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该片是本木雅弘自
唯有失去才能意识到原来毫不起眼的人在心中的位置,因为害怕带着责任的爱,选择逃避,用无数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与女学生的私情,镜头前的伪装,生活的颓废,那么到底是在逃避什么?因为发自内心的自卑与恐惧,害怕无法偿还妻子的爱,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她成就了他,一路追随,而当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有了足够的资本,却发现不爱她了,而内心又感到愧疚,自私的只为自己享乐逃离,妻子的爱于他已经成了责任,世上不会再有人如此爱他,如果他能爱上妻子多好,可是没有,失去爱的责任该如何面对,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会如本木雅弘扮演的作家一样,为逃避责任寻找借口,其实只是不爱了;与两个小孩子的相处让他感受了家庭责任带来的幸福,而他永远在逃避正如阳一,有些重要的人来不及告别,他们如此爱我们,而我们却总让他们伤透了心,事情该如此么?
2016旬报十佳「永远的托词」打卡。断断续续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作家带着小女孩骑上坡,从最初的吃力半路下车推到后来的歪歪扭扭能上坡。是两个孩子渐渐触动激发了他心底柔软的部分。原先真的太渣太冷漠了,连妻子的遗照都是选的杂志图,一瞬间变成孤单一人的时候,什么也做不了。蓬头垢面,家里一片狼藉。还是评论里那个事例锥心啊,离婚后收到前夫的微信「原来马桶是需要刷的」哥哥懂事的地步近乎深刻,那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太让人心疼了。可是哪怕再真的话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啊,不要轻易贬低心疼你的人,不要随便放开爱你的人的手,反之,请紧握。作家最后有所改变。眼泪也许会骗人,但是眼神不会啊。列车里迅速记录灵感时的哽咽,庆功会上的泪眼,满是感动,彻悟与悲凉…而这些,都是妻子的死换来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外表美好而内在分崩离析的夫妻,先生在妻子永久离开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困耗在亲手打造的“壳”中,如此之久,久到已经无法感知真实的肉体与情感。疯狂的救赎之后,依旧是未曾解开的哽结,如冰封千尺的深渊,无法释怀。妻子的“爱”如同温吞的袅袅烟气,萦绕在身,却又化作三尺利刃,戳心戳骨。先离开的人,总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何况是一个再也不会归来之人。巧妙的作家身份,令男主在主观与旁观之中徘徊,最终在温情的接纳之后,割裂麻木的身体,挖出曾经鲜活的心。久违的悸动,终于在承认永远的托词之后,降临了。导演作为女性的视角,温润出更多细腻情结,最终赋予了影片煦暖的色彩,淡淡的和解,深深的涌动。而是否人渣,大概已经没有人记得了,毕竟时间是个好东西……
【略剧透⚠️】有点点闷,这种叙事节奏果然不适合分开几次来看,很容易眼神失焦、走神,错过些重要情节,待看到后面,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翻回去再看。小灯很可爱啊,她和男主的互动很好玩,不肯叠哥哥的衣服、告诉男主接哥哥不用着急,原来是凪假期里的小姑娘,这里面更灵气逼人内。看了评论才发现西川先拍电影自己又写了同名小说,完整。无论怎么别扭的救赎自己,主题还是正能量的,火车上最后的说教有些刻意不是,现在有些怕日式嘴炮,如果真说出来不可,我可以听广播、为什么还需要你的画面呢?说出来就破坏了不是。黑木华来如闪电去如风,撩完就跑好不快活。伏笔节奏很赞。说西川就有人提是枝裕和,说像、说有他的影子,又不列举原因,不要给独立的人的思想加标签,比嘴炮洗脑还可耻
草稿箱里给幸夫的短信:我不爱你了,丝毫不爱了。常伴丧妻之痛,保留对她的思念。对不起,在这种日子失言,我好像不该待在这里,我回去了。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例如妈妈会关心会家务,爸爸会去努力赚钱养家,不要过分要求了,因为自己的软弱。你以为不会轻易失去的,结果崩毁只需一瞬间。其实我没有自己的文字那样的真诚且感性,这就是活在现实中。人生本来就会很多烦恼,不过啊,千万不能轻易推开那些重视你的人,不能轻视或瞧不起对方,要不然你会像我一样,像我一样了…人生已无人可珍惜了。人生事非己。(人生既他人)小灯跑向父亲后,肥皂泡在耀眼的阳光下破灭。仔细想想他从来没渡过听孩子鼾声入睡的夜晚。
高起低走,本来设定蛮有意思的,最后也只剩下设定。人物转变得过分迅速了,比“逃避”少了很多面向,带别人家的孩子直到解脱和幡然大悟,不是出轨丈夫的“逃避”而是创作者的逃避。所以才会像是在洗。这样看的话,若是讲失去妻子的男人,只讲大宫家就好了。其他,表演上,本木雅弘、池松壮亮的做作,让他们显得更加自以为是。摄影也没想法。西川拍东西远不如师父准确,别扯了吧。加分的是孩子的选角,每个年龄段的小孩行为特征上都有微妙的差异,大一岁、小一岁都不行,两个小孩不错,尽管大的那个也是乖得太拘束。
可以说是非常平淡的电影,没什么波澜壮阔,很日式了。前几分钟的对白道出了夫妻二人之间的隔阂,本木雅弘演的出轨男对车祸去世的妻子没有一点点的留恋,倒是和妻子朋友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为了维护自己作家的形象,假惺惺地缅怀已故妻子,也和周围关系闹僵。可能是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所以才去照顾已故妻子朋友的两个孩子。在和这个家庭接触中恰好也慢慢获得了自我救赎。所幸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友邻写道,“自私的人都不会有爱,有爱的会很有耐心。”认为是很好的诠释。
西川美和对于人伦的架构,有着是枝裕和和河濑直美不一样的眼光。就像乌冬面之于茶泡饭和铜锣烧。恰巧又看到了和村上一样不生孩子的托词。于是我常常在想,你以为的独特,或许能看到曲径通幽,但春色满园则会渐行渐远。You always have to believe that all the people who come to you will be treasu @2017-03-19 20:56:49
一开始妻子车祸丈夫在沙发上与情人共坐那段,大家当然都想到了洪尚秀,这是毋庸置疑的(日常黑洪尚秀);影片前半段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旨在悄悄改善日本“少子化”的文艺片,感觉上它在说一种“要不要后代对人生的影响”的片子,看到最后又很有日本电影那种,不清不楚没有一个明确的用力过猛的立场、“怎么都可以”的感觉。总是挺不错哒!以及我爱我的孩子(nobody cares bitch
部分真实得有点残忍吧,不过即便是尽量还原真实,最虚假的是电影故事的可行性本身,其一是通常人并不会知错反而自欺欺人才常见,其二故事中心围绕着家庭,现实意义来说,男性视角延展不够。还有点迷惑的是,能否靠养孩子逃避现实这件事。是个细节和真实感取胜,却拍得不够清晰的电影(不过这部也含有日影日剧的一个坏毛病,靠煽情台词解释或者缩略影像的表达)(以及,1.25倍速看正好)
“为何死的是妈妈 也许换成爸爸较好 我宁愿死的是爸爸 不是妈妈 ”小孩子的话可能比较稚嫩 也很扎心 看是平淡生活 却记录了人生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 走上去就回不了头 过了就过了 成了就成了 错了就错了 以为人生很长 其实往往来不及告别 以为已站在世界的巅峰 却不知已经跌落谷底 从剪发开始到剪发结束 时光走了一圈 却已物是人非……
片中临结尾处男主登上火车,从温暖路灯映照下的小站驶向夜色朦胧的幽深山谷,陪着亨德尔的 Ombra mai fu,气氛太美了。片中有很多这样的动人的段落,可惜整体没有串成一个同样好的故事。全片中并没有留下令人特别印象深刻的人物,几次男主情绪的转折有点唐突,略微可惜。另外,结尾显字幕时候的配乐温柔铁匠居然有弹错地方的,这是故意的么?
师出是枝裕和,无担当大人和无畏孩童的处理神似[无人知晓],却远不及此,剥茧抽丝之后只剩一个缺少动机的空洞支架,苍白如天堂,而所谓创作者的温感也并未得到透彻表达。他们不知,死亡绝非媒介,只是丈量人生密度的标尺,所以永远只会怀念,看似大步往前,实则只是麻痹自己的谎言,咏叹失去的结尾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