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选择了六个中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六个时代变迁下几近消失的行业,六家在坚持与放弃边缘徘徊的最后一个店铺,在店铺见证下,一群普通人关于梦想、现实与爱的温情故事。每集围绕一个坚持了多年仍不愿放弃的店主、几个热衷店铺的老顾客展开故事,与其背后的 文化背景、行业历史与现状穿插叙事,突出店铺经营艰难,却因老顾客的钟爱不忍放弃的矛盾现实。故事的落点,是时代变迁下的行业更替,经历生活起伏的从业者,深情回望、又从容告别。
分集剧情:
第一集,成都连环画之家, “老顽童”们平常互相开玩笑、聊连环画,危机时一起扶持帮助,共渡难关的友情故事。
第二集,杭州聆翔文化黑胶唱片店,老中青三代,都因为痴迷黑胶付出过代价,他们在坚持执念过程中,沟通与和解的故事。
第三集,广州老西关濑粉店,店主家族三代做水菱角,几个人物在怀念妈妈的味道时,经历的希望和守护的故事。
第四集,合肥增知旧书店,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店,下岗工人朱传国20年前所开。关于旧书的亲情故事。
第五集,南昌一元水酒店,王细英和哥哥一起经营祖传的水酒店,至今29年。南昌市井里邻里情的故事。
第六集,重庆沙龙相机维修部,一群胶片爱好者,希望拍照回归“珍贵瞬间”,从相机中寻找回忆、填补遗憾的故事。
《最后一个店铺电影网友评论》
你永远可以相信央视纪录片的水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不起眼的店铺,不起眼的小人物,每集也就短短14分钟,却都拍得意味绵长。最后一个店铺,无非是对时间的倔强,对记忆的执着。当胶片机被数码相机替代,当黑胶在电子音乐后成为小众,当小人书渐渐只成为70后80后的专属,当水酒濑粉慢慢化作一种记忆中的味道,这些守店人仍然像一个执拗的孩子,在大大的城市里,固守着小小的角落,珍藏着匆匆时光里的不老童年。他们有的是延续年轻时的本行,匠人到老;有的是重拾儿时的爱好,弥补遗憾;有的是继承父辈的手艺,从无感到热爱,一干就是三十年。烟火人间,聚散无常。旧书店老板说,人生短暂,有时候还不如一本旧书漂泊的时间长。这些小店就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几代人的记忆,把念想拉满,把生命拉长。
还差两个故事 看完一起写//好好看 每一个都/是在姥姥家小卖部长大的 小卖部连接一个小房子做棋牌室 就是只能放一个麻将桌或只能有一桌扑克牌的小地方 中间是窗户隔着的 姥姥经常坐在小卖部的炕头上透过隔断窗看他们打麻将/有点想问问她 想不想念那个小卖部 反正我想念/上小学的时候偷拿钱匣子里面的钱 拿二块五块十块的 十块很少拿面额太大了不敢 五块也很少 最多是一块两块 后来姥姥说她其实都知道 我这恶心的小聪明阿/有一阵没听姥爷声音了 每次打电话都是姥姥接跟她说一些家常废话 今天听姥姥说他感冒了 想姥爷希望快点好起来/想下月就能回家 想看姥姥姥爷/别的不说了
连环画有那种老一辈的坚持和回忆,老板娘说街上最不喜欢的是他,老板说那个年代kfc舍不得吃,但我给她买最贵的,一些中老年人会来买最新的连环画,说咱们已经是“老连友”了,一条街一代人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我们年轻人可能对连环画只觉得复古、不会看,但对他们来说,是回忆也是兴趣,也该有一些地方和东西为他们准备。黑胶唱片更艺术一点,“我在他的音乐里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共鸣多难得。旧书店,承载一些温暖和善意,市民不还价不找零扔下钱就跑??想起小时候,我最喜欢去旧书店里淘书了,匆忙的生活,也要留一个地方给自己喘气
虽然叫《最后一家店铺》,但是给我更深的感受是“朋友”这两个字。每一家小小的店铺后面不仅仅是店铺主人、店铺主人的亲人,更重要的是背后那些因为热爱聚在一起的朋友:连友、胶友、书友、酒友……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却因为一间小小的店铺聚在一起。现在没有小孩子再看小人书了,可是还有一群“大孩子”在看;大家都在用手机听歌,却有人会因为黑胶唱片中的一首歌热泪盈眶;奔波几十里就为了来这里和老朋友喝上一口水酒,消磨两个小时的时间……
选题不错,在当下线上店铺抢占市场的背景下,那么多失落冷门的店铺值得去纪念,它们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是极其幸运的。连环画、黑胶唱片、水菱角、旧书店、水酒店、胶片相机。最有感触的是第四集吧,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旧书店,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不为挣钱,希望能建立一个某小部分人的精神交流,交些同好。作为纪录片制作本身来讲,可以加强下聊天深度,画面剪辑节奏可以再快些。
朋友们这可是央视哎!这么好看的纪录片!竟然观看人数连500都没破么。我好喜欢水酒大姐啊,乐观豁达的一生,还要陈师傅的妻子,她也好可爱啊。陈师傅最后说的话太感人了吧,把喜欢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是很幸福的事。这些人都钟情一份事业一辈子啊,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是外人不能参悟到的吧。我强烈按头安利!所有人!!给我看!!!
真就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变更与发展,似乎城市中很多老字号都消失殆尽了,就像自己喜欢的小吃铺。最近看了个纪录片叫《最后一家店铺》,那么大的重庆有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对夫妇支撑着一家沙龙相机维修部,看似维修的是古早的相机,实际上修复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想到自家爷爷辈泛黄的照片,突然就共情了。
央9纪录频道。连环画、黑胶、水菱角、老相机、水酒、旧书,选题独到,立意暖心。线上网店和大豪华精装商场几乎挤压了所有空间,实体小店还是要有的,留存一份记忆,承载的就是那份亲切暖心的人情味。“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些小店店主就是如此,个个一往情深,嗜之如命。这是真情怀。
每一个店铺,背后都承载了一个情怀,一段故事,或是一腔孤勇。现在的资本潮起潮落,店铺要做大做强,唯独不是做情怀做传承。用情怀经营,是对商业化和规模化的无声反抗,也是忠于内心的坚守。愿城市的繁荣,市场的发展,能与文化的传承相互融合,让每一个“最后的店铺”历久弥新,持续经营下去。
连环画、黑胶、水酒、涮粉、老式相机、旧书,因为即将消亡,所以更显珍贵。这是拍给那些对老物件情有独钟的骨灰粉看的小短片。除去主角个人情怀之外,是借这些店铺表达亲情友情邻里情的寄托延续。然而纪录片在情怀的表达方式上还是过于粗浅了,许多旁白用同期声和字幕代替就行。
形成独特连友文化的连环画书店、传播音乐的黑胶唱片店、几经搬迁的水菱角店、发生故事的增知旧书店、始终坚持的一元水酒店、四十年的沙龙相机维修部。最后一家店铺,也许当他们离去的时候,会带走一座城市部分的灵魂吧。但这一家店铺只要存在,就会给这座城市带来别样的温情
感觉有这种题材的作品还是蛮难得的,把视点聚焦在这些相对“小众”一点的店铺和人群上,让大家看到不同人的生活。唱片店那集看得还是挺感动的,作为一个同样喜欢音乐、高中因为音乐渡过很多黑暗时刻的人来说真是和里面那个开心到哭的女生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这样的店铺,与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时代背道而驰,跟人潮汹涌的网红打卡点格格不入。它们已经不再是作为一门生意去经营了,而是成为了一些人的精神寄托,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和气质。也许片中的店铺在几年之后也会倒闭,但至少它们会在某些人的心中永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