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妈的真好看,连片尾曲都好听有意思。看前半部分os,真是原汁原味的上海,记录下了一个时代下的上海,潘虹演的卖票员活色生香。现在都没有沪语电影了,很想在流逝前记录下一个时代的样貌,竟然有了想要拍部上海话电影的想法。后半部os,人性啊,阿莉周围的人看着她赚钱眼红也想分一杯羹,说好了输掉不算她的,到时候都是她的错。想要退出的阿莉,被众人顶上杠头,骑虎难下。没想到要跳楼的是阿莉老公,还是敌不住男人没本事的想法,20w血本无归。在戏剧冲突之下,一切大团圆。大牛哥在和平饭店跳舞那段迷死个人,演技还是演技。第一次知道香港人还有这样的想法,97前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移民人家也只当自己二等公民。香港人的认同感复杂。潘虹王汝刚和一众步高里邻居,演活了上海小市民。结尾神预测,三宝远亲南浦大桥上眺望,准备投资房地产了
我妈是上海人,我爸是香港人,不过他们在北京认识。我出生在上海,长大在上海(当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我出生就住楼房里了)。给我的既视感太多了,但是那什么……我觉得她老公是有点……没腔调。不过也算是写实吧。市井气也很写实。我看到有长评说脸谱化,我并不觉得。这确实是上海市井真实的一面,直到如今也存有影子。话说到现在老一辈心里大概还是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影响在的。还有上只角下只角。上完厕所不洗手是不可能的,我惊了。前面割韭菜操作真是……有毒。不过实际上也有很多住公房的。另外上海从来不是香港的过去,上海是很多人共同的过去。一百多年前,亚洲的经济中心、时尚中心,都是上海。魔都这个名字,来源于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对于上海的评价。
别说,刘青云和潘虹还真的不违和,两个人竟然能搭一块儿。里面有些戏故意模仿大陆腔调,往死里黑,能看出港人的偏见。另外把那个年代的上海人拍成了土鳖,考虑到当时的时局,倒也能理解。尽管手法和视角有待商榷,但依旧不妨碍它喜剧背后对人性的辛辣讽刺。投机有鱼肉,实干无尊严。差不多三十年前的现象,如今只是在进一步应验和固化。不同的是,那些打算“团结你我他,一起吃国家”的人,再也无法悠然自得地靠公家混日子。而如今的新一代香港人,恐怕再也没了刘青云尾声独白的那么自觉。
大团圆式的结局很牵强,说是反讽又不对味,反正从剧情上着实不太吸引人。给四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看着字幕听上海话很有意思。2.潘虹真的把一个精明而市侩的上海小女人演活了。3.看到了90年代变化中上海的各种生活场景的截面及浦西老街区居民的日常。4.刚刚兴起的沪交所里发生的关于股票(抑或人心)的“疯狂而魔幻”的故事(经历了牛熊轮转后的我作为一个小韭菜真的感同身受)。人要做到不浮躁不贪婪,真的太难了;而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又只有零和,并没有互赢。
可以当做九十年代中国金融放开和市场化大潮冲击的脚注。整部戏最光彩的段落就是半夜弄堂里街坊群体出动涌出步高里赶去交易所的场面,夜色中窄巷里涌动的人头和无数双窸窸窣窣的脚,简直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虽然是香港导演的上海想象,但是头发丝里都是油烟味的上海演员用浑然天成的表演(多年的里弄生活经验使他们无需体验生活就可进入角色,再辅以滑稽戏的夸张)和遍布苏浙各地口音的上海话(苏州腔,苏北腔,绍兴腔,宁波腔)给了这个原本粗糙的故事以灵魂。
市民刘先生那时候就来内地拍戏了,潘虹阿姨当年是真的好美又耐看。剧本非常有现实意义,幽默诙谐又不失警示性,这样的喜剧很难让人不喜欢。93-94年的上海小市民们的日常,“炒股”概念在中国大陆最早开始流行的时期所产生的作品,可是感觉在25年后再看,还是能看出现实。结尾很“主旋律”2333,不过并不突兀。油管上海话版本,可惜刘青云后来就没有继续拓展在内地的市场,一心一意跟着杜琪峰、韦家辉混了。
喜剧的定位让这片子逃不了大团圆结局,可也让结尾变得单薄了。賺钱与家庭幸福不应该是一个单选题。 多少年过去了,市井小民们炒股的模样丝毫没有发生变化,不同的是电影中有大户帮他们兜底,有幸保住本金。 如果看完电影对股市很上头,可以看看刘青云的另一部电影《夺命金》下下火。
神作!1994年说出一句我们去炒房地产吧,那里可是黄金宝地啊。其实就是两个男人差点被绿的故事。奈何披上股票的外衣就容易出神作。献礼改革开放不应该忘了这一幕。拿硬币砸炫富猥琐男,跳上粪车破口大骂,小市民偷水偷电的鸡毛蒜皮,凡此种种,皆为人性。女主神演技,刘青云正好是大时代修炼为股神再来大陆纵横捭阖,酷到不行。
“野火烧不尽,韭菜割又生”。即使是25年后看这个故事,竟然也不觉得突兀和荒唐--原来大家都疯了20多年。“方展博”前脚在《大时代》杀了丁家个片甲不留,后脚在上海深陷小老百姓的患得患失中。结尾阿莉家响应振兴新上海的号召,跨过南浦大桥踏进了新村;吃肯德基的三宝下步又是要来帮巴西来的表叔炒楼,一则关于生活的寓言。
在现在这个时候重新看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时代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人的记忆力却总不那么。作为一部沪语电影,它弥足珍贵;作为一部反映九十年代在经济大潮之下,普通人心态所发生的巨变,它视角独特。但从电影层面来说,人物的行为逻辑以及无数细节,给它三分一点也不委屈。所以只有三星,不能更多了
造富神话会激发平民百姓对不劳而获的狂热,投机心理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谁能保证自己坐住冷板凳不闻不问?投机不能太贪心,见好就收,最好的态度是在疯狂的时候不要参与,但是普罗大众恰恰相反,人性如此,所以一波波疯狂最后总是一地鸡毛。道理在股票、比特币中不断应验,房地产会不会上演同样剧情?
略看。历史意义太高,光是对90年代初上海街坊弄堂和A股市场真实鲜活的记录演绎就已经足够让人觉得精彩,人物又因学院派演员的演绎更上一层楼。如果不是结尾有点狗血,应该可以算是经典的电影。其中股票、房地产、陆港差这些话题简直是在信息不流通时期的指路明灯,那个年代发财也太简单了吧。。
结尾才是全片的亮点,在上海搞房地产才大有前途。前段节奏慢,下跌过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如果可以更多刻画就好了。影片反应了一些非专业投资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很贴近生活,描绘了当时社会状态,结尾以现在来看有点俗套,不过上天台放在那时应该也是很潮的,毕竟首先你得有个几十层的大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