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川上达也的母亲在丈夫自杀后加入了一个宗教组织,此后倾家荡产,三个孩子因此陷于贫困,长子在因病失明后自杀身亡。川上认为是邪教毁了他的生活,于是自制枪械,对与该组织关系密切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实施了暗杀。
影片在 2022 年 7 月安倍晋三遇刺后迅速制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半虚构的方式讲述刺客山上徹也的人生经历,并由大友良英配乐。2022 年 9 月 27 日,即安倍国葬当天,本片的 50 分钟剪辑版在日本多家小型影院上映,表示对国葬的抗议。
尽管主要是通过即时的电影制作来表达抗议性的姿态,但足立正生依然在本片对革命本身做出了许多思考,无法沉溺在与宗教二代的同病相怜,也无法融入革命二代的忘乎一切中,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革命的动机和意义是什么首先是一个问题,在这里,革命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不仅仅是完成个人的恩怨复仇,也是通过对革命的行动去尝试理解革命/自我(山上对革命本身始终是困惑的),所以我们能看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足立正生用漫长的时间去展示行刺之前山上扭曲的肢体、犹豫的神态、彷徨的动作,足立正生显然也明白革命在当下的意义或许已经没有那么大,在妹妹的视角中,他也展示出另一条路,而这些改变的可能性,无论是激进的亦或者是温和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去行动去尝试,山上作为刺客的意义可能没这么大,但是作为行动者意义更重要,如同足立正生本人。
大量愤怒与颓唐的状态浓缩悲惨经历,这一代低欲化消沉化的证明,归根结底是家庭与社会使其沦陷(倒是没有串联311)。几组对比挖掘仇恨,主角被害的那个宗教,国家之间的世仇与“弥补”的对比 ; 主角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室内总结安倍的人生形成对比。但真的没有必要非得8天拍完,交代前史大段大段的独白以及妹妹结尾的那段对镜独白完全可以想办法拍出来; 出现的两个女生,邪教后代与赤军后代的身份有点顺拐; 室内下雨那个特效假得不要太离谱; 还有演员也不调教,每个人演得全不在一个频率。其实还是有挺灵的地方的,试图自杀那里突然失焦那么一小下、拔掉石碑的狂乱、刺杀前出现的少年经历里,那段毕业表演变焦成远景发现是只有他一个人在天台上自我安慰真的要落泪了。倒是可以和《十七岁的风景》连着看。
革命在今天如何可能?尤其在政治與生活已經密不可分的當下,當一名革命者意味著正常生活的徹底改變(或毀滅)。足立正生對革命(者)的思考/反思,分別提供了「外部」和「內部」的切入點。從社會層面上看,革命並不發生於當下,往往以延後、「之後」的形態現身。換言之,川上達也槍擊安培晉三是出於個人私怨,由憤怒驅動的復仇行為,而事件發生背後對日本政界與宗教長期合謀的揭露,以及所掀起的巨大波瀾才是催生更多反抗的源頭。從內部角度,則是屬於青年的自我革命,如何將對家庭、宗教、社會結構等問題的不滿和憤怒轉化為實際行動,獲得平靜的過程。足立更多關注於個人內心層面的革命,同時還寄語新世代的革命者要努力行出自己的路,不要受前人(的輝煌)所束縛。
在这部作品中,足立正生完成了对两代“革命者”的速写。一代是由组织/信仰所驱动的(赤军后代),另一代则是男主角为代表的,孤狼式的社会底层,生命完全被异教和残酷的生活所剥夺。兄妹的设定似乎是努力要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搭建认同,而他们同时面对着权力者的代际传承(岸信介-安倍)。新旧转换之间,导演把希望放置在未来可能的行动之上,正如妹妹凝视镜头所告诉观众的,或是画框之外靖国神社传来的爆炸声,呼吁着一种迫切的觉醒和行动。因为是应景之作(在安倍国葬日上映抗议),因此电影对人物的挖掘稍显不足,一些技法也显得十分老派,然而电影的直接性和政治性,是这个时代任何作品无可比拟的。
关于事件的电影本身成为事件,足立组向平静水面投下一枚石子,在后疫情时代重新思考上映作为行动的意义,和国葬之后日本社会的转向(鹿儿岛上映被迫取消)。83岁的足立为反对国葬用一周时间筹到钱并完成的项目,对于未曾参与过真正革命的25岁的我来说大受感动。山下自述的内容之外,片中主人公在事故前的一段舞踏(在我看来很山海墅),仿佛要抛弃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去“成为星星”(多少有些浪漫化),带出的情绪已经不是理解与否,而是莫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绝望。
“韩鹤子因为疫情没法来日本,所以选择向岸信介的孙子复仇”,足立准确地抓住了现实中山上的这句独白。本片可以被看作是被宗教家庭符号化的个体对政治家庭的符号—宗教二代对政治三代—的复仇。而足立更在其中加入了作为革命者的自反,希望革命的后代们不要被过去的辉煌或阴影束缚,勇敢地走出自己的道路。“国葬反对版”虽然粗糙,但几场对话戏和身体戏(主演扭曲的舞蹈非常精彩)仍然看出完全版大概会有的样子,期待年底。
“3+8”时间模式拍出来的电影,注定了它的符号意义大于内容。故事片里苦大仇深的日本主角很多,但影片切实展现了在当前的日本,一个青年会因为宗教、家庭、社会结构等因素陷入何种绝望的境地,才决意发起这样的一场自救。导演说在他写的最初版剧本里,结局设定是川上的妹妹在国葬那天要背着炸弹去神社同归于尽的。人从表达的那一刻就是在输出倾向了,至于有无煽动暴力和暗藏左翼私心,见仁见智。#230716@M+
片子本身能在社会现实和时间的限制之下拍出来,本身就很inspiring。但对主角的挣扎、母亲negligence对孩子们造成伤害、学校及社会带来的压力等等刻画过于片面,仿佛痛苦就只是穷一件事。虚实结合的意象看得我有些迷惑。虽然原因可以理解,但演技和制作的粗糙还是不能忽视的。|@ Harvard Film Archive, 结束后与导演连线也并没有帮助我和同去的朋友解惑。
+ 手机录制的现场影像之后,衔接的是同样粗糙的虚构影像,历史(的影像)与电影,是否存在形式或质感的界限?又或者说电影语法的启示是这样的:革命者在“反打”的功能背后发现的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一种后结构式的虚构、改写与批判——所谓当代仍然可行的“革命”,即是在传播速度与政治立场上抢占个体叙事的图像/影像,因而显而易见的“假”正是确确实实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导演映后谈到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都是试图接近山上自说自证的孤绝心境的结果但不论是遇刺案发生后剧组迅速成立数天内完成整个拍摄 还是只存在于电影中的妹妹的斗争意志继承 都是内在于导演“电影和机枪之间没有区别 ” 的创作方法论中 接过了山上徹也的武器要继续打响下一枪的不是木村隆二而是足立 这也正是他的创作价值所在
首先是很惊诧在极短的拍摄周期内能达到这种效果,其次是没想到会不走纪实路线,而是着重导演的表达,刺杀场面混入了真实影像,拍的有力量,足立正生赤军情结不减,着实用很轻的力气完成了一次影像革命,革命一直都在,无所谓+1或+2,只是被时间装上子弹,由历史扣动扳机,瞄准了时代,枪声响,不过是你我今天一道下酒菜
#BISFF2023# @歌德学院。75min版本。现实意义大过一切的片子。枪和摄影机都是对抗现实的武器。映后导演谈到:现时的革命越来越廉价,太多人在“事不关己”的语境下谈论革命(这是不可取的),应将自己作为革命的第一步,做出改变(参与到革命中)。我想,不管导演本人的政治立场如何,至少这点他做到了。
老赤军给新出炉的政治复仇紧急添上了革命的旧注脚。过去如家常便饭一样的政治刺杀突然光顾了我们的世纪时,赤军一代人久旱逢甘霖般表现出了兴奋的神经应激。个人恩怨被挖掘出了政治化的基层逻辑。即使这个思维扁平的复仇者拒绝与革命家的后代为伍,他也依然成了那代人在上世纪巨大身影的现世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