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亚当·佐杜洛夫斯基 / 布隆蒂斯·佐杜洛夫斯基 / 莱安德鲁·托布 / 帕梅拉·弗洛雷斯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Jeremias Herskovits / Julia Avendaño / Bastián Bodenhöfer / Carolyn Carlson / Ali Ahmad Sa'Id Esber / Kaori Ito / Carlos Leay / Hugo Marín / Felipe Pizarro Sáenz De Urtury / Felipe Ríos
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语言:西班牙语 / 法语 / 英语
地区: 智利 / 日本 / 法国 / 英国
编剧: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类型:剧情 / 传记 / 奇幻
上映时间:2016-05-14(戛纳电影节) / 2016-10-05(法国)
别名:无尽诗篇(港) / 欢迎来到诗乐园(台) / Endless Poetry
用户标签:智利,传记,2016,奇幻,法国,戛纳,剧情,文艺
片长:128分钟
imdb编号:tt4451458
本片是一部围绕智利裔墨西哥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主要讲述其在早年的创作之路。在片中,亚历桑德罗还与很多国内年轻有才但还未成名的年轻人见面交谈。
感觉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更多的体现在行动,就像朋友和他说的“诗是行动”,忘不了那个红发、丰乳肥臀的女人萨拉和他们在那个虹膜咖啡馆午夜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性的画面,忘不了亚利桑德罗和恩里克为了保持走直线,直接爬上卖水果的人的货车,在车顶上握手,然后下车后被追着打,接着又从一位老太太家里的床上踏过,后来穿过地下停车场被一群狗追着,两人走路的姿势太好玩啦。 最让我觉得有诗人的力量的是亚历桑德罗迎面走向纳粹分子的队伍大喊着去死吧。感觉现实中很多喜欢诗的人以及一些知识分子偏向于待在他们想象中的世界,在文学艺术营造的世界里岁月静好,而他们的哀叹与眼泪似乎也只止于这个世界,因此我最欣赏的可能还是与尘世接轨并反抗现实的那种力量,就像他少年时砍了那棵可能是象征家庭荣耀与和谐的树,也是一个觉醒的象征吧。
拉美电分的老师是我见过最傻逼的老师,这个班的学生是我见过最傻逼的学生。全程伴随不合时宜的嬉笑,大惊小怪的声音,蠢而不自知的点评。老师除了标榜自己重口味,逼逼叨受过的那点情伤,以为把性挂嘴上就自由解放领先人类?同学们都他妈来自清朝?大家看cult就一定脸红心跳无法接受?假设真的是出自教学原因无法公开放映,那能不能换个片子?别在这里跳来跳去,尊重一点您所谓的最爱的导演吧。别再一脸淫荡地教这个艺术院校的学生学电影,自己先建立对电影起码的尊重与敬畏,求求了。重点讨论活着的意义。形形色色的人,看似乖张的演技,让人不适的镜头,处处出人意料的剧情走向,还是挺喜欢这种魔幻现实风格的。每个小故事都可以引发关于现实社会的反思,每种反常的行为都代表这个时代部分群体特征。高饱和的色彩鲜明的冷暖色调,杜可风牛逼。
艺术家和诗人知道这世界跟表面的浅薄不一样,但又不知道是哪里不一样,所以用创作感受体验来找寻。艺术家和诗人,只是这个星球上迷路的行人。Amor, pasión, vida是拉美人生生世世都在寻找的东西。世代不歇,早已没有语言的失落民族,在用简单的欧洲文字来表达那强大到不可抵抗的原始激情。raw and provocative with a lot of symbols and hyperboles. Very Latin. 这是Alejandro儿子演的,Adan受艺术影响非常深,这样的灵魂血缘的story telling真感触。我认识的每一位拉美艺术青年都太独特,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是我看过自传影片中最酷最理想的一部!把回忆里的人物极度简化后抽象为一个怪诞形象。我猜测佐杜对母亲的情感更为复杂,所以才处理为以唱代说的“音乐剧”形象。青年时期的佐杜化身天赋诗人,在法西斯思潮中寻得理想主义艺术家的安逸之地,可能也是对回忆的一种高度理想化吧。但又不想哄骗观众,所以角色都以局部特征抽象,让普遍审美失效,怪诞程度堪比《发条橙》。生活环境的凝练批判,老者佐杜(导演)与青年佐杜(儿子饰演)的跨次元对话让人着迷神往。既拍给自己,观众也在抽象中看到他所愿看的。
1.希望世间还有诗。2.化诗歌为现实的盛宴对抗荒诞看似合理的现实。3.沿袭了“现实之舞”,佐杜的亲自出场。4.阐述了佐杜的价值,很少有这样一位导演,拍裸体却绝不色情。5“喂,你。你是谁?你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活着?我从未活过,我出生时已经死去,死于众多的死亡之中。死于众多的死亡之中。”6“衰老并不可耻,你可以超脱万物,性,财富,声名,你可以超脱自我,你会变成一只蝴蝶,光彩夺目,一种闪烁着一种纯粹光芒的生命。”7“一种闪烁着一种纯粹光芒的生命。”
"等一下。對你來說,詩究竟意味著什麼?" "就像吃了螢火蟲的蟾蜍,拉出的亮閃閃的糞便。" 是流溢著柔情丶悲憫與感恩的回望:阿多尼斯的安德烈與小女友分別時,佐杜的木偶戲;詩人的侏儒未婚妻的嘔吐物被愛著她的侏儒男人收藏;為洗去一個名字接受電擊,電擊結束時仍喊著那個名字;白髮的佐杜,懇求年輕的自己最後擁抱一次父親;抱著小狗自縊於大學門前的男孩;四圍與身後,永遠的丶永遠的朋友。 《詩無盡頭》
1.佐杜洛夫斯基把电影拍成了一部舞台剧。移动的背景幕布表现了时代迅速变迁、以唱代说的形式展现了母亲对音乐的热爱、带着相同面具的群众演员都是移动的道具,象征着丧失个性的大众。片中人物的真实想法均通过夸张的形式外化,这便是荒诞却真实的原因。2.立志当艺术家的人都必须是自私的。然而想当艺术家却又善良的人结局大概只有两种:像堂兄那样吊死在电线杆上,或者像母亲那样在家唱着歌剧奴隶般的苟活。
重温;「现实之舞」姊妹篇,两者合一构成满载导演浓厚乡愁的史诗级实验传记。影片涵盖宗教/政治/艺术与情爱的探讨,将一系列安常习故的哲学议题以戏谑妄诞的另类视觉意象呈现。直面过往的自我剖析与心灵救赎,这种炽烈的情感足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粉碎明暗善恶的分阻,串起漫长岁月不被遗忘的纯粹思念。#不想承认,原来这就已是最后的佐杜洛夫。#(8.3/10)
20180718润生园有面条和杏酱果腹,吃着自己的菜特别舒服,于是我又吃多了(掌嘴)。在书架上看到了《身体的乡愁》,被《土地·流亡》篇章的标题吸引,翻开看写的正是智利诗人聂鲁达,是我在回程的五个多小时半睡半醒间看完的电影《诗无尽头》的背景补充。桌子上有个“忄”,于是我拼了个“快”字。到底是要因“快”而悲观还是因“诗无尽头”而乐观呢。
“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佐杜说这是一个诗已经死亡了的时代,可是无论这时代多么荒谬,都要生活下去。最终他还是和过去和解了,和镜子里将要老去的自己和解了,和世界和解了。与红发女诗人的做爱和父母之间的做爱平行进行,而两个女人的扮演者同一,这是对父权的反抗,投射到佐杜身上,就是对规则的反抗。
诗人的眼里,这世界有另一番美。母亲说话如同唱歌剧,父亲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守财奴,魔幻主义色彩之外有丰腴的女人、有侏儒、还有马戏团的小丑和无处不在的黑衣人,自传体电影看的不少,这样形式主义还有点意思。最后一幕和父亲在码头和解,一个拥抱足以泯恩仇。人就是要不断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才能找到新的自己并继续前行。
中间一段,也许是我不理解,看着实在是很烦。直到后面才被完全震撼住了。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智利导演。想起九月看的智利作者的《金卡斯的两次死亡》,他在月光下纵身一跃,葬身汹涌的大海,突然感觉能稍稍理解这个民族的某种气质。
言语在这种电影面前词穷,任何想像到的色彩和画面感染力远小于观看当下的冲击。无节制裸露的身体,环肥燕瘦、正常与畸形人物的交替出场下,是让下半身引领成长的诗人,据说是自传体的导演本人。是不能用常态思考的电影,如同始终咏唱的母亲,始终在念诗的主角,我的观后感也只有:卧槽好美!神马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