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布拉迪·科贝特
编剧: 布拉迪·科贝特 / 莫娜·法斯特欧德
主演: 罗伯特·帕丁森 / 斯塔西·马汀 / 利亚姆·坎宁安 / 贝热尼丝·贝乔 / 卡洛琳·博尔顿 / 丽贝卡·达扬 / 苏菲·柯蒂斯 / 卢卡·伯科维奇 / 汤姆·斯威特 / 友兰达·梦露 / 米迦勒·埃普 / 斯科特·亚历山大·杨 / 罗德里克·希尔 / 杰瑞米·惠勒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匈牙利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 / 2016-08-19(英国)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独裁者之诞生(港)
IMDb链接: tt2815902
战前童年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讲述1918年一个美国男孩随父亲来到法国,在这他将度过童年,然而许多黑暗、恐惧让他变得冷峻无比。
同样是优渥家庭的小男孩成长故事,不由得把它和《如晴天,似雨天》来对比。两者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一个是寡言的天使,而这里的男孩更年幼却愈发的早熟,更具有侵略性的咄咄逼人,是明日的恶魔。单纯用熊孩子来形容他的别有用心和冷血残暴,已经远不足够。小男孩身上被赋予了政治符号,复杂冷漠的生活环境是男孩一步一步变化的原因。香港译名是《独裁者之诞生》,够直白也一语中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章的配乐,从第一个音符到结束,都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画面上是欢呼雀跃庆祝的人群,人人洋溢着笑脸。画面外凌厉的配乐将战争胜利后应有的喜庆和欢乐一扫而空,换成了乌云密布危机四伏的惊悚场景,反差之大,堪称神级。几处光影的变化运用和镜头的稳重老练,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28岁的导演的处女作。
这个片子要是单独看成是一个展示那个时代的话可以说非常非常优美,去掉最后几分钟暗示小男孩变成独裁者的镜头就好了,因为这样的小男孩是不可能成为独裁者的。这孩子只是单纯的缺爱而已,虽然敏感但是不狠戾,太自我为主心不是attention seeker,这样的人成不了领袖。简单来说就是不够变态。我看简介还以为是像浦泽直树的怪物男主那种童年呢。后来查了一下,这个片子是根据萨特的同名小说改的,但是那个小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非要使用小说的结局硬把男主弄成独裁者。
用烛光和少量的自然光源构造的室内空间,在诡谲音乐的加持下,吞噬着男孩的灵魂。高压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风云突变的时局,三次愤怒都没能及时化解甚至被无视,一名极权主义拥护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萌芽。流畅的运镜以及背跟下楼,看似的冗长实则是情绪的不断积压,最终摄影机不断翻腾,第二次的战争在这样的疯狂中诞生,而孕育它的就是终结上一场战争的人们。
孩子最后面是成为了另一个暴君对吧,剧情相对而言有点缓慢和无聊,除了砸破他妈妈的头以外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惊喜,影片前面一大部分时间渲染战争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很成功,只有最后的十几分钟才真正来到了高潮但却戛然而止,就感觉不太深刻,看了就会忘记的那种。另外我很惊讶配乐竟是如此的失败,让人感到很厌恶,扣一星。
哇噢!这应当是近两年最棒一片!一上来就遭到scottwalker配乐的镇压,那简直是artzoyd一派的暗黑新古典呀!这不是青少年心理电影,而完全是政治写照。一战后的欧洲,是美国资本的私生子,威尔逊的和平主义并没能让老欧洲受孕,而代表老欧洲文化艺术的母亲,虽自愿放弃产子,却仍免不了被儿子打死。
距离神作仅有一步之遥,叙事稍弱,衔接并不流畅,长度需要再加至少半小时。大师级摄影与配乐,电影里的空镜头、运动长镜头和固定长镜头都值得推敲。35mm胶片拍摄配合1.66比例,捕捉到了70年代法国政治电影的色彩,这也是我认为视觉感受最佳的尺寸比例。很难相信这是处女作,布拉迪·科贝特值得期待。
想起两年前买过一场这个的票,最后在家睡过去了,后悔!港译真厉害,译作《独裁者之诞生》,把全片透得干干净净。场景/镜头设置基本上呈对称状,从中部开始后,逐渐回馈出先前设置的表意。唯独男孩跟老师在外散步时,给了一个从极远处来的模糊视点,直至电影完结都寻不到视点的发出者,仍是一团惊悚的疑云。
我们回顾独裁者童年找必然性,但童年之恶却无法成为孕育独裁者的原因。好人物的灵动,是因为有际遇的偶然性这一层,别忘了希特勒是追求艺术的理想青年。这片像是被精确计算的食谱,100g暴戾父权+100g严苛母权+1升时代这泡污水+两颗音乐番茄,靠不俗的技巧烤成番茄披萨,离哈内克还差得远。
既看不出熊孩子是两次大战之间欧洲时局的投影,也没做到对恶魔如何炼成自圆其说,一上来就已经形成混蛋性格了,想表现缺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讲得站不住脚.挺适合吓唬家长的,是一则熊孩子豢养寓言.再说即使为了表现惊悚,也不必把光打得都要看瞎了,还不甘寂寞提醒观众影像风格的存在,过于模式化。
恶魔之起源。联想到了多年前看的《约书亚》。作为处女作来讲可圈可点,尤其是通过固定空镜头和压迫性配乐营造气氛,但隐喻过多且故弄玄虚,最终玩砸。嫩牛五方自《暮光》系列后选片眼光可以,本片虽是客串但很亮眼,尤其是片尾的造型。斯塔西马汀应该是重点关注的演员,感觉会成为下一个伊娃格林。
阴郁的色调,冷静的画面,诡谲的配乐勾勒出自始至终的不安氛围。论领袖的童年,每个章节都穿插着二战史实资料片,暗示一种呼应。充满了伪善,冷漠,极权的童年与最后一章“新纪元”的独裁者相呼应,虽然最后出现的不是纳粹党旗,也不是苏联军服,但将近两个小时的压抑早已让人不寒而栗
出场时他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到结尾已经成为一条恶龙。最初的恶作剧不过是扔石头,最后他冷对母亲反抗父亲,家中大宴宾客,他跳上餐桌,大声宣告“我不再相信祈祷”。养不教父之过,独裁者的诞生,大到国家小至家庭,是生为父母的悲哀,更是一代人意识形态的写照。
逼格比较高的一个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配乐搞得跟鬼片儿似的,听起来倒是蛮酷,然而感觉和内容完全不搭,不知道有什么卵用。其实这片子尽管节奏慢了点儿,情节倒还有点意思,并不算太闷太难看,但导演就是偏偏要摆出一副“看啊我很闷”的样子,并以此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