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特丽莎和安德鲁在火车站相遇,两人一起参加工作面试。特丽莎成为工程师,而安德鲁只能做工人。在参观工厂的时候,安德鲁意外获邀参加这个企业的拳击赛。在最后的决赛上,荒诞的事情发生了……
风格上贴近法国新浪潮,但也融合着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个人特色于其中。男主角安德鲁的浅平式的脸部特写画面贯穿影片,且有来自收音机的声音从画外传来,暗示了安德鲁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被压抑的难以理解的性格。而他随身携带着的收音机就是这一特征的象征形象。当他决定出售这一收音机时,隐喻着力图与过去一刀两断,开启新的生活。然而结尾,安德鲁荒谬地赢得了拳赛,再次获得了手表与收音机。影片前后两段的视听语言有着明显的“割裂”,前段的电影语言十分符合新浪潮的特质,零碎的剪辑,手持摄影,快速的变焦......在安德鲁遇车避让一场中,斯科利莫夫斯基甚至直接越过了180度线,造成了剪辑上的不连贯性,而下一场就是安德鲁误打误撞成为了拳赛的运动员。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荒诞感油然而生。/重看。请去听那苍白的调度与自由而随意的跳轴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部电影的故事充满讽刺性,视觉上长镜头非常惊人,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能力太惊人了(映后他也强调他对于剪辑的不擅长),尤其是其中推拉焦在其中的使用,不光提高观众的注意如拳击时的推焦到特写,很多时候还能给予的额外信息制造不少笑料。最精彩的肯定是摩托车追火车的戏,导演映后也表示只经历一次彩排后完成那场戏,那一跳也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经历,经他解释,“似乎”没有很困难。印象很深的是利用镜头运动完成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利用十字架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配乐占比还是蛮少,主要是爵士。几场收音机音搭配的人物正面镜头的虚焦不是很理解。剪影画露眼睛明显致敬新浪潮。不喜欢的是后配音带来的那种音画“隔离”感。
看完《轻取》的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听着门外孩子的嬉闹和持续的五金件噪音。上一秒我似乎还在黑暗中把脸贴近一副失焦的面孔,和另一具身体揉进梦里。但门外那噪音催促着,久不停歇且显得过于靠近。我赶紧从床上起来往门缝外看,只见一个骨骼凌厉的白人男子表情可怖地贴在门上,企图磨断我家的锁条,看起来即将打破最后一点防线。我的脑海中滑过很多念头:我的年龄,我的财物、我那一些并不算实至名归的小胜利,最后想到我的一事无成,于是嘶吼着质问他、要他停下、威胁他报警,但门外的陌生男人不抬眼也不为所动,继续磨着锁。彷佛一整寒潮从心脏直冲大脑,我这才一瞬间从噩梦中惊醒,坐了起来,赶紧爬起来去看了猫眼。好在屋里屋外都只有我一个人。这真是电影沉浸式体验……
60年代波兰青年电影。耶日 斯科利莫夫斯基。摒弃了现实主义风格传统,转而以一种戏剧性强烈、技巧华丽的方式处理青少年主题。在风格和主题上最接近法国新浪潮的导演。展现出一种在特吕弗或戈达尔早期作品中能看到的偶发即兴创作。具有一种华丽的、近乎自我展示的风格:拥有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和变焦镜头的长镜头、抽象且常常令人困惑的取景构图,以及当代城市的超现实影像。描述了一名职业拳击手最终在一个工厂拳击赛中获胜。无资源
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第二部,《特征:无》的续集。这个风格太舒服了!相比第一部,镜头已经没有什么生硬感,运动的长镜变得华丽而优美,脸部特写也给得非常生动,还动不动跟戈达尔当时的电影一样突然就念起了诗。导演亲自上阵又打拳击又跳火车的,太拼了!主人公奔跑的镜头不知是不是想到了《四百击》,而那个巨型十字架被吊车吊起划过空中的样子让人想起《八部半》的开头……但片子结局的荒谬真的是非常东欧,法国新浪潮拍不出来!
声音(音乐及噪声)与影像在斯科这里是类似“两权分立”一般被确立。爵士有如离散的流体态动机,如润滑剂般地被输入在完全不同的影像之间(同戈达尔、洪常秀等不同):不论是长镜头跟拍,远景别凝视还是中近景的叙事。而钟表(最后被证实是拳击腕表)与随身携带的收音机也变成了游离的隐喻;不过它们同爵士乐一般,跳出了“隐喻”(/动机)这一界限而变成了同影像等权重的组成部分。
青年30岁废物危机的一种波兰态 仍想追逐姑娘 职场与竞技体育却日渐不再友好 被迫卖掉心爱收音机 最后一场决赛不为轻取冠军/手表/收音机 没有欢呼就还想真实再打一场 只因 拳台上有可以无法逃避的战斗. 例如摩托追逐火车等长镜调度很花心思 镜头掠过社会主义未来风清水混凝土建筑和间隔内荒草上放牧的牛羊 亲切
导演将自己的业余拳击生涯搬上银幕完成的第二部半自传作品,是《特征:无》的延续。全片共29个镜头,段落长镜头的交替使用也是其早期作品的重要风格特征。这部关于局外人的影片重点描绘了工业化的冷酷背景以及普通人的干涩生活,同时对职场与运动场的竞争、尤其是年龄在这两方面的地位提出质疑。(3.5)
+ 第二部杰兹,远远不如上一部《月光》,基本可以当学生作品看待。长镜头运动没有生气,只是跟随者内容重心的人物移动。叙事和对白细碎导致难以看懂,内容上也毫无突出之处。拳赛仍采用长镜头呈现,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如果减少长镜头的刻意使用或许全片质量会更好。拳赛后的部分好于拳赛前的部分
恍惚中一些克鲁格的闪回 一些不顾后果的浪漫:我可以为你灌下千杯水!三杯之后 我便更靠近你了一些 "I just say I love you out loud, so you know that you can be loved" 我是个懦夫;别做个懦夫!
二刷CINEFAN十一月斯科利莫夫斯基展映,依然四星,开始讲到拳赛的部分仿佛打通任督二脉,豁然开朗|首标220417,已自译中字|看点:摄影;爵士乐与舞台剧混合一般的调度;斯科利莫夫斯基亲自上拳赛。顺便波兰人是真的爱(拍)跳火车……这会还导演亲自上阵
优美的长镜头:男女主吃完饭轧马路,路过舞蹈演员练功房,一个老农牵牛迎面走来,路过搬家的,一个妇人请男主帮忙宰鸡,女主擅长给鸡催眠接了过来,橱窗里的塑料模特的零件支离破碎晃晃悠悠,男主等女主宰鸡,一位剪纸师为男女主汇合的瞬间剪了立等可取的”合影”……
8.5/10大银幕。老杰兹的第二部长片就这般才气逼人了。他说早年的自己是不重视剪辑的,这可能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这片在摄影上下了这么大功夫。长焦摄影,用推拉焦改变情状。跳火车的长镜头居然是一条过哎!2023.3.29号@BFI#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