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李天禄饰)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小时候的李天禄家里充满矛盾,母亲去世,来了一位冷酷的继母(杨丽音饰),他跟父亲(蔡振南饰)学得掌上手艺后独自离家,随木偶剧团登台演出、四处游走。
年轻时的李天禄(林强饰)入赘女方家里。后来战争爆发,布袋戏被禁。唱歌仔戏到邂逅丽珠(魏筱惠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加入“英美击减催进队”,为日本演宣传剧,和日本人有了不错的交情。后来李天禄一家人躲避空袭疏散到南部,这过程中,他失去了亲人,而第二天战争就告结束。
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侯孝贤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侯孝贤第3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电影横跨日据时期,以甲午战败为始台湾解放为终,延续旧影像独有的粗粝黯淡,一如童年往事,昏黄如同老照片放映,跟随李天禄的客家话回忆录扫过他一生的场景。镜头以淡漠疏离的旁观者视角(观众是躲在画框外“窥伺”画中人的他者,总看到以门框、柱子、床架等条条框框构建起来的“画中画”,而角色多以侧面或背面出现,难以看清表情),让观众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隐蔽克制地看完这段交融于历史洪流里的个人存亡故事,就像阅读传记小说那样,通过“窥伺”和观看感受李天禄个人命运在政治变迁中的身不由己和随波逐流。人的生老病死家的流离失散,都是时间长河里微不足道的沙砾,被名为“历史”的齿轮碾过毫无声息,身边亲人一一死去他始终不咸不淡的,越沉默越叫人悲悯。
无主观评价的叙述,所有的人物和所有的行为都得到尊重。可以看到日本人强烈的精神意念,和发于心的品德。作者对于故乡的情怀。可以没有缘由。总是有无比美丽的部分,黑暗中的两碗面,男主和女士默默的凝视,真挚的露水情缘。长长的镜头,不打断对世事发展的叙述。无常的生死,有神论的体现,彼此呼应着,如人世的玄奥,摸不到底的秘密。角色总是在吃饭,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生活。日式的中式的古典的配乐。昏暗的光线,暗色的布景,只有人物的手和面部有一点光亮,这种对人的聚焦。一个人的一生,是时代的一个注解。喜欢层峦叠嶂的山,绿色掩盖着绿色。远处静默在水里
过于平稳而激发困意,超强纪实性的传记片,李天禄的戏梦前半生。通篇的基调都是极其平淡的,蜡黄的色彩和“年代久远”的影像质感,在故事发展和叙事进行的同时,李天禄本人的画外音解说和固定长镜头下的口述让电影更加写实。克制冷静完全客观化的视角,镜头里的自然与日常化,不夹杂任何情绪,家庭里,田野间,舞台上,京剧,歌仔戏,布袋戏…互相穿插。后半部分感觉上就好很多,跟随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生活发生碰撞,颠沛流离的半生与被殖民的台湾间产生某种非因果的联系。坎坷命运的相碰,眼中的时代变迁,记忆里的戏梦人生。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侯孝贤导演的电影,这一部因为有了叙述者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真实”,慢慢展开前半生的情节也显得更加有意思。在这部电影里面,人生就是和来自过去的人们进行一次接一次的告别。这样的告别不仅通过影像来表达,有时也通过叙述者的口述进行,其中的一些故事像神话一样情节特别离奇,但听着也更好玩,可能口述故事的张力可以比影像大很多吧。固定机位的远景长镜头即是历史的距离,也是客观的视角。侯导并不热衷于表达历史中的大环境,而是更关心受制于环境中的人,依然有浓重的人文情怀。
【6】电影最正确的是找了李天禄,演员/匠人的色彩,以人带戏,而非以戏显人。因为我从小就在潮汕地区,对布袋戏从小就耳濡目染,更无关口述布袋戏的历史。我们所看到的是透过李天禄去洞悉一个时代的历史,我们看得到惆怅感,是吴念真与朱天文剧本写的,再借由他说出来。我们看不到侯孝贤对电影的痴迷,但我们一定能看得到李天禄的所有。电影就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了是《悲情城市》,而没醒的是《戏梦人生》。朱天文和吴念真的剧本用错了地方,正确的做法依旧是存在于侯孝贤的台湾九份城。
口述泛黃信紙上的陳舊記憶。雖然不是最偏愛的那種侯孝賢,但依然很出色(明顯比陳的那部要好)。很有趣的一點是:如果要上理論的話那本片無疑是元敘事的(雖然不知道侯導本人有沒有這個意圖)。小說的虛構、回憶的真實、宏大的歷史三者相互包裹,木偶戲成為了“木偶戲“的一部分,看戲看得眼花繚亂但回過神來發現它最終回歸到了“一“。用“主義“尤其是譯製過來的那些來形容侯總顯得不甚妥帖,歸根到底他還是位不太容易受影響的寬厚的中國人,簡簡單單,平和自然,遠觀而不褻玩
本来就没什么故事,被搅入人生的历史事件看起来那么不值一提,只是和生死磕磕绊绊而已,但是那么好看,让人喜欢。诅咒京通快速路上的通勤效率,迟到了半个小时,电影看起来好像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几种语言和布袋戏的鼓板在一起出现,只让人想起交织而非比喻。台湾这片土地太痛苦,真正属于那里的人们的不是政治而是远山影与生活。李天禄好像周梦蝶,长寿,矍铄,化城再来人。感觉有很多事情是侯导怎么样也不能忘记的,我们也一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聚焦于马关条约到日本投降这段时间的台湾历史,以李天禄老先生的自白、布袋戏的舞台、常规叙事三种形式穿插呈现。若隐若现的角色,成为李天禄回忆中的一抹抹浓墨重彩,电影拍摄的真假虚实,对立又统一,在不同的镜头下呈现出的故事细细推敲便是诸多隐喻。乡野间民宿的气息,成为了记录历史大环境的镜头下最美的视觉符号,虽然第一遍无法完全理解,但窥得边边角角,也看得出大师实在是高。
第五十分钟,80岁的李天禄第一次露面讲述自己年少时独自办理奶奶的丧事,是第一个感动点。这种情况贯穿全片,真人讲述还是比演绎更有力量。像是《悲情城市》的前传,普通人在人生的低吟浅唱中渡过时代的潮起潮落,江湖儿女,露水鸳鸯,亲情爱情都归结于命运,让悲伤逝去,让思绪延伸。爸爸死去时,他在演布袋戏,儿子死去时,他在演布袋戏,影片结束,返回头再看他出生后算命先生批的话,他命太硬。
个人之于历史正如宏大叙事的骨架,它告诉我们非虚构是多么的重要且必要。由此让人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寻常感(讲故事的方式、地点、背景,以及构成背景的细节),而这种寻常感与个人的经验完美契合。(除此之外最大的感受是:看的时候饿死啦怎么除了我们俩之外世界上所有人都有东西可以吃??)最后,当我的电影老师的学生好幸福??这一部记下了光和纵深效果,从此我的眼睛能看见的东西又更多啦。
描绘从1895马关条约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50年间的台湾民众生活,有着很浓的台湾乡土气息,也是目前看过的侯孝贤的片子里戏剧性最弱的一部,人物命运在动荡的时代里沉沉浮浮,他们的人生呈现在观众眼里也只是片段,有种很特别的感受,我们看戏里的人物,正如他们在看布偶戏和舞台戏一样,这种忽远忽近看不全面,但在一些关键节点又很清晰的体验,又刚好像一个老人口述的回忆
缘起于偶然获得的一本 93 年金马影展场刊,当年的金马最佳剧情片入围有这部,印象还很深的有吴念真的《多桑》,好吧神仙打架的一届。表面看是讲述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一生,其实与《悲情城市》相照应。《戏梦》讲的台湾人作为日本人的时候,在所谓日剧时代的苦。《悲情》讲的台湾人作为中国人的时候,在白色恐怖下的苦。谁忍苛责他们在身份混乱的夹缝中被激发的地区意识呢?
平静的语气、克制的画面描绘出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颠沛流离;至今我们仍很喜欢用“这就是生活”来接纳现实带来的痛苦、不幸和苦难,其中也蕴藏着极度的隐忍、克制和感性意识,我们对亲情的眷恋、对故土的留念、对情义的理解很多时候往往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就像云从一侧飘像另一侧一样,我们能够看见流动,但却没法看到运动根源,正如这些感情构成了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