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在五岁的侄子的陪同下,善正把他嫂子的遗体带回家族所在的村庄。在越南的腹地,等待他的还有诞生自过往记忆与欲望的鬼魂——自己的青春,早已离开去重建生活的兄弟,以及战争。这是一次带有神秘色彩的朝圣之旅,前往越南的农村地区,探寻鲜为人知的基督教少数群体。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范天安第7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范天安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范天安
5# 表面肌理:湿热蓬绿的郁瘴之地 一场狐魂潜游 “返乡”母题似附着两层薄膜——重遇关乎个人的信仰 & 厘清关乎集体的代际史 但剥开新衣(典例般的长镜头/几处摄人心魄的画面设计/没完没了的环摇-升降 或许金摄影机奖颁得不无道理) 内里却相当贫乏 灵游的目的-方法均和书写个人符号史相悖 于是影片在开始不久后就一再陷入均质化陷阱——预兆的轮番降临(从车祸中毫发未损的幼儿到吹息之间刨去火光的时钟 及其之间所间杂的一切序列)本该撬动地基 却每次都导向无趣的技术展示 加之精确的人物走位和体验派的舞台剧表演法 本应向纵深发展的内核被一再消解 几个颇值得玩味的奇点:晨间阒寂时分的公鸡打鸣掐架-无声的白日雾中车行-牛群散乱后倾盆的暴雨-山涧飞旋的烛火 但即刻 诗意就被技术消灭了——多么可惜的“高完成度”!
与其说是一场寻找信仰的漫游,倒不如说是对越南黑暗时代的一次回首:拨开一段段被遮蔽的历史,整理一团团被切开的血管,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已然伤痕累累,积重难返。整体观感如阿彼、似明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slow movie。倒不觉得导演有在刻意模仿毕赣,如有神似处,也大概来自毕赣学习的源头。还可以与本片相类比的,许是安哲。既然有各种珠玉尤其是《记忆》在前,早已不觉新鲜,甚至进入了slow movie的观看倦怠期。何况,即便作为意义大于内容的勇敢之作,内容还是比较单薄,影像流动性也显得不足,有种沉滞的灵动感,换言之,匠。当然,是匠气,也是匠心。有几个镜头设计逻辑和《逍遥·游》一致,看时间应该纯属巧合,但无意间看到了两位导演的处理,还挺有意思。这类电影似乎不太适合在平遥观看,还得是睡饱后的资料馆。
#7thFYIFF# 平遥最佳,年度十佳。属于大银幕的电影,简单的故事却伴随着不简单却有效的长镜头,从第一个惊艳的长镜头开始,导演的能力便已凸显。看似一个固定镜头和移动镜头,戏外的调度占据了绝大部分,所有人的走位和位移准确自然。除此之外,影片中自然的“借用”堪称一绝,突然的降雨、打架的公鸡等等,发生得恰到好处,不禁想问导演这是怎么办到的!最后一个镜头巧妙地借助了音乐的作用,模拟主人公的听觉,在他倒下之后音量逐渐变小,大多数的电影往往以画面叙事作为结尾,而这部影片突出了声音的重要性,以声音作为叙事元素结束整个影片。要反复观看,汲取灵感啊。
人文观光片,不被灵气眷顾的学院衣钵继承者是这样子的。前10分钟还激起了我的兴趣,后面就变成最板正的好学生,没有任何感官上的兴奋点。美学?有的,切成jpg是小红书氛围感照片里比较有逼格那一挂。金鱼,烛火,自然和动物,阿巴斯毕赣老塔阿邦……小孩儿和人物对话还让人想起港台新浪潮,可能这也算影迷电影吧呵呵不好说。最幽默的是游移的摄影机会特别有存在感地把取景框当成微型展览馆,一到室内就厚重得像参观墓地,影像的中心从来不是活人,但是,又要包装得像同时观照着人的行动,这就有点凹造型了。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佩服3小时的完整表达,但不想为这3小时买单。
是我无法拒绝的东南亚电影,只是有点长,看的有点昏昏欲睡,有好几次仿佛在迷人的影像里产生了幻觉,好像在做梦。深夜天安和小孩躺在床上聊天,床头桌上放的表,魔术变出的金鱼,这些画面实在太美了,难以忘记。“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信仰是什么呢”,小孩子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大人会质疑餐桌上食物的信仰,可是也没有答案,只能无奈的说出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因为想要追求爱情离开家乡,而真正离开以后才发现离开让爱消失了 自己也迷失了。信仰 战争 人的生死都扑朔迷离,有些本来记忆深刻的事情,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发生过。(送丧那里想到王童的电影)
【8】本片最被诟病的“毕赣风”是将越南与贵州的乡土气息相通。除此之外样样都比毕赣强。摄影,长镜头,叙事的拿捏如飞叶摘花,气定神闲一般的坚定和推移。从一个意外的悲伤(女子车祸意外去世)裂口去洞见更大的悲伤(越战往事)。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越南往事的心灵奇旅,将情绪与环境充分混合,不紧不慢的完成了个人悲伤以及越南的悲伤的链接。三个小时的观感极其舒适,像进入热带雨林,听越南山村山林的鸟鸣,看公路摩托行驶,在湛蓝色的夜空前行,淋一场湿热的雨水,最后在阳光下,沉入河中,流水鸟鸣,万籁俱静,破茧成蝶。
的确好多人中途退场,不吃这套……美到无言,长镜头内的运动似乎在竭尽所能,同一景内随着环境光的变化的感光度曝出荧光表针 (吹灭烛火) 、司仪老师傅 (随着推镜被屋檐遮挡) 、修女女友 (环形摇镜从顺光变逆光)。婚礼从由观众默认的隐形摄像师 (戏),到因他人打断而显形的摄像师 (戏中戏),到因快退回放而暴露的剪辑师 (戏中戏中戏) 三层以极快的转换小小地挑逗了观众。人物在时空中穿梭,情节在梦境现实间徘徊。
【平遥电影展卧虎单元】本届平遥公认的神片,全片3个小时却只有68个镜头,最长的一个镜头长达半个小时,每一个镜头都通过精心设计,即使是长镜头也能够在动线和镜头的变化中将景别和人物的情绪统一得游刃有余。而内容也涉及越南的记忆与过往、战争等宗教。同样是新人导演,同样是归乡题材,范天安却能够毫不露怯地游走在现实和梦境之间,用一场又一场如画般的场景引领观众走入他的镜头,老塔和阿彼察邦在越南也后继有人了。
算是2023年看的最喜欢的亚洲电影,影片的镜头(特别是长镜头)调度,构图都很不错,很多空镜非常迷人,还有环境音做的特好。导演的手法娴熟、流畅、内敛。同时片子的感情饱满,表达丰富。充分展示了2018年越南青年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惑。金色茧房表面扣的是导演画面不断营造的一个个带有菱格的封闭空间(包括结尾梦中见到哥哥家等待抽丝的金色蚕茧架),内里的表达还是指人内心的平静纯洁,信仰精神的虔诚与笃定。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送嫂回乡,与很多过去的人对话,出走的哥哥听说是在养蚕,似乎每个人都有了庇身之所,似乎没有信仰就成了被抛弃的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必须上路了,还没找到哥哥就先梦到蝴蝶,金色茧房是假想的灵魂寄托之地,就当它是灵魂寄托之地。而他最温暖最有“灵魂”的瞬间,好像都是在陪侄子玩,问刚刚失去妈妈的侄子:“你要不要喂鸡”?(看完也想感叹,毕赣老师已经在别人的电影里显得越来越来越厉害
在探讨神是否存在时天降惨剧和神迹。顾客是上帝,上帝被困住了吗?屏幕上剪辑婚庆视频,现实中操办基督葬礼。逝世女人没有四肢的首胎,裹着黄毯的私生婴孩,皆如茧蛹。老爷爷拿着战争的礼物,男人手戳弹孔感受虚无,电视画外音:乘客们的感觉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 男人茧房自缚,公鸡诱鸣而来,牛群竖耳瞪眼,水草龙眼,金鱼神隐,风吹椅转,白蝶相随,终是黄粱一梦,就让溪水洗濯灵魂,还你初生般的赤裸。
- 从第一个镜头中球场到餐桌的移动,摄影机就带有些许的欺骗性,场景的切换和涌动的环境音让我们分不清画面中的主客体地位,亦或是被刻意模糊,与此同时环境才真正占据画面的中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旧的回忆被附加了来自于自然的厚重,娴熟的横移、推拉,被不自觉地代入,导演意识强烈,以致于部分场景显得有些刻意造作。尤其三处背景音乐的插入,有些破坏气氛,沥沥淅淅的风雨本不应被强加干涉。
东南亚臆想这种东西,是通过精神领域去传输的。这种思想的载体需要有信仰以及寄托。把心中的灵魂放在一个可以承接的境界中。大致是这么个状态。然后你会发现,你仿佛看到了阿彼察邦、看到了毕赣、看到了老塔,而且有时候还有一点中国江南文艺之感,顾晓刚的感觉!这一切塑造了一座戛纳的金摄影机,但对于此片,爱与不爱的抉择,就是你是否热爱且能读懂电影这门东西,仅此而已。不然它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