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Mania Akbari / Amin Maher / Kamran Adl / Roya Arabshahi / Amene Moradi / Mandana Sharbaf / Katayoun Taleizadeh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语言:波斯语
地区: 法国 / 伊朗 / 美国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2-05-20(戛纳电影节)
别名:10
用户标签:伊朗,阿巴斯,伊朗电影,AbbasKiarostami,Abbas_Kiarostami,短片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文艺
片长:France: 91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 Germany: 94 分钟 / UK: 92 分钟 / USA: 94 分钟 / Portugal: 90 分钟 / Argentina: 94 分钟
imdb编号:tt0301978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这部作品中,将轻便摄像机安放于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了一位女出租车司机(Mania Akbari 饰)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女司机的十岁儿子亚明(Amin Maher 饰)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异,女司机试图和儿子解释,但得到的是强烈的排斥,儿子一再要求与父亲生活;女司机的好友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不久又为失恋而神伤;一名老妇在失去了丈夫与儿子后,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她时常朝圣、祷告,以换取内心的平静;一名醉酒的妓女在车上同女司机谈论男人,但是她们对生活和男人的看法,都有太大的出入;一名即将结婚的女子却发现一切幸福的前景都只是自己的幻想,她伤心欲绝,剃掉了头发……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在屏幕前看这个片才叫“坐地日行八万里”,人类的行走里程是用时间的流逝来换算的,人生之路也是,片尾应该打出字幕,女主角在片中总共开了多少里车。与实际生活同轨,不大于也不小于,是不是电影√是不是戏×现实本身就是有趣的,不必创作者过分插手,摄影机就是最完美的抓取生活的机器。阿巴斯每部片也都是厚厚一沓翔实的社会文本记录,他的概念玩儿得飘,但绝对不空洞。他电影中的限制视角在这部尤为明显,阿巴斯从来都是只给观众看“一”,让观众通过这个“一”去“看”万物,是很超前的视觉观念,也浸泡着古老的东方文化。汽车载摄像机去不同地方见到不同的人,车轮+镜头+时间+人,古老的世界观遇到全新的工具时会产生什么,这是伊朗文明的智慧。2里面那个女的摘下头巾那段真感人啊,你是最美的。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这部作品中,将轻便摄像机安放于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了一位女出租车司机(Mania Akbari 饰)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女司机的十岁儿子亚明(Amin Maher 饰)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异,女司机试图和儿子解释,但得到的是强烈的排斥,儿子一再要求与父亲生活;女司机的好友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不久又为失恋而神伤;一名老妇在失去了丈夫与儿子后,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她时常朝圣、祷告,以换取内心的平静;一名醉酒的妓女在车上同女司机谈论男人,但是她们对生活和男人的看法,都有太大的出入;一名即将结婚的女子却发现一切幸福的前景都只是自己的幻想,她伤心欲绝,剃掉了头发……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关于女性,关于离开的故事。10儿子,父母离异,家长控制欲,9姐妹,孩子教育,8老妇人,孤身一人,宗教依靠,7妓女,受伤后的选择,愧疚感,为什么不问自己?“你是批发,我是零售”,6订婚女,寺庙祈祷,渴望结婚,5儿子,去外婆家,4失恋女,做自己,3儿子,继母,女性工作,2订婚女,未婚夫另有所爱,我难过,我承认我难过,我承认我难过是“耻辱”的,1儿子,母子都是之前一样的装扮。
与于洛在交通中捕捉社会的mechanism与真实人类小动作相同阿巴斯选择留下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而非急于叙事。如果没有那精妙的self-reflexiveness夏日纪事是平庸的关于阿巴斯的电影当仔细玩味电影外的细节时才会认识到他的天才看似是纪录片实则是有剧本的。阿巴斯探讨起宗教两性与性也是有模有样的
很全面的女性主义电影了,通过对话的方式,从婚姻、母子、宗教、事业的角度去展现的女性现状。最好的就是母子的情境,两人在争吵中暴露出来的席卷一切的愤怒,无法被对方理解的委屈、被冒犯的防卫状态以及报复性的攻击中伤、拒绝交流的沉默和挽回自尊的好胜心等等都真实到令人发指,代入的感受很糟糕。
虽然阿巴斯所有电影都在挑战观众,但这一部尤为极端,用极度单一的机位呈现了十段女司机与乘客的对话,去讨论家庭、宗教、婚姻或者人生体悟,几度昏昏欲睡但还是发现了把“5”放在“6”后面这种小设计。至于这样的实验电影是否具有影史价值,现在恐怕未必可以确定,不过必须得承认制作真是非常的渣了
颇具实验气质,比樱桃的滋味走得更远。只用两个机位,大部分时间不切镜头。好在演技始终在线,全程并不觉得闷。女司机与乘客的十次谈话,其中有亲人也有陌生人。话题无所不包,涉及教育、婚姻、爱情、宗教、女权…阿巴斯特别喜欢车内这个封闭的物理空间,现代人将自己投入笼中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哲学意味
简单机位设置和看似随意的人物切换蕴藏着相当惊人的戏剧张力,导演对人物对话戏份算计被形式所淡化,离异母亲的设问与过场角色身份有着强烈心理映射,而影片泛指也绝非仅是伊朗女性社会众生相悲叹的一面,一系列设问之后离异女司机对于心理底层的疑问才是核心探讨,那是母性与自我价值的巨大心理鸿沟。
车内有两台摄影机,阿巴斯决定在电影开头16分钟里专注于这个男孩。通过不展示母亲的画面—我们只听见她的声音—观众越来越好奇她是谁,她长什么样。孩子的表演惊人的有说服力,因为他极其可信。但我们无法忘记那个女人,无法消除想看见她的欲望,每个女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是这个任性的年轻人的母亲。
离婚妈妈理性同儿子对话,寻求他的理解,然而儿子却是成长中的大男子主义。她在儿子面前打扮最光鲜,似乎要靠外在,才能在儿子甚至前夫面前武装起自信。虽是独立女性的样子,但仍冲不出樊篱,前面只有轮回的挣扎。倒是失恋的女闺蜜,没太多大道理,却是该哭哭该笑笑,甚至剃光了头,并非紧张不自信。
伪记录片的形式,在路上,固定镜头通过人物的谈话而切换,没有目的在德黑兰的街头奔驰,女性与小孩,谈话的对象,谈到女性在社会的被动地位,儿子的固执已见,为了生存只能说谎,谈到男人的本质都是一样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零售与批发,剃发的女人不再流泪,很美,代表新生,与儿子的关系没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