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母亲教我说话,为何我得沉默?」祖母病故,住宅电梯故障失修,抬棺材到街上弄得众人狼狈万分,这就是黑人少女哈比的日常缩影。新当选区长的白人医生邻居,「仗义」收留叙利亚难民,却无视聚居多年黑人族群苦况,狠心推动强迫迁拆令,使哈比不得不在本该普世欢腾的圣诞节走上抗争之路。压迫愈趋无理,居民怒火可会一发不可收拾?赖卓利继戛纳得奖作
3.5 大楼已然崩塌。相较前作更为剧烈的悲怆与绝望,已丧失了凛冽的强劲寓言气质,犹如褪去激情的老年左派作者一般变得些许虚假浮空,转而彻底沉入街区 (国家) 的情景现实观察,愤怒的弧光虽仍呼风唤雨,但已未能伤及权力分毫。法律奠基了秩序,也压制了所有的声音,它是比直白暴力机器——警察更具效力的镇压单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吊于每个正义之人的头上,以此来扭曲人的神经、成为暴力的祭奠品。哈比直面权力具象化身 (市长) 的那个时刻,亦加速注定了共和国联盟的分裂,也使她与权力中心愈来愈远,这是两个截然不同无法对话的锚点。如果说悲惨世界是截面,那五号大楼则是全景,健全了版图起始的同时也丢掉了更为原始的身体势能,比愤怒的欲望更加令人恐惧的是丢失了愤怒的能力与权利,如丢失掉锐利紧密的视点编排。——HKIFF48
很怀疑强拆的配方是吾国吾民的文化输出,区别是“低端人口”换成了有色肤种的难民,而亲自指挥、坐镇强拆的也不会是一市之长,至于少女哈比这样“贞德”式的角色更是西方文化中的内嵌、无法效仿,只因东方女性的觉醒总会被掐灭在萌芽阶段,没有任何法律可以保护女性对自由的向往。年轻人的血性早已被娱乐至死的时代所稀释,大家进行善恶判断多少存在意识形态的大前提,所以那个纵火的男青年也是西方的,东方只有不堪重负的中年人,往往会是一个疲劳的、拖家带口的父亲。共性则是人所共知的:傲慢的权力、不由分说的发号施令、闭目塞听以及最终总会酿出的大祸。这样一种中式的传统艺能拍出一部法国片,或许会令其他国家的观众感到惊讶,中国观众却会免疫,现实只会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是《危楼愚夫》更有洞察力,毕竟中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3.5 相比前作聚焦於極具煽動的警民衝突,Ladj Ly轉而深入探討憤怒背後的結構性根源。開場葬禮,眾人抬棺下樓弄得狼狽不堪。年久失修而殘舊破敗,猶如貧民窟的五號大樓,是難民社群在法國的居住與生存苦況;是法國政府冷漠粗暴對待難民癥結的縮影。導演對準社區居民與當地政府之間怨恨叢生的暗流,既譴責權力機構視難民為垃圾,舉法律之名行暴力之實,亦反對出於情緒宣洩的直接暴力,其中表現的理性卻令人深感絕望:是否喪失了憤怒的自由和權利?進入體制,從制度面改善社區居住環境又是否可行?雖沒直接回應,但「身不由己」的非裔副手或已暗示從政者的相似命運——關心個人仕途、政治利益多於居民福祉。視點及立場的繁多雜亂,讓影片於有限時間內只能以一場缺乏周全鋪排的衝突匆忙作結,甚為可惜。
本想说《五号大楼》和《悲惨世界》《雅典娜》组成了当下法国电影对移民关注的一个新类型,结果发现这三部电影是同一个导演拍的。和前两部不同,《五号大楼》除了展示移民的生存状态,还有法国政府官员的一些破事,对中国观众可能更能接受一点。毕竟我们前些年反腐题材挺流行。因为把地方政府树立成对立面,有了明确的反派,《五号大楼》的人性更复杂,随之而来的是电影冲突的锐度降低。比如明确说矛盾的根源是移民一家十几口挤在政府原本设计给两个人居住的公寓里。不再是嗷嗷叫的革命,开始讨论怎么利用现行规则让移民群体更好的生活。有点第二国际的意思了。
#48HKIFF#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点煽动性过强了,但我的观感还是蛮好的,拉吉·利还是挺稳的,熟悉的无人机视角一以贯之的延续到了这部片子,将整座城市病入膏肓的社会肌理尽收眼底。最重要的是,影片为“政治参与”这件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切入口,而非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上(当然喊口号这件事在政治领域也是重要的)。一场大火后,人们被迫离开居住已久的家园。这样的故事着实很难让我内心保持平静。我更喜欢这个港版译名:孤城怒火。是的,如果我的愤怒也能像大火一样燃烧的话,我希望它可以把这座孤城夷为灰烬。三星半。
跟随情绪运动的镜头,认定人与空间的连结的镜头,放弃了立场只执着于痛苦的镜头。最后的远景回应最初的摇近,但已是夜色沉沉。一部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电影,因为人心不可测度,有些事情的复杂无关人性,也无人在意人性。只是情绪,只有情绪,但那是最直接最身体最本能最电影的反应。市长是马克龙,那个震惊于《悲惨世界》里他视而不见的法国的傻总统。终于看到了,Romain Gavras和Ladj Ly是高手,深得我心,期待他们未来的每部电影。又,港译孤城怒火,想必是有寄托。
相较于前作更加“圆润”和“周全”,力道的感受上却减去近半,比起知识分子身份的理论家,拉吉·利更接近冲锋陷阵的践行者,对于冲突或碰撞的展现,“遭遇”远远多于“预想”,因此从两重世界平行进入的本作反而丢失了一种专注的视角,纵使其立场依旧未曾退化变质,却无形中背负了全知视角下置身事外的错觉,它理应始终保持住为贫穷的、疾苦的、受难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们点燃理解与斗争之火的词汇和语气,它的身影理应永远属于劳苦众生。
虽然切面过小,以至于有点保守的内核,但这种以退为进的形式仍然值得鼓励,某些时刻有点毕格罗《底特律》的意思,尤其是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发泄和奇观展示,这点算是跳出这类影像的局限性了,能看到拉吉利想在创作方式的创新。但人物实在是单薄的可怕,尤其是配角,叙利亚女孩和黑人秘书两个线尤为抽离,太像那种种族主义类型化电影中呆板刻板的人物了,但不得不说调度依然出色,从开头棺材到几处触目惊心的航拍,让情绪落点恰到好处。
【3】好难看。难怪戛纳威尼斯都没人要,只去了多伦多。本片依旧延续前作《悲惨世界》的煽动性和对人文关怀,种族,抗争的议题。但本片完全失衡了节奏,没有逼仄的人物空间,快速的节奏来带起故事,只留下一些无关痛痒的画面,催生了社区,正义与不公。剪辑是最大的失败,前作是靠强烈的猛节奏催生巨大的不得已,可这部看下都啥跟啥啊。只记得爆破了两次楼而已了。
开场抬棺那场戏开宗明义 “我们如何能在这种地方生存与死去” 喜欢Ladj Ly对楼梯间的拍摄。从另一片名Les Indésirables看出之于前作Les Misérables创作思路的连续性。整体感觉远不如前作。导演映前说希望借此片获得政治活动家关注相关问题 #CentrePompidou #LesInrockuptibles 点映
延续了上部《悲惨世界》的母题,还是以主体居民为少数族裔及移民为背景。空间在此充当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承担起外来移民共同聚集的社区功能。与此同时空间是统治和管理手段最重要的一环,是一种有效用的治理技术,空间被应用到政治中来,而且产生巨大的实际性的政治效果,也是当地错综复杂的政治现状与矛盾激化的产物。
被看不到的人、警察暴力、生和死的政治、emergency state as a form of control , disposable lives, precarity,两个小时critical race studies,掩盖在自由平等博爱面具之下的看不见的人群,解开法兰西colour blind的面具,斗争从来不只有阶级。
和《悲惨世界》共用一种情绪,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进场些许不适,很快调整回归自己拿手的创作领土。还是有贡献出一个冲击力十足的场面,住家从楼上往下扔床垫等家具物件,一种类似投掷的动作,镜头很适时切到执法者一边。之后,一地「垃圾」,也是一室家用。最终故事停在无解的上半场,不过收尾很美剧质感,感觉再多一秒就要出下集预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