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葛楚电影

 
电影译名: 盖特尔德
影片导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豆瓣评分: 8.10
影片地区: 大陆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1964
影片时长: 0
更新时间: 2023-12-16 23:19
浏览次数: 101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葛楚电影演员名单
尼娜·彭斯·罗德 , 本特·罗斯 , 埃贝·罗德
葛楚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本片讲述了一个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女歌手Gertrud(Nina Pens Rode 饰)的丈夫Gustav Kanning(Bendt Rothe 饰)将成为内阁大臣,Gertrud却向丈夫坦诚她不再爱他了,因为他把工作看得太重要而忽略了对她的爱。Gustav问她是否有了新欢,她承认了。之后她离开家去见了她的爱人,年轻的音乐家Erland Jansson,两人互诉衷肠,Gertrud仿佛可以看到两人的美好未来。第二天,大诗人Gabriel Lidman(Ebbe Rode 饰)的欢迎宴会上,Gertrud也出席了。原来她和Lidman也有过一段感情。Lidman想要挽回Gertrud,被她拒绝了。Lidman告诉她,他知道Erland其实爱的是另外一个人。于是当Erland弹奏着钢琴,Gertrud唱着歌的时候,她晕了过去。Getrud又去见了Erland,希望和他一起去巴黎,但是Erland拒绝了。而当Getrud回到家,又遇到了Lidman......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在舞台剧的形式美感与电影的细腻调度中平衡出一个心碎而隽永的爱情史诗。德莱叶的长镜头犹如神之手笔,每一次推拉游弋既完美地显现出心理上的咫尺天涯,又是时空以人物为中介的一次微观漫延,叙事场所由此掌握漂浮环绕的梦幻气质,哪怕置身室内的狭仄中也有处于如同一个众目睽睽的舞台世界。他同小津一般让人物微微侧向镜头,这个暧昧的偏角便是现实眺望向电影的斜视,既非主观上的体验也非窥视的凝望,而是在两者对立间创造一个第三维度的超验仪式,而体会出尤其新意的诗性共鸣。长曝光捕获一切表情与情绪,而在台词紧锣密布的压缩中人物又逐渐化为一个悬浮又孤高的轻灵不能与彼此咬合,反而无奈地相去甚远。如同反复出现的镜子将时空分离成互相平行而对望的两个世界,镜子中的景深如同葛楚遥远又不能被爱情测量的心理鸿沟,同时这段虚假的距离只剩眺望

葛楚剧照

德莱叶的遗作,不得不说,内容很“先锋”“超验”,当然这个说法是相对于创作年代而言的,故事内容在今天看来,是个带有点女性主义色彩和觉醒的大女主爽片,斡旋在几个男人之间,多么先进和具有主动性:前男友,现男友和情人——这种人物关系,还蛮极致化的,整个大的概念设定,很情节剧,但德莱叶的视听技法,就是迟缓,再迟缓。如果德莱叶可以自立门派的话,那这种片子就是属于德莱叶的“迟缓电影”,通过室内剧式的呈现方式,来完成故事的对白,即情节的交代和后续事件的发展。在片中,这个女性角色的塑造,我认为是很成功的,虽然有点像导演的“嘴替”和“代笔”。其实蛮佩服德莱叶和安哲的,他们的演员从来不是一个人,都是他们的“工具”,将演员工具化,确实不是所有导演都敢“玩”的。遗作已经没有了德莱叶擅长的宗教元素的处理。

葛楚剧照

我对爱情题材不感冒,完全就是冲着长镜头调度来看的。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镜头冷静克制,多为保持距离的中景,人动镜动,人停镜停,极其精确地随时把构图调整到“完美”的状态。这个“完美”指的是形式美学意义上的。这种调度取代了传统的剪辑,视觉上更加丝滑流畅。但也正是因为调度和演员的表演之间配合得严丝合缝,没有任何冗余——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这种随时调整构图的策略,也使得影像不积累任何内应力,而表现为中性,即除了完美再现演员的戏剧式表演之外,自身并不再表达更多意义。镜头语言透明了。这种透明的影像作为一种常规影像的标准模版之一(好莱坞式的正反打是另一种标准模版),给创作者和观影者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一旦镜头语言偏离了这种标准,则会表现出一种张力,为叙事带入额外的主观情绪。

葛楚剧照

由于年代局限,当时的电影舞台感都偏重,基本每个场景就由一两个长镜头贯穿到底。加上本片调度简单,大多数内容都是两个人静坐对话,整体除了光影和镜像设计外都有点单调。但也正是在那样的年代,能有如此彻底的女性主义表达,实属让人惊喜。本片是彻底的女本位视角,葛楚的眼神几乎全程不与人对视,只是兀自望向别处,流转出千言万语。踏实的男人只把爱当作陪衬,浪荡的男人更只把爱作为玩乐,没有男人会如女人般把爱看作一切。葛楚就这样全心地爱着,清醒地看着,自由地走着,全凭自我的意志。离去时刻,不管男人软语纠缠还是恶语指责,她全然不触动、不辩解,只是冷静道出他们的背后心思。结尾投奔爱慕她的友人,投入感兴趣的工作,离群索居、安度余生,足矣。毕竟,她已热烈地爱过,不留遗憾了。

葛楚剧照

蛮有意思的一部,但会让所有对“叙事”有期待的观者失望而归。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里曾归纳过,“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葛楚)原作也有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觉醒,也有相近的结尾,爱情相继幻灭后,她决意离去,于是幕落。电影里,德菜叶又加了一个结尾,那是30多年后,孤独一身的葛楚接待了长期的爱慕者阿克赛的拜访,对他朗诵了少女时代的一首诗作,又关照了自己墓志铭的简单行文一—“爱是一切。”算是对一生的总结和反省,等于也回答了 “葛楚走后怎样”这个疑问,结局比鲁迅对娜拉走后的景况猜度,像是好了不少,至少她是自由地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葛楚剧照

#上海德莱叶影展12112022 从大光明二层看台和兄弟走下阶梯听身后两个cityboy装扮的大学生抱怨:“两个小时都在‘爱爱爱’什么的,我要是电影里男的我也早就受不了了”。他们无法抱怨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也从未感同身受。兄弟说 葛楚的爱恰恰是最纯粹的,我恍然大悟。葛楚对纯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常人无法到达的纬度。男女纯友谊,纯爱,第三者,葛楚哪是什么渣女,只是她的心碎成了一片一片,每一片在错误的时间爱上了错误的人。她收掇着心碎的爱,她鼓起勇气抛下一切去求爱,像极了周慕云的船票,得到的却是苏丽珍无法兑现的承诺。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与一段无法成为爱情的友谊,我的心在滴血,我不想成为性转葛楚。感谢德莱叶,鄙人给您磕一个。

葛楚剧照

1、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影史室内剧的另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2、导演将极简主义贯穿始终(丹麦空灵绘画大师维尔赫姆·哈默肖伊对德莱叶的创作影响很大),以具体形式上的外化来体现人物内在的状态(最明显的便是那面镜子),用固定长镜头将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史呈现在银幕之上,并营造一种神秘主义的意境。绝妙的构图让我们赞叹导演对有限空间的无限创造力(如诗人和镜子中的葛楚,令人惊叹的调度),赋予我们视觉上的想象和美感,同时与人物间的对话一起将对爱的无尽感悟逐渐渗透于观众的内心深处,沉浸其中、为之动容,仿佛达到了“第五度空间”——“心灵空间”(导演语)。3、爱是一切。

影片通过纵观葛楚一生中的情感经历和爱情观,对爱情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读。葛楚对“爱”是勇敢、直爽、热烈的,而几位男角色却将自私和虚伪展现到了极致,他们在权力面前展现出的贪欲,对于女性感情的态度也是不屑与玩弄。最终孑然一身的葛楚似乎也做出了对她而言最正确的选择,一种无畏与自由。本片使用巧妙的场景设计、精致的构图、演员类似于舞台剧的表演方式、利用灯光强弱渲染场景氛围等,将看似简单的剧情推向哲理层面,是大多数关于爱情的影片无法达到的高度。喜欢最后一个镜头,合上的门及背景响起的钟声。(2022.12.11 上海大光明)

我漂亮吗?/不,但我爱过。/我年轻吗?/不,但我爱过。/……一个女人,三个男人,什么是爱?这让我想起了侯麦的《夏天的故事》,一个青年男人,三个女人,相比之下,女人确实显得更忠贞、坚定,更懂爱。最后的三句诗回忆不完整了,但真的好感动……影展看了四部片子,黑白浓度实在有点高,最后一部很惊喜,很难相信如此对爱情的探讨竟在1960年代就成为可能,果然这类题材让我也不会犯困了,敬爱与思想,五星!btw, 诗人送的镜子好美好美;椅子/沙发好多,这坐会儿那坐会儿;想把名字改成Gertrud/葛楚……

从Play time那里感到电影的确是影像的艺术、从这部里感到电影的确是流动的影像,开头两人镜头切换到单人时印象很深,结尾二人对谈火焰在中央燃烧,想到那句“我们之间没有火焰,可我们已经抵达”。是电影的语言让这些写在纸上会变得很无趣的对谈有了情感的质量。// 二刷葛楚,才看懂长镜头内部极佳的走位设计,不自然的打光使得空间成为纯粹的心理存在,几个零碎的“单数”镜头在长镜头中格外扎眼,其实是古典戏剧的分场,正如德莱叶的电影观念,然而互相勾连,镜子的设计也好。

一个追求爱情的中年女性,勇敢在于真实地面对自己、承担风险,不去和命运讨价还价。前半段我很感动没有看到道德说教、荡妇羞辱、年龄歧视,等等......大段大段的对话也都看进去了,在我看来是个类似娜拉出走的女性觉醒故事,蜡烛镜子的长镜头拍案叫绝,那么多电影用镜子对话的手法,似乎也没见过能超越的把。但后半段还是被女主角说话的调调搞困了,眼睛差点闭起来,偏头痛都发作了,当然也可能是N95的错......走出影院听到旁边人说“那个越轴之后我就睡着了....”

2022德莱叶作品回顾展|原来也是爱情故事。透过三个不同的男人,展现葛楚对于爱情的忠贞不二的态度。觉得葛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敢于拒绝很勇敢。当然,大量的长镜头展现了徳莱叶超强的场面调度。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上场与下场,一切是那么自然畅快。人物的面光也很神奇。不管葛楚在那里,她脸上的光,总是明亮的。打光真厉害啊!最后的告别也确实还蛮有意思的,决绝有温暖!一个玩笑:电影是不是说,搞权力的,玩音乐的,吃回头草的,都不太靠谱 哈哈哈哈

#德莱叶影展# 4.3分。状态不好,坐在太后太高,所以一看字幕时低头几乎睡着。常常有一种“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既视感,大量对话以主角偶尔走动、但面向镜头而非彼此的长镜头出现,台词节奏均值平缓、不太如同对话而像是疲惫的叙述。把三段关系的感触压缩设置在一个并不宽裕的时空之中(从而由连环情节覆盖多种可能的结局/类型),难免让我产生它其实又是一个道德故事/宣言的感觉,Gertrud坦然地孑然一生虽然确实还是挺宣言的,但至少时温柔而好的那种。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彷徨之刃 留法岁月 玩的是古 往事如歌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 胡同 草木人间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