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战争四起。江东驿站一行人在此时接到了一项生死速递任务,然而还没出发就传来大清帝国灭亡的消息。忠诚勇敢的主角银狐依然决定完成这趟差事,踏上了荒野中的驿道。一路上,邮驿队伍身边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所幸,银狐不辱使命,完成了一名末代王朝驿夫的最后使命。
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涂们
全片充满黑色暴力美学,破有种“昆汀”黑帮片既视感,尤其结构与情节上的设计。有种“老炮儿”生猛感。情节上,亦有反套路的创作构思。相比中文名,更喜欢英文名《The Last Post》,除了传递一份道义,更像是一个鲜活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江湖义气。作为处女作,涂们首部电影完成度较高,超出预期,可能给予的预期太低了。是本届平遥“藏龙”单元,较为出色的华语片之一了,想必也是制片成本预算投入最高的一部片。唯一不太喜欢的,是影片具有较强的“主旋律”政治正确色彩:涂们饰演的“驿夫”的价值观,他毫无根由地绝对信奉拥护中央集权,与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和忠诚,我无法理解。唯一能找补的一个理由,是他战死沙场的儿子的灵魂的慰藉,比如儿子被强盗夺走了靴子,尸骨未寒,成为他的一大心结。
今天参加了平遥国际电影展《天道不赦》的展映会,也算是纪念涂们导演的一个活动。我其实前不久之前才认识涂们,他参加了导演请指教一个短篇的拍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过世了,十分震惊。贾樟柯,李少红,康洪雷和麦丽丝都来了现场并发言,涂们导演的儿子也上台发了言,亲朋好友们描出了那么动人的涂们,一个温暖的男子汉,一个热爱故土的草原人,一个努力的导演与演员,一个爱吃好吃的父亲。最后大家一起看了这部涂们导演并编剧的电影,之前从未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再加上剧情如此吸引人,人物塑造丰满,看下来实在动人,很有大片的感觉,也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部电影。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可惜了小城之春大厅的大银幕,竟然放映了一部从摄影到声音、表演、剪辑等方面都是典型电视电影质感的片子。影片以清末为时代背景,剧情讲述驿夫主角即使得知大清已完,仍坚持道义,做好最后一趟差事。既然如此,男性角色造型却连头也不剃,服化道实在敷衍。动作场面也有一些穿帮和雷点(我并不认为算是“笑点”)。有的角色腹部中一枪就死,有的角色却能满血复活。虽然是当天看的第一部电影,但我还是在片尾高潮部分忍不住倒头睡去,在观众的笑声中被吵醒,一头雾水。映后听说观众笑是因为结尾动作戏的“致命一箭”更雷,哎,可惜没看到!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好就好在这则史料本身极其精彩,足够动人,也特别有张力。我感觉是能拍得更好,忠诚于国/朝廷还是关心具体的人,诺言/信誉背后是什么,每一种选择后具体的而非单向度的考量。这些东西可能是我更想看到的,感觉讲到了一点又飘走了。按映后导演的话讲,电影的重心还是想讲一个「忠诚与背叛」、「一诺千金」的故事,老直男的固执、幽默和朴素。有点可惜。大店里生活做饭那段真是妙笔,我乱入了《小团圆》:在最坏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误)
说来也真巧,前几天就在想,清末距现在没多久,怎么很少个人口述史类的书,我很想知道生活在清末的普通人经历。这部电影就是从资料里搜出的一则故事:大清,在主角们具体的生活里,亡了!!!观感无疑是特殊的,它可信(因为有资料)也不可信(太多疑惑),它好看(大尺度,印象深)也不好看(文戏单薄,不耐捉摸),它是那种旧电影,是专门讲戏剧转折的教学片,又显得过于老派。没有办法定义,大概也因为在我们的现实里,看这样一部电影,有点像奇观了。
平遥最后一部电影,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重新燃气对电影节的期待。主题很深刻,各种服化道也很专业,节奏紧凑。刚开始旅馆的群戏真的特别精彩,紧张和轻松的关系处理的特别好,大家现场的掌声也说明了一切。后半段节奏比前半段要慢一些,感情更加充沛,也将这部电影变得更立体。主讲忠诚,看到了对国家、对承诺、对亲人的忠诚;也看到了对背叛,甚至算不上背叛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苦衷,唯有忠诚让人敬佩。
剧情动作片,电视剧质感。动作戏份少且打斗粗糙,类型完成度低。故事比较老套,讲述清末一伙驿夫护送英雄骨灰回乡,同时要把朝廷的抚恤银子交付英雄家眷的故事,类似《赵氏孤儿》,立意浅、缺乏新意。叙事结构较差,为了展现群像人物,情节分成多段,段落之间连贯性差。整体上,叙事节奏缓慢,跟看性不强。拍摄手法、场景布置、服化道、后期制作等都为老旧的电视剧质感。(评价仅针对影片本身)
网大即视感,剧作上比较电视剧。人物都有非常好理解的强动机,人物关系看起来复杂但其实每个反转都挺显学的,其实多线叙事讲得会更好,老导演在于有经验而看起来挺稳健。两个看起来最不可能抵达终点的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女人却最终杀出重围,很经典的模式。但我觉得其实可以讲得更深刻,政体变革之际,旧观念代表者的惊诧和固执很有的可讲,不过没有讲得更深。
有一些新奇反套路的设计,但整体还是太老旧了。也不能说老导演自恋,但剧情逻辑不通处确实很多,为了突出男主光环和宏大主题有点过火。很久没看到如此用力过猛的角色了(六爷),驼归来后不该有那样明显的人物状态变化,女主始终像旁观者。这几年的事不免让人对这种题材脱敏,能打动到我的还是那个梦和后来的烧鞋这样更私人的感情吧。
情节推进缓慢,打斗场面太拉垮,速度显得更加真实,不影响成为佳作。大清亡了,没了规则的约束,暴露人心之恶,男主涂们初心不变,毅然决然选择完成使命,让英雄魂归故里,让英雄及家人受到应有嘉奖。暗线涂们的儿子,寥寥镜头,寥寥台词,战死沙场,却未能像个武英雄一样,受到应有待遇,反衬作用明显!
朝廷没了,家眷还在,荷包里的碎银就是念想。一边是洋人坚船利炮的入侵,一边是尔子子孙孙永享太平之福的承诺。一边是清朝最后一天的坚守,一边是法外饿狼环伺的捕食。早就告诉过你打猎射箭不要用枪,却没告诉你忠诚与背叛都藏在这一百两赏银里。为了让英雄殉国不必心寒,坚守的已不是家国,而是初心。
意外的很好看,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不适应,很有电视剧感。不过看到后面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完整性以及一个清朝关于人心和坚守的故事在现代也是有共通性的。中间的小幽默让大家在影厅里鼓掌了好几次。以及,很欣赏“假武夫人”彭静姐姐的表演,那种特有的舞台感让那一段戏像是话剧一般,很有意思。
涂们做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看到了一个关于忠义的故事。对国家朝廷的忠和对同僚兄弟的义,故事讲的还是圆满的,摄影剪辑也算合格。涂们老师自己对媒体说,他在服化道上还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包括那个年代的枪炮弓箭,都在博物馆里做了考证,拍电影就是要有这讲究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