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萝拉
◎片 名 Lola
◎年 代 1961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爱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文
◎上映日期 1961-03-03
◎IMDb评分 7.6/10 from 3,085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A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1.3GB
◎片 长 1h 28m 49s
◎导 演 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
◎主 演 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ee ... Lola (Cécile)
Marc Michel ... Roland Cassard
Jacques Harden ... Michel
Alan Scott ... Frankie
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 ... Daisy
◎简 介
雅克·德米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是一部没有歌曲的歌舞片,剧情描述法国青年罗兰,迷恋酒吧舞女萝拉。她是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儿子,还痴心地以为抛弃他的男人会重返她身边。
◎幕后制作
故事有强烈的戏剧性,但影片略显娇娆造作;而一年后的
一个女人一生的24小时,14岁那年她偶然遇见了待在法国的美国水手,于是,一个少女的情窦初开,可就只有一面一缘,迎来的立即是分离,她下决心人生不要受限,做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在他走后,她于是到了舞厅做起了舞女;23岁那年,她已经是有一个孩子的妇人了,语焉不详的年月里,她和他打过照面,来去又是匆匆,还没来得及抓住枕边人,就让他溜走了,留下了肚子里一个孩子,生下孩子以后,事情变得多起来,舞女生活也显得没那么有趣了,只是在对生活消耗热情;有那么一天,她在街头上偶然遇见了年轻时对她有过好感的男人,她想跟他做朋友,他想跟她上床,她心中挂念的还是那个多年不见的男人,同样是这一天,她居然收获了另一个惊喜,水手又回来了,这一次,他要带她走;和老同学的他擦肩而过时,她的内心可有波澜起伏。
模仿奥菲尔斯的作品,导演做的非常好了,可是和奥菲尔斯比还是差了些。这是一部属于舞女的电影。玩了非常多的迷影梗,有不少看懂了确实很有冲击力(差点把我吓哭了)其实我觉得这部作品是雷乃和奥菲尔斯风格杂交的结果,但是导演显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去把作品连起来,总有那么几刻感觉到了。如果是奥菲尔斯的话,舞女会一个接一个走向相同的循环之中,呈现最完美的晶体影像,如果是雷乃的话,这些舞女都会是同一个人,走在时间的各个断面之中,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导演最后却选择了一个漫长的异地恋的完结这样一个很古典的剧作结构,这就没什么现代性可言了。
我们以为的唯一 其实很可能遍地皆是 。。海边小镇 遇见水手 相识尚且未相知 他离开 多年后回来 留一个孩子和一个痴情女子 孩子长大 不甘于小镇的孵化 飞出去寻找 多年后归来……法式的浪漫和痴情 没有太懂 但不影响它的姿态美节奏美。。更多疑惑的是 如果换到当下 且想想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功课学习娱乐辅导班 有多少单亲妈妈能够如此潇洒。。虽然也许如此平松的小镇生活 却带着余音绕梁的诗意。。德米和瓦尔达一定也都是喜欢读诗的吧
6.2/10 批判一部受到大部分大众喜爱的电影,并非易事。可此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物,于本人而言都真得很难称赞。苦等真爱的舞女,追求自由的游民。两个毫无关联的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电影给分裂成两部分,再配以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和生活化的对话,着实平淡又无趣。而串起两人的,某种程度上又可称为狗血。一个圆满的快乐结局,更是令影片显得平庸。虽说本片实际完成度并不差,但是这个故事也似乎没有称赞的必要。
好歹看到了一部比较喜欢的雅克.德米,18年看的《柳媚花娇》我也挺喜欢的。他的片子里好像总有水手服,里面还频频提及瑟堡。两个塞西尔,少女和水兵在游乐园的浪漫一天,舞女带着孩子等待一个杳无音讯的人七年。情节转折刻意又随意,等待的人突然回来了,她在车后座那回眸一眼就是结局。德米织了一张网,将所有人物网罗其中,只需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男人和女人,总有一个人会寂寞退场。
雅克·德米第一部剧情长片 因为看《瑟堡的雨伞》和《柳媚花娇》在前 可以明显感觉到《萝拉》的完成度比后两者低很多 也许其定位更近乎于三部曲的定调之作 南特、瑟堡、海军、酒吧吧台的背景 Michel Lagnard的配乐 甚至“错过与等待”的主线都是一以贯之的 不过此时德米对歌舞的驾驭还停留在主要与客观音乐相结合上 自然不如吸收了好莱坞工整技法之后 主观音乐与歌舞融合的娴熟和流畅
歌舞电影手法拍摄的新浪潮电影。影片节奏和人物转场行云流水,巧合推动剧情,台词铺垫线索,看似无用的寡妇与小女孩巧实则妙运用对照法替代萝拉的回忆。前期略显无聊,但后二十分钟所有线索开始收束,大家都匆匆离开。虽然萝拉最终梦想成真等到了她的爱人,但新浪潮的影片中总是有一种无力感,大家永远匆匆忙忙但最后一切总是毫无意义。两代法国女人对美国男人的复杂情感,也暗示了战后欧洲的失落与迷茫。
行云般流畅 多美好的南特的咖啡店啊 一个镇上人人都爱的帅气小伙子和两个热情的女人// 两个Sylvie的十四岁 是一个回环 呼应 我真是太喜欢小姑娘了 跟母亲的配合戏剧感很强// 小Sylvie和水手从旋转木马跳跃下来时的慢镜头独具一格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的导演对电影的态度 感觉很享受 是玩乐其中的
拍的好美啊,尽管真不喜欢雅克德米,但是他的电影总是带着无比明亮的基调,看下来心情非常好。就像萝拉,虽然是黑白片,但真的好像看到了南特明媚的阳光,德米本人得是一个多么温柔的人啊。这是第三次听到贝七第二乐章,也是最早出现的一次,但不是很明白这种庄重的配乐是什么意思,是在暗示生活中的那些苦涩么?
6/10。角色巧遇和细节安排漫不尽心地点明爱情关系,萝拉搭配舞衣/水手帽象征与美国大兵地位平等,美国大兵找两位塞西尔(舞女的旧称/夫人的女儿)寻欢又远离她们,结尾萝拉同旧情人兜风望见罗兰前去找她的身影说明恋情瞬息万变,购物廊街和倒卖钻石的牙医诊所这两类优雅与危险的场景并置是致敬黑色电影。
“àMaxOphüls”;剧本很神,就是结尾重聚那段拍得相当别扭,可惜呀;他们一直在告别,然后其中的一些人去了……瑟堡;看到那个升格镜头直接WTF了,1961年啊;“你地理怎么学的?芝加哥没有水手,只有流氓!”;德米这片和瓦尔达的Cléo、早期戈达尔一样,有一种……生命力,心旷神怡
雅克德米最爵士乐的一部电影,相比其他作品非常现代和突出,爱过又错过,华丽的镜子与镜像,南特永恒美丽的女像柱,男主(配拿着飞来钻石穿过银幕,在秋水伊人抱得美人归,最后温婉动人的阿诺阿美等来了心爱的水兵,有点一手好牌任我行的意思,童话式转折简直难以置信,但谁不希冀谁不渴望这样的生活呢
重逢既未令我如《冬天的故事》那般感慨命运巧合,也略带造作之嫌,好在留有一个失意和犹疑的回眸给足反思余地;从塞西尔身上难以感受到的初恋之珍贵,却在同名少女塞西尔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情窦初开的年纪里邂逅一位高大健壮的金发水手,旋转木马与牵手奔跑的狂欢节,初恋就像巴赫平均律般婉转悠长。