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连集长片借鉴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手法叙事艺术,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的精华和智慧,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可能性。总之,在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中,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武侠神怪片在视觉奇观和叙事艺术、技巧两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电影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先锋派运动,不少中国电影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妄自菲薄。换个角度考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武侠神怪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先锋派在一个民族电影发展中所起的动力作用。《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武侠神怪片在“景观”和“叙事”两方面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无与伦比的贡献,无论怎样估计都是不过分的。只是由于这些影片都没能传承开来,所以无论其产业意义还是美学意义都被长期低估了。
作为中国史独有的文化现象的古装片,《火烧红莲寺》无疑属教科书版代代相传、可溯源的史片。而我国对于古装片的重述从未间歇过,在原有的题材上不断翻拍又翻拍。随着五四新文化现象的断层与融合,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古装片/武侠片,在重述、翻拍间展示出自己独有的文化“张力”。那时各大导演、艺术家深受于文化进程的变革中,社会所召唤的“救亡/启蒙”、“现代/传统”、“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使得文艺界、电影节在题材的反复迂回中,找见人性与社会间那明媚、庞大的“幽灵”,以此之中我们完成了电影史进程,从文化政治而言,五四使得电影在表述间、重述间、翻拍间彰显“幽灵”,从中人们获取/开始了对现代中国别样路径的思考。
《火烧红莲寺》上映后广受欢迎,一时有万人空巷之感。故此后在三年内连续拍出了18集,足见其商业的成功,同时更引来了无数的效仿者。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同时,片中的一些特技摄影在当时也充满了创新意识,银幕上的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
无源,当且仅当复习记录。中影史:诞生于1927年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其时国民党屠杀昨日的同盟者共产党人的屠刀,令社会充满了血腥和失败的气氛,失望和避世的情绪也在社会上弥漫。这部影片的问世曾被视为满足人们逃避现实情绪的一个典型代表,并带动了中国影史第一次武侠热。
1931年,鉴于武侠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不相符,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所有宣扬怪力乱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戛然而止。不过,一些导演遂转至香港,并于1935年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烧红莲寺》,武侠电影的传统也在香港得到传承。
有一些评论不知道是给错了还是真的看过?这个似乎根本没有资源吧?陈墨老师的文章里面说只有资料馆尚存十几分钟的残片胶片,其他的母版以及续集胶片皆以禁毁。为什么评论里面有几个人似乎是看过的样子?肯定是看错了。
我国早期武侠神怪片的代表作,1928年由明星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在视觉设计上以荒山野郊为背景,多有古刹老庙与飞剑白光,开创了初期武侠神怪片的创作模式,引领了当时武侠神怪片的创作热潮。
虽然说后来有重拍,但当时技术尚未成熟的条件下,电影资料也难以查询,董克毅只能根据好莱坞杂志只言片语来探索拍摄方法,如逐格拍摄、模型接顶、吊钢丝等技术。可惜19集却无一留下。
只剩下修复过的片段了,从中仍可看出当年传统的特摄技术,飞剑掌气旋风全部通过后期在胶片上绘画制成。在当年引起轰动后,张石川见好不收,一连拍摄20多集,最后因政治风潮而被禁。
中影史,无源,复习用。中国第一部把神怪与武侠相结合的神怪武侠片,根据平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摄影为董克毅。土革时代作品,文化颓靡,掀起武侠热。
印象中好像是一默片儿,看得我昏昏欲睡。1935年此系列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后有林岭东的94《新火烧红莲寺》,要是坚持下去,弄不好就又出一套《黄飞鸿》。
看了这个电影的来龙去脉,跟《师父》里几个修复的镜头,谁能想到老蒋在北伐中后期反水cpc那会儿中国就已经能自己出特效片儿了呢
看了《师父》里的片段和后来翻拍版的故事梗概,可太牛了!武侠特效在当年该是天马行空的天才级创造,无怪掀起第一波武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