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美拉”,这是他们试图实现但却无法找到的东西。对于盗墓团伙来说,奇美拉意味着从工作和轻松致富的梦想中得到救赎。对亚瑟(乔什·奥康纳 Josh O'Connor 饰)来说,奇美拉就像他失去的那个女人,贝尼亚米娜。为了找到她,亚瑟挑战无形,到处寻找,进入地 球内部——寻找神话中所说的通往来世的大门。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森林与城市之间、庆典与孤独之间的冒险旅程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都是为了寻找奇美拉。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第3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乔什·奥康纳第3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美术设计埃米塔·弗里加托
阿莉切继续探讨人的无知与渺小,几段音乐给的非常漂亮,以英国人进入异国乡镇的视角切入,一方面体现乡镇人的无知,一方面反衬英国人的才能、审美出众,追寻地下声音的天赋使他在这不毛之地收获了一阵子幸福,可他走出这里仍旧是渺小的人,在上帝面前人自己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仿佛他与其他的人的差距只在于他会在乎艺术品的首级、他能看见别人唯利是图的嘴脸发出动物的吼叫,他似乎只在漫无目的地欺骗别人和自己,接受并辨别着眼前几厘的长短,寻找着错误的"奇美拉",来自地下的召唤是无止境的,直到崩摧那一刻人自导自演的闹剧才会停止吗?细细红线的另一头是伊甸园吗?果断抓住的手是心中的"奇美拉"吗?此时我再次回想《幸福的拉扎罗》,人好像只在需要时记起上帝,但艺术恰恰是上帝设下的理想主义最大值!致浪漫的"奇美拉"
与《幸福的拉扎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阿丽丝作者性标签的天主教神迹、无产者群落、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这次依然被悄然安排进影片情节,但总的来说就如片名,奇美拉是个缝合怪,本片也是。全片除复古风格贯穿至终,对叙事的处理有些贪多嚼不烂,突然角色就对镜头说话了,突然盗墓贼们进入了费里尼电影,最后的无产社群展现为女性社群倒是有效的一次进化,但这种叙事的拼凑感与电影本身内部的割裂感还是互为因果,前半段太费里尼,主角的抽离感又在暗示电影绝非如此,但高潮部分亮出艺术品走私底牌后,那种对全球化简单的国别印象分工拆解与伊特鲁里亚文明、个人情感的缝合还是太囫囵了。影片每条单独路径都能成为一部好片,合在一块儿却不,好在最后阿丽丝攥紧了主角情感的红线,去掉所有繁复的障眼法,结尾还是极尽浪漫,也激活了全片的8毫米胶片段落。
以为会是《利维坦》指涉巨大的政治隐喻,或是《塞涅卡》的个人史诗(即便立意是有关对自我的忠诚,从表达上依旧创造了某种不可逾越的艺术性),或像韦斯安德森一样拥有大量修辞、跟各种文学体裁联动,丰富的视觉变化令人应接不暇,再不济也会是《塞尔玛》或《格塞塔》的突出人物生活境遇,并折射某种生存哲学,但《奇美拉》故事太弱了,甚至走什么类型都举棋不定:“学考古学的人拥有考古天份”暗戳戳以为是个奇幻片,结果不是;“接二连三地闯进墓穴”又以为会是惊悚片,以为死一两个盗墓贼的剧本是可以很大方的;或是动作片、高智商片,毕竟幕后指使的古董贩子是名女性,拍个电影版《纸钞屋》也不是没可能;结果保低的却是一场爱情,这场爱情的建构还很弱,纯靠观众去想象。如果不是冲乔什奥康纳的颜,很难消化这种“东一锤子,西一榔头”。
少了《幸福的拉扎罗》的灵气,却多了悲情人物的灵魂,这是一部熙熙攘攘的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美拉”,导演将意大利电影作为过去辉煌的宝库(墓地)【致敬费里尼等优秀的意大利电影人】。在35mm、16mm等多种电影格式交错剪辑下,两个世界之间的通道被慢慢打卡,生与死之间的边界放佛被摩擦和渗透,在梦想的逃避和现实的悲伤之间漂浮,好像我们能从其中一个访问另一个,就像睡觉和醒来一样容易,而最后《奇美拉》则成了“不切实际的梦”或者任何我们能够想像但却无法实现的事。【谁拥有着过去】,一边盗墓生活和一边找寻“她”,男主在叙事上倒转成了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的导游,在水上埋葬自己的女神(历史、过去、爱),又在结尾埋葬(献出)自己,领着我们发现生与死、现在和过去之间的微妙线索,这个过程是多么浪漫的梦。
电影开头直接点明:这是一场梦,而你看不到结局;也为影片梦幻的基调奠定了基础。配乐品味独特,电子音乐与空镜相适配所揭示的哲学思考让观众抽脱出故事本身、而去深度剖析片中事物所处的困境——盗墓行为的道德反思、弱势群体的物质缺乏、历史瑰宝的价值所在…影片借民谣歌手的洪亮悠扬的嗓音将影片主旨通俗化,几处翻转镜头也作为影片情节上的“关键帧”突出体现了身陷道德困境的男主对自我认知的纠结与扭曲;当阿图赎罪似的将圣母的头颅扔到水底,追寻所谓“奇美拉”的旅途之溃败也无需言表……与文物一同身埋地底、扯拽着连接阴阳两极的红线——他也终与逝去的所爱相逢,葬于逼仄甬道的黑暗之中。
神秘、颓废和古典主义的结合体,观看体验比拉扎罗还要丰富,喜欢。唯一不太钟意的点是片中吟游诗人的吟唱部分,过于直白地阐述出人物的心理动机,不过看到结尾的那根红线时还是被深深感动到了,简直是「神曲」之21世纪变奏啊!主人公最后还是找回了属于他的贝雅特丽齐。e fammi morir fammi creder fammi viver,non resisto a vivere senza tuo amore.
庆典游行燃起篝火,数次想起《阿玛柯德》。行走在危险边缘,水中影镜中像,现实与虚幻交融倒错。被不属于人的眼睛所观察的神性震慑,为逐利的市侩感到厌倦,找回欧律狄刻的执念始终萦绕心头,对神性对爱的追寻至死不渝,循着记忆的红线永堕冥暗。但是,你知不知道,在开头行进的火车上,日常神性的光辉早已洒落肩头,在后段铁轨旁的废弃别墅里更是沐浴其中,明明接收到了命运的二次微笑,只是选择扭过头罢了。
三星半。土地属于所有人就是不属于任何人。墓地与居所,工地与废墟,拆毁与兴造,废弃与占领,盗墓贼只需卧倒在地警察好像就看不见他们,“倒吊人”在与土地的互动中拯救遗落的价值。主线比较无聊,还是宕开的闲笔有意思:伊特鲁里亚文化中女性地位较高,或许由此设置了宛如孤雌生殖的女性氏族家庭或社群,与几乎全男的盗墓团队作对比,而这个团队的初亮相又近乎pride parade,戏谑有趣。
男人的独角戏,但是导演镜头下的主角是多么温柔而忧伤啊,沉默寡言地行走在世间,与盗墓团队的其他人不一样,他看着那些陪葬品涌出来的是爱,看到同伴们将雕塑的头砸下,他愤怒地扑向他们,所以阿图必然会将它抛入水中,现代文明与古代遗迹的不可兼容,那么就让它们埋葬,有些东西本就不应该被活着的人看见。一根红线连接地上与地下,拥抱着苦苦追寻的贝尼亚米娜,这个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消亡。
客死他乡的小盗墓贼的幽魂,在欧洲大地上徘徊得不到宁静,以奇美拉的姿态回溯死亡女神的身影(我编的)。抛掉了乡愁,宗教,意识形态,阶级诉求之类的符号大特写,只一两句不经意话语作小饰物点缀,依赖影像与演员能力,莫名想到枯叶。这温吞水的情调太需要极致的气息掌控……话说比作盗笔有点太好笑了喂,虽然我也是带着鬼吹灯的心情来的hhhhh,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开头的全包眼线的姐姐。
3.5前期铺垫引发观影者强烈好奇,但剪辑有点零散。“快进”动作和定格增加喜剧效果,360度镜头旋转和快切暗示了盗墓与亵渎的寓意。船上人类像狗一样地争吵荒诞画面表达了他对人类仅为了“致富”的厌恶,火车上出现最开端人物荒谬的言论是他对往事盗墓产生了质疑与挣扎。只是在bgm选材风趣、色彩运用柔和、台词偏喜剧基调下,这些技巧对核心立意表现不够深。
阿图是我们的镜像,而拉扎罗是那尊伊特鲁里亚雕塑。看时想到的是安哲,看完再一想则是安东尼奥尼,大地上彷徨无措的人。电影的灵魂全在塑造阿图,因此没有两部前作长片的完美(旁观的轻澈透明)。如果欧美翻拍《我的大叔》,可找娇娇来演。娇娇,我滴老婆,你是这么滴脆弱,这么滴美好。btw,扔头像一节已经猜到,担心俗气,但导演掌控的节点有分寸,反美得震撼。
一个关于执着的故事:地下之人对于葬品和永恒的执着,地上之人对于财宝和富裕的执着,还有生者对于死者的执着。到底是斩断连接着两个世界的那条红线,还是紧紧抓住不放,成为了深深的迷思……影片充满奇异的观赏体验:时不时颠倒的镜头、来回切换的画幅、打破次元的歌曲、异色的降临节游行、癫狂的舞蹈,看得我对意大利人的精神状态真是又羡慕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