年白的对话就是很科幻,这种男人的存在就是很科幻。另一个版本的驾驶我的车,什么无所谓的局外人。前半段太拖沓太无聊,后半段倒是精彩了起来,要想婚姻长久就得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我和少年白一样的观点,婚姻出轨就是烂人行为。
剧情好细腻好丰满,细节很到位,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多余的镜头。如果想平淡过一生,就别找老文艺青年结婚,又帅又有才华还有点钱那种,绝对是婚后生活实在太无聊才把夫人逼去外遇找刺激的吧;又帅又有才华还有点钱的老文艺青年面对送上门的小迷妹竟然不吃,这绝对比吃更刺激吧。芭菲的含义竟然如此奥妙,但我还是不吃了,一来贵二来要减肥。
这部剧的结尾有些妙,那一杯的百汇甜品到底会是谁吃了,着实让人好奇。整篇好友和妻子出轨原来都是打掩护,表达有几分穿透但更偏一种柔和的另辟蹊径的解读,老好人和无欲无求的人设在最后几分钟露出了最真实的欲望面目,而且还是被一个完全不喜欢看书的愣头青看穿!这温温水水从头到尾的节奏,为这个结尾,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