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将来的事/爱情未来(台)/将来
◎片 名 L'avenir
◎年 代 2016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上映日期 2016-01-22(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6-24(美国)
◎豆瓣评分 8.0/10 from 794 users
◎IMDb评分 7.1/10 from 1525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102MB
◎片 长 102分钟
◎导 演 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主 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安德烈·马尔孔 André Marcon
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伊莉斯·洛蒙 Elise Lhomeau
◎简 介
讲述一位人到中年的女教授的生活发生巨变,丈夫恋上小三并离她而去,她苦心经营的生活分奔离析,最终她与曾经的学生,一位激进的者擦出了火花。
今天和出版公司的朋友们吃别离饭提及。都是我的学姐,于是重温。上师大作为一个大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大学给青年带来的东西,我和罗还有兰兰一起学哲学读法兰克福学派曾经非常真诚的试图将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无论读的如何,曾经为共同抵抗世界的真挚和哲学的闪烁(那是属于年轻人才有的彻底让渡的善)而感到永恒和紧密相连;在后来的日子里则一直试图融入主流生活。我。直到有一天不知不觉和生活融为一体——智识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幸福和满足来自于生活感。现在再看这片子没有疏离感,就像我脑海中在在上海这八年的全部智性生活。/但在这个国度,知识人的活很奢侈。当我从一些可能性里得到安全感,又望向当下的时候,感到一些些目前很难表达的东西。于佩尔令我想起svetatian,也许svetatian只是一个符号。也许我应该活的自信一些。
7分 一个学识过人 精神富足 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女人,同样遇到中年危机时,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吗?坚定的生活信念,理智的应对态度,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用来应对危机的铠甲,却看起来像是她固执的退守。无所谓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纲领。只是片中的女主人公领悟的哲学,并不像是呼吸一样自然的为她带来生机,反倒更接近某种对抗性的武装,安全时是荣袍加身,危险时是结实的盾牌。可是那是孤独啊,是离别啊,就算你再清醒的去认识眼前面对将来,如何能不流泪不挫败不痛心不自我怀疑呢?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精神很满足所以离婚不难过,不难过又何必再说眷恋那片花园和沙滩呢?为何强说自己不爱猫,猫猫跑走倒又那么焦灼不安呢?为什么非要说自己没事呢?最后,感激新生命到来,为她的心灵找到了全新的寄托,暂时的Peace Mind。
四星半,虽然视角是不能以“老”定义的女性随时间的生活变迁,但真正重心更像是哲学论题。一个最大感触是海外世界的基本政治哲学教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激进左派被斯大林打脸后到今天,民主危机年年都被提到,女主对于学运“退休”改革的冷漠、被法比昂不小心的批评,其实都是现实,精英们把政治哲学研究得过于精细,却始终未有向前的推动并又一天天与底层民意隔绝,“意志与表象”不见了。但女主投身的教育的确也是正确的,希望在未来,哪怕这层希望可能只是未满足的自我满足。“潘多拉”这个磨合交到了年轻人手中,他们至少给了形式创新(网络、书模),哲学不是中产阶级的高级红酒,是每个人的。但电影最后讲一串哲思落在了普通的生活、时间,一下子令人真实感伤,哲学很好也很重要,可也只是人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很好的一部电影。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如果造物主的标志随处可见,然而就我目之所见,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艾的状态。我曾千百次地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会毫不含混地将他标志出来;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都不足挂齿。”
每个房间都美,在展示生活美学上能达到小确幸电影的高度,但始终涌动着斗争的激流就难以走向日式美学执着导致的虚伪卖弄。譬如女儿直接让出轨的父亲摊牌,女主大怒之下的第一反应是“我还以为你会爱我一辈子”。相对于人到中年的女教师设置了一个积极结社写书的男学生镜像。最后一次见面把黑猫潘多拉留给学生,午夜晕眩恳谈却又虚晃一枪,下个镜头已是车站再会。男学生驾车返回有个很长的近景镜头伴随着deeppeace心事重重,此处的节奏始终有点摸不着头脑,是从此再会还是接过红缨枪?细想之下实则矛盾重重但就是有办法完全去戏剧性而仍然触摸到跳动的脉搏,只是不说,只借大段引述谈自由。对于人性如此理智而暴烈真是民族个性,那就怎样也不会走向英美系奥斯卡式的辉煌戏剧。
好喜欢优雅智慧女主家的房子,屋内随处可见的书籍,厨房内丰富的器具,充满着家庭的温馨与不失精神的丰富,还有一个可以看书喝下午茶的小阳台。除了丈夫突然地说要离开她要与小情人住一起的遗憾,其他的都很完美,但这对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主来说,一切都不是事儿,哭几次以后世界还是在自己掌握之中。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如果幸福难以降临,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魅力就延续多久,这样的状态是自己自足的,它所带来的焦躁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填补现实,也可能更美好。……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就是想象的力量,它可以补偿缺失的东西,比如被爱。”
为了fabien买的农场就想要五星,这大概是就是我想一辈子住的地方以及生活方式吧,想要随时可以一头扎进瀑布里,想要躺在草地上,让杂草埋过我的身躯,想看到太阳从山坡上神奇,想在冬天的时候可以看到雪,想夏天坐在树荫下看书,想抽大麻躺在沙发上偶尔去ct买一条万宝路,想有一屋子的书,想以思考和写作为生,想养一些诸如驴子和马之类的动物,和一只永远会出走,也会回家的黑猫。但是过了三分之一人生的我,觉得走出这一步好难。另外,让我心里一颤的是,在Heinz对Nathalie坦白说他认识了一个人,Nathalie说你认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告诉我,20年的感情,大概早就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那时候的坦诚,堪比被指着鼻子羞辱。
用舒缓、轻盈的叙述消解中年人生境遇中的沉重部分,用具体、琐碎的生活片段诠释碎片化的哲学意象(欧洲人是不是都像片中那样聚会聊天的话题都离不开哲学?也太浪漫并值得羡慕了吧?)。当于佩尔用平淡语气说出我有强大的精神生活这句台词时,深信她就是女主本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一是女主诉说年近50的自己面对丈夫随情人离开,孩子们长大离家,衰老抑郁的母亲去世这些现实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自由了。二是前夫离开时搬空了家里一半的书架并留下字条,让她帮忙找到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女主当即检查书架,发现前夫还顺走了自己心爱的两本书,于是咬牙切齿地骂前夫是混蛋,比起初闻其出轨已久的消息要愤怒得多。
啊为什么到处都这么好看,氛围都这么迷人,法国人的生活为什么都这么松弛…于佩尔阿姨和学生那段对话挺有趣的,她的学生似乎认为老师对于哲学是一种浅尝辄止的态度,可以触碰也可以编织进生活,但仅限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但是和真实生活其实是疏离的。她一直在避免生活的失控,因为要么保持现状,要么就有radical and revolutionary的改变,比如无政府主义学生们的生活状态,但她显然需要前者。哲学对于生活的意义,甚至是对一个哲学老师的意义,似乎也只是送给刚出生的外孙柏拉图简易读物了,也就是她说的教会别人思考。
《将来的事》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本领,用哲学这种枯燥的东西神来之笔地描绘了安定生活之中突然降临的不知所措,一种自以为是的精神生活之外的坚硬现实,一切都很微妙,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飘荡在头顶。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最远离生活的哲学与最琐碎狗血的中年生活互相映射,互相解构,却最终阐释了彼此。它遍布对话和思辨,没有戏剧化的起伏,只有一个个缓坡。很多细节由此都被当做了隐喻,比如那只跟随母亲十年的猫,一旦放归野地,马上恢复了捕猎的本能。娜塔莉呼唤和担心那只猫,就如同呼唤和担心自己。
4.5,影片中每次音乐响起的部分都是好时机,很触动人。讲法国女性知识分子四十岁的个人生活,高中哲学教师的身份,读过的书,教过的学生,走过的路,丈夫的康德(影片中的化用)和叔本华,妈妈的猫,女儿的孩子……中年危机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孤寂而非焦虑,要不怎么课堂上总读卢梭呢?阿多诺没有福柯卖得好,而最喜欢的学生已经开始读齐泽克并暗示她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了,回应台词也很好,于佩尔很适合说那句话的:been there, done that.
从前、现在、将来。法式生活流,精神铸建的堡垒只能够在逐渐失去拥有的一切的过程中保持隐忍与不狼狈,永不停息地抗争着生活的琐屑。扔掉花的一幕,包含着愤怒的丢弃也还是会被突然的蜇住而被干扰,知性和独立能够拯救孤独吗?剥离多重身份重获适中的自由,但也因血缘羁绊而交织在无法逃离的系统之中。坦坦荡荡,但也有些苦涩,不想躲着哭啊,更想鼓起勇气追逐一次。很羡慕草地中的围读,这辈子是体验不到这样自由的思想碰撞经历了。
果然没有看过卢梭和帕斯卡尔的哲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以及后悔自己没有学好法语。电影里面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打动了我:娜塔莉在从度假别墅赶去养老院的时候,是急匆匆地提着一大袋行李赶过去的,甚至有些狼狈。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赶路的时候,偶尔也会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做一件突然被要求和被呼唤的事情,好像是被生活这辆四轮马车赶着前进的马一样。电影里面的细节真实又让人会心一笑:同理那个丢花时留下了环保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