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水瓶座
◎片 名 aquarius
◎年 代 2016
◎国 家 巴西/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葡萄牙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6-05-17(戛纳电影节)/2016-09-28(法国)
◎IMDb评分 7.8/10 from 8,449 users
◎豆瓣评分 7.0/10 from 516 users
◎片 长 142分钟
◎导 演 小克莱伯·门多萨 Kleber Mendonça Filho
◎主 演 索尼娅·布拉加 Sonia Braga
伊兰迪尔·桑托斯 Irandhir Santos
卡拉·里巴斯 Carla Ribas
温贝托·卡劳 Humberto Carrão
朱莉娅·伯纳特 Julia Bernat
◎简 介
六十多岁的Clara是一位退休的音乐评论家,出生于巴西累西腓地区的中产阶级地区。她居住在一栋非常独特的大楼内,这座名为aquarius建筑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毗邻沿着大海的avenida Boa Viagem。一家大型地产商买下了所有套房的产权,但她却拒绝卖掉自己的房子。她与不断纠缠的房地产公司展开了冷战。在压力的影响下,她开始思索自己的生活、过往和自己所爱的一切。
◎获奖情况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2016)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小克莱伯·门多萨
第32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2017)
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小克莱伯·门多萨
能看出和《舍间声响》的关联性,同样的黑白照以及分段设计,同样的“入侵”以及“守卫”,当然还有剧情上的相关点滴。克拉拉的头发、爱情与癌,片子真的非常有意思!单就《巴里·林登》一张海报,就从人设上多角度并进。当然还有多次影片出现的柜子——首次通过横摇出现时就营造着“悬疑感”。初看觉着有太多冗长的地方,但也正符合这种导向的未知性,以致最终爆发如此之有力,且逐渐发现:重心从本以为的殖民话题倒向社会问题,这就是小门多萨眼中不可分离的讨论。累西腓——这个曾经的殖民地首府——在小门多萨手中尽显个人风格,音效仿佛更融入画面之中,大量变焦使之突破常规得现实。排污管作为贫富分水岭,白蚁被动成为外来殖民者。
影片很有意思地探讨了“栖居”这个概念,精神层面的安定建立在对实体和物件(楼房,相片,黑胶,甚至是忠诚的仆人)的依附之上,而生活中的饮食男女,不外乎每个孤独夜里穿肠过肚的葡萄酒,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电影中传递出的那份自适的节奏,时不时冒出来的“角色自呈(present)”的段落,和零星几个小心翼翼处理的冲突场景,全都浸透了作者对这个人物以及她所代表的(至少是一类)普通人的细腻理解。导演虽然全程聚焦在Clara身上,但却并未营造出一份“凝视影像客体”的居高临下感,让人印象深刻。电影好似被刀子划开的水面,破裂后依旧安详柔软,不久便也了然无痕。
优雅的反抗。很难说是更喜欢《舍间声响》还是《水瓶座》,但可以肯定的是两部片子都有理由载入拉美电影史册。门多萨的心里一定充满热爱:对生活,对老的事物,简单来说是一种nostalgia。由此可以看出他想要拍《巴克劳》的原因:继续追溯巴西之源,但也想跳出“生活”,来到类型(也因此他分裂了)。如果交给其他导演,这会是一部暴烈的、充满对抗的影片,但门多萨却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让它娓娓道来。这种知识分子的气息,让人想起德斯普里钦,想起南尼·莫莱蒂……这些国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摆脱了恶臭的气息,甚至变得可爱起来。结尾绝赞!!
因为太长搁置了好久,最近没什么电影存货了才翻出来看,竟然莫名喜欢。整体节奏上可能会有些松散零落,但正因为这样这片子才生出一种散文诗的感觉,与地产公司的戏剧冲突没有掩盖掉克拉拉的生活,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坚毅地关起门守护自己的公寓,守护自己旧日生活的回忆,守护自己多年来建立的生活秩序。中间提到的贫富差距,种族人种问题和中产阶级的虚伪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分着力,不破坏片子整体的韵律感。配乐很棒。还有这地产公司的手段和国内的比起来真是太文明了,两个工人靠近克拉拉的时候我还以为她要被扔上面包车带走了。
鳏寡孤独,老无所依,沉默后的爆发,老年女性的维权之路:若是无法让我安度晚年,那就抗争到底。几十年来,癌症康复者克拉拉一直住在临海的水瓶座公寓,子女长大,丈夫去世,邻居搬空了也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而建筑公司却想方设法要把她这最后一户钉子户弄走。克拉拉孤独又倔强地与建筑公司抗争,却终究被毫无底限的下流手段弄得无法正常生活。大骂笑脸男,手摔白蚁窝,奋起反抗的克拉拉如此霸气又辛酸,她那看似女权主义的举动,实则是无奈之下的自我保护罢了。
16年的戛纳真的是大年啊!相对于提名影片中更热门的《托尼·厄德曼》(专注于父女关系和女性主义议题),小门多萨这种利用三段式勾勒出一位鲜活又倔强的魅力老太更加让人惊喜。人物饱满,节奏到位,结尾炸裂,音乐绕梁…看完结尾再回看第一章节,再看那些定格照片,才恍然间明白了克拉拉对房子的“执念”早已是一种承袭,关于生活,关于记忆,更关乎一段历史,它还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用心、有爱,就一定能破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巴西】楼宇之间承载的记忆,有过往的历史、音乐、人事与性感;虫蛀过的木头与斑驳的砖墙,拼凑了Clara曾经生活的种种。“水瓶座”是她的领地与王国,即使身处险恶的陷阱与阴谋,也要誓死抵抗;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也要坚持自己的声量。尽管观点性十足,所牵扯的主题也异常严肃,但同样也是一个温柔和充满可能性的中女故事;跟随着她的视角和与周遭关系的刻画,也异常栩栩如生。
看到最后虽然生出了一丝费解,因为觉得有些突兀,但整体观感仍然是好过《舍间声响》的。大女主的塑造是丰富立体的,小门多萨对于城市的阶级刻画始终是保有最后一丝温柔,风格上和前作相比也算是一以贯之。现实的遭遇、超现实的梦境,包括乐评人的主角对导演前影评人身份的对照。Clara的生活细节就这样平整的铺展,但还是觉得有一些笔触稍嫌啰嗦了。3.5
强拆、水瓶座、音乐评论全是幌子,镜头中那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双方都相当荒唐却又高度发达的理性才是主角。随时都担心女主角被打。水瓶座完全不必要闷,看看锡兰就知道,这部则是突出了水瓶座脑回路让人崩溃的部分。看到女主角写点音乐评论都能这么中产,十分不解,对家庭的疏忽也没头没脑,换成演奏家或许会更好看也更容易推进,但是台词已经相当出色。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会来豆瓣看评论,可以看出豆瓣上有一部分人都没有去国外长期居住过,却特别慕洋,了解外国不是多看外国电影就能真正了解的,就和电影女主一样不自知,奴役了别人(非佣以及她的煮饭婆,内心看不起这些下层社会的人民)又因为自己的利益被触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与所谓的“坏人”对抗,还觉得自己高尚,在我看来,这就是双重标准?♀️
文本说服力太弱,以房屋为主题延伸两个故事,与建筑公司的冲突影射及克拉拉回望半生的旅途。室内空间戏加上固定镜头视角,不稳定的室外拉镜头形成一定对比。人物塑造确实立体,孩子的一面留给家庭,倔强的老妇人留给那些自视清高的开发商。其实生活早已被“白蚁”侵蚀得残破不堪。相对于同题材类型的作品,故事显得过于残缺不全,完整性提高后也是佳作。
用变焦镜头展现人与建筑,白蚁成为了对独居生活的入侵者的完美意象,癌症幸存的女主与破败的建筑形成了对位,成为了互相守护的对象。对不安气氛的有效渲染和生活流的叙述风格以及时刻出现的音乐和舞动,塑造了梦与回忆的形成,大段的铺垫,看似危机四伏,实际表达女主所代表人群的正义感,抨击社会中的不平。乐评人与建筑师的政治对立?!
外表温和,内心笃定,享受孤独,决不妥协。我的水瓶座,只能属于我。犹如她天天去的海滨就有一座名曰水瓶座码头,那是她心灵的港湾,她足可歇息足可安然放松听她悦享的音乐。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不露声色的克拉克,每天快乐又平静的生活着,究竟何去何从,只有她自己掌控,她就是她自己的领航人、舵手和微笑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