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范立欣
主演: 陈素琴 / 张昌华 / 张琴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 中国大陆 / 英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上映日期: 2010-09-03(中国大陆)
片长: 87分钟
又名: 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IMDb链接: tt1512201
归途列车的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获得
【发展经济学课后作业】1. 片中有两个点特别触动我,一个是丽琴和爸妈矛盾冲突时,很熟悉,虽然现在也能理解爸妈,但是会更懂丽琴。各反应真的很真实,前一秒还因此感到好笑,下一秒就(泪点)触动心脏 。二个是春运回家的群像,人潮,三次春运返乡,以及之前对那个暴雪封路的春运事件的迷糊印象。 2. 脑子里一直有“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 的概念,去北方读书后,也更是念想川渝。但同时又一直知道,四川是个劳务输出的大省,老家也还有一些亲戚在珠三角打工。这两个想法居然很和谐地在我的印象里共存没有打过架,所以也一直没有更多去想过。 3. 画面中很多乡村的场景都是那么美好,甚至让我想起了 《小森》。再随着列车哐哐哐地,人们离去,奔波去陌生城市,工厂。 哎 好不服呀 4. 字数用完了,再查查资料去写作业了。
一个民族的烙印在这部片子里体现得淋漓,子女教育,留守儿童,农民工,春运归途,一切都和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密不可分。这种最原生的羁绊就像片中三次开往家里的列车一样以“年”为单位周而复始,你不确定这一年在外获得了什么但是你必须坐上这趟归途列车。我和主角都是四川广安人,看到08年的丽琴在酒吧里看奥运开幕式,在2020的我仿佛和他隔空对话了,想到在08年五年级的自己也在看着同样的画面,现在也体会着同样的烦恼,很多人都指责丽琴叛逆,没有富人命得了富人病,这些指责我不清楚从何而来,因为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在这样的视野之下她必然会走向这一条路,也是每个留守儿童的缩影。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算不上悲剧的日常生活,还要搭上多少次归途列车,去支撑他们只有家庭的人生。
这片子问题也忒多了点...很多地方简直WTF。整理了导演的访谈放在长评,导演说:有人会质疑这片子拿着西方资本这样拍,会不会让人感觉China losing face?导演回应:我们不能单纯只Patriotic,而是要分清government和people。我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导演肯定是带着预设立场去拍这部纪录片的,以至于从结构叙事和整体手法上,都有些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了。这一点其实也是整部片子最有趣的地方,当影片3/4部分那个戏剧冲突最高点的镜头中,张琴冲着镜头喊“你不是想要真实吗?现在这就是真实”的时候,其实整部电影一直试图在搭建的拟态环境崩塌了。这个镜头还恰巧是个长镜头,简直有点deus ex machina的戏剧化。
纪录片创作网课看的。奇怪,没太经历过这些场景,却历历在目。如坐绿皮车,咣咣当当的,速食饭香和没法散尽的尿骚味道,一车厢人困了就靠着大包小包眯眼,过隧道过江河,阳光恰时洒进车内,半梦半醒睁眼,相互窥探。(老式车站和医院算是人类未知的复杂的情感的集)。沉默的大多数总是随处可见。片中家庭模式难破,能猜得到大概率会重蹈覆辙,喘不上气,不是给钱给教育观念就能一下或者慢慢变好,(祖辈知青、读书划不来论、咱们工人要为国家想)历史事件(南下、留守儿童、出口制造业重创)社会环境骨肉相连。当时,自由是快乐的事情吗(?)。班群同学对这部纪录片的高频词“聚焦”“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有待再议。live in lives。
很亲切的乡音。外婆家小镇多是这样那样的流动青年,印象特别深的是初高中毕不了业就挺着大肚子的女孩。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在外务工,留下老人照料。我们这一代成长的孩子里有相当大一部分这样的人,我的本科同学里也不乏(但我不能不说他们属于幸运的部分)。他们没能在父母身边长大,幼年和童年有所缺,情感投射(埋怨、不理解等等)集中在青春期爆发。成为了和父母、家庭间永远的间隙。这真的是很无解的问题。而最绝望的是,这片子拍在08年,十几年过去了,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有许多选择了父母的路,开始走上那条看不到尽头的流浪。
【7.5/10】作业以下是观影中一些具体的分析:本片开始的几个展现春运的镜头很有感染力。每一个镜头都很长,没有配乐和过多的剪辑进行情绪渲染,就将我充分代入了情景,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而全片使用背景音乐的地方也很少,这充分保持了影片在画面展现上的真实感。影片叙事上多采用交叉蒙太奇的形式,夫妻俩外出打工、儿女在乡下生活、后来张琴外出打工,这几条故事线并行,不同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可能是因为故事线铺得太过工整,加上人物调度电影感过重,表现出了一些叙事电影的色彩。
我觉得这片子拍的蛮片面的,导演带有主观视角,拍摄了他眼中的民工和家庭,不具有特别普遍性。所以父母的选择也是符合导演心中的农民工模样。父母与女儿的冲突倒是具有普遍性。无法互相理解。人生的转折点真的好奇妙啊。人在十七岁懵懵懂懂带着愤怒然而又没有人给予正确指导。丽琴被眼前的即得利益所吸引。看不到更远的世界。丽琴的愤怒是父母的不在场,讽刺的是父母的不在场是逼不得已,想要子女好好读书,改变子女未来的生活。而他们的不在场却把女儿更快的推入了与自己相同的生活境地。
1 精致画面和选材的错位感2 跟拍三年,和拍摄对象成了亲人般的朋友。3张琴冲镜头喊话“你们不是想要真实吗这就是真实”不小心打破第四堵墙。4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民工的生存境遇 阶层固化 养老问题 青春期 原生家庭关系5拍摄第一年全是老同事们义务帮忙,第二年才拿到投资。6结构很精致,三次回家,三种状态。车间 火车站 电话亭 火车车厢 客船 老家;张琴打工 矛盾冲突;弟弟是新的希望 7小人物和宏大叙事的几次交锋,很魔幻
一个时代的事情看完之后想去怪谁呢想来想去也只能说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希望祖国可以掌握更多高利润的高新行业能让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好再者说,没有基础,何来上层为何一句老子就能惹出如此滔天大祸也只能说是冰冻三尺或者说就是一个威严问题看不懂啊看不懂真实嘛?蛮真实的。越到高级越是温情脉脉的残忍越是低级越是血淋淋的残忍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与形象动手又如何也只能换的一声叹息发展,用尽一切办法发展
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花掉了自己人生中最青春的年华,献给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是到最后,他们像一块被用完的电池一样被扔回农村,他们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建立一个新的家庭,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80后、90后,他们可能没有太好的受教育机会,拥有的选择特别少,来到城市里像一个无根的浮萍,漂到哪里算哪里,碰到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每代人都是为了改变,却摆脱不了悲剧循环。
当摄影机以几近全然旁观的态度去记录三场春运、一个家庭的风云变幻,大家也便难免唏嘘夫妻俩的无奈与丽琴的选择。他们是为了让孩子挣脱生活的锁枷而背井离乡,但是遗留下的教育问题又导致张丽琴最终走上了同他们一样的路,命运闭合成一个圆。妈妈最终决定要回到张洋的身边照顾他,但是又不禁让人发问:这样就真的能让张洋走上父母所期盼的那条路吗?人事多舛,命运无常。
这就是现实,让人不忍卒看。上次因为没买到票,就坐了绿皮火车回的家,车内状况跟纪录片里的火车一模一样,只能站着,在车上彻夜未眠。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想法不仅是代沟问题,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读书才“有出息”。 在这个孩子的认知里,这样的打工生活就意味着自由,她又怎么知道更高的学历和“阶层”意味着什么呢?
奥运会的镜头,让我想起“电视机里的世界是彩色的”。纪录片之所以比电影更靠近真实,是因为你无法说出哪个人是对的哪个人是错的,真实的人就是立体的。距离首映已经过去十年,寒假坐火车的体验没有影片那么杂乱,但我想还是有人生活在艰苦中。当我们去关注这些人的时候,绝不是责怪国家遗忘了他们,而只是希望快速发展的国家能看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